文学课 | 编辑说来稿 I

文学课 | 编辑说来稿 I

散文写作

  前天,收到一条消息:今天(周五)15:30《人民文学》等编辑现场剖析原创投稿作品,我甚是惊喜。接女儿放学还有一段时间,这个空当正好我直奔正在恢复身体的老妈家。看看表还有一个多小时可以跟妈妈拉会家常。老妈也会询问我写作的进展,偶尔批评或者鼓励我创作,她也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并嘱咐我写出来。

  我只有一个小时时间和您说话。老妈惊讶,面带不情愿,你要干嘛去?我说哪也不去,要听一堂写作课。询问了老妈近况,心踏实了。我开始准备好纸笔,为了不影响我听课,她立刻安静了。我说,您也过来跟我一起听啊。

  许是好事多磨,课堂晚点了。我看到留言区已经有网友在询问,后台工作人员很耐心的解答和处理网友疑问。我跟老妈讲,这次课堂是中国作家网官方的网站,《人民文学》《十月》和《中华诗刊》这样国内一流刊物,经验丰富的编辑针对当下写作者存在的问题现场剖析,为我们将来投稿规避了写作误区,也为我们的写作方向和投稿方向走帮助。

  直播通道开启。我和老妈坐在手机前,我眼前这位头发花白,清瘦的老人,眼睛紧紧皱着,盯着手机屏幕一动不动,那认真劲儿像个小学生。我拿着笔写下这个画面。屏幕下方主持人打出今天嘉宾的简介和改稿的范文链接。

  既然是改稿会,老师针对文章中的问题做了深入的剖析,散文的优点在哪里,哪里需要改进补短板。散文来源是通过网友投票最后敲定为王沾云的《一寨一物皆如梦》梁孟伟的《绍兴的水》。比如《一寨物景皆如梦》写的这个老山寨、布依山寨,《绍兴的水》写的是绍兴,是乡愁。第二篇文章《绍兴的水》里面这样的情况就少,但是有引文,引了当代的,引了苏轼的,这些引文是从行文的角度,我觉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如何让这些引文为你所用,不只是列举。

  主持人秀娟从自己的阅读角度谈了嘉宾刘汀的文学作品的感受,刘汀老师本身就是多面手,散文、诗歌和小说都有非常棒的作品,他的散文有一种去掉修饰或者说很多修辞的,有直接生活体验,对人类抱有体恤和悲悯情怀。尤其是《人民文字》的编辑,他是从什么角度?是个人创作角度,还是编辑的角度来谈作品?

  刘汀老师从编辑角度和创作角度合起来,就是专业读者角度分析,特别提到散文创作的两个关系。

  第一就是虚和实的关系。优点就是我们写散文,为什么很多人都会说它的门槛较低一点,就是因为任何人都会有感受,都会有感觉,然后你有一定的文字能力都可以会写散文这样的文体。所以这个里面散文是一个,从本质上讲又是最包含人的真情实感的一个文体,不像小说有虚构,不像诗歌有时候还会有纯粹的修辞性的或者知识分子性的写作,它可能和情感的关系要小,思辨的关系要大,但是散文基本都是从人的真实的情感出发,这是特别珍贵的一点就是真实,而且是真实的体验的情感。但是说到这个实又会说到虚,我发现大部分的散文作者,或者接触到的散文投稿就会出现虚的问题,虚的问题我认为有些原因在于哪里呢?就是我们对于词语的使用,对于要表达那个事物的喜厌有时候没有挖到底,没有找到最细节的东西。词语的重复使用。从分析角度说明作者偏爱这个词,另一个程度作者被这个词语带来的含义绑架了。反而稀释自己的真情感。因为任何一个词语在流变过程都赋予内容和含义,我们如何去积累它的个人含义,这就是把已经虚了的东西变成非常实的。很多历史散文或者写的叙事散文的时候,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 因为它会分散掉你对实的东西感知,其实也是一种虚。所以我觉得这个在写作和在具体过程需要注意的吧。”

  “第二种关系就是形和神的关系。我们很多写作者在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都会听过散文的一句话叫形散神不散,刘汀老师还提到他曾经遇到一位散文理论的老师,他提到了一句,他说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要反过来用,叫神散形不散。我听到刘老师这话顿觉耳目一新,连连点头。老妈也说只听过形散而神不散。那么它又该以怎样的结构、切入点组合文字下笔呢?”

  就是要注意到散文也要讲究结构,也要讲究紧凑性、布局,神散就是写的放松,写的很随意,但是这种最真的东西才会流出来,不是用到特别多的引文,或者用了特别多的成语,耳熟能详的这些词,其实就是紧张的,反而把自己最真实的那些情感给稀释掉了,所以这个关系我也觉得是需要我们可以着重考量的。

  

  徐晨亮是《中华诗刊》的编辑。徐老师以编辑的身份与大家交流,他理解的编辑眼里的散文是这样的。编辑很重要的使命就是跟着写作者包括阅读者一起思索,来发现问题,思考这个问题,也许可能我们并不能提供什么现成的答案,但是可以激发一些东西,包括今天的活动形式也是为了达到的这样目的。

  散文里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觉得他的概括是很认同的,徐老师提到:“《一寨物景皆如梦》作者本身有比较好的生活积淀,文章中排比句是使用的也过度泛滥,虽然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容易让人觉得审美疲劳。这篇文章里面他统计一下沧桑是使用率非常高,我也是发现这个文章里面,包括还有岁月的流逝,时光的流逝,这样的说法反复重复的出现,在重复的过程中并没有把这些词的词义重新擦亮,在这里面没有把抽象情怀的东西落实到具体的细节里面。但是另外一方面我觉得作者本身其实是有非常好的生活积累和积淀,文章立宪是提供了一些可以挖掘的素材,这里面很有意思,代表的是当地他的故乡人和生态环境之间一些很独特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里面浸润着很独特的地域性的、民间的文化的观念,如果他能够把这些具体的细节展开,还会有更好的作品出现。

  《绍兴的水》围绕一系列关键词展开组织资料,结构有匠心,但这种排列本身是否有堆砌感?从本地景物中找到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新鲜有趣的材料。日常生活史是近几年比较有趣的话题。很多作家在写非虚构作品中也会运用到这种手法。

  “编辑工作中看到很大一类,有很大密集信息量历史文化,特别是聚焦于每一个地域历史文化传统的散文。这类作品我们抱着很高的期待,里面有的时候会提供给我们很吸引人的角度,这篇文章写法上挺有特点,讲到绍兴的水,他开头说绍兴是漂在水上的一本书,后面围绕几个关键词,比如湖、水上的桥、船,水波,甚至由水延伸到酒,围绕着一系列关键词展开,把这些材料组织起来,我觉得他是一种有匠心的结构,这样一种排列本身是不是有堆积感,或者里面有没有提供一些很鲜活的、很新鲜的东西,比照而言,他里面有一段有亮点的,就是他讲到的绍兴的水亲民便民,他讲水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面的意味,这里面其实是有一些可以生发出来的点,也是我们日常看到的文化类的散文里面,很多是从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字里面展开的一种想象。”

  “我觉得可能还有很大的空间,比如说具体到这篇文章,水不止存在于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里面,它其实就是真的是在老百姓几千年的日用起居之中,这里面有很多细节供深入的挖掘,但是寻找材料的过程,可能会变得相对来说比较艰难一点,因为这样的材料,专门日常生活的材料可能会分布在既在文人的笔记、地方史料、地方志,甚至口头的传说里。我们在写当代题材的时候,有很多作家也有意识尝试比如类似于非虚构的手法,打破传统的这样一个历史或者说是散文与小说之类文体的边界。同样在历史文化题材里面,我觉得也有一些空间是值得我们去挖掘的。”

  季亚娅《十月》杂志编辑。从季老师侃侃而谈的自信上,我读到了一位有发现眼光、有敏锐洞察力和文学审美力的编辑,看待文学的态度。看到大家自由自在的表达,我在想,我们文学的创新力在哪里。散文有一个特别深厚的传统——文章传统。

  主持人非常幽默的介绍季亚娅老师,季老师的发言可能不会像她本人看上去这样温婉,每次听她对作品的点评都非常筋道。我听到这季老师点评,也算是大开眼界。

  “在看到大家很欢乐的,最广大的自由自在的表达,然后充分表达我们平等的时候,我也在想一个问题,在这种表达当中文学的创新性到底在哪里?大部分的写作都会有一种惰性,然后你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题材的雷同,当我们读到这两篇散文的时候,我觉得在这个散文领域表现是最为明显,也可能因为是散文的写作没有那么高的门槛的,我们拿起笔来写自己的情感,所以我们大家接受过中学语文的教育都还是表达,年是的表达跟职业写作有多远,这两篇作品中可以看到有一些非常典型的症候。”

  “《一寨物景皆如梦》,这肯定是一个乡愁题材,每当看到故乡或者乡愁这样词的时候,我是很警惕的,说实在的时候你是为了乡愁制造乡愁和制造故乡,其实我在这篇最不满意的倒不是它的语汇上的,使用了多少沧桑或者使用了多少这样的词汇,我是在想的是我读这个《一寨物景皆如梦》的时候,我应该读出来你具体的故乡,应该看到你的人书写是不一样的,我是一个农民工回望我的家乡寨子,那个感受,和我今天是一个写作者,比如你是一个博士编辑,他回到故乡去看待他故乡的景色肯定是不一样的,我在这篇《一寨物景皆如梦》里面,我觉得很多景物是可以勾兑到其他的地方去,比如石板路、古寨墙,你这个共通性如何建立在你个人性的表达之上,我觉得这是作者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季老师还提到了:散文要把肉身的经验和文脉传统揉在一起。很多文章在讲地域特色,其实是在讲看待事物的方式,想象世界的方式。每一个写作者都应该想,我的写作为巨大的文学母题增添了什么新的东西。很多散文写作者都还没有理解今天真正文学文的散文或者现代性散文的转型是没有完成的,但是在后面看到的诗歌和小说里面会好很多,我觉得其实很多时候,你去写一个散文的时候,你不由自主的会滑入到一个抒情美文性的写作。

  我的笔记已经记下了数页,散文部分精彩之处,可圈可点。老妈在精力可以承受的情况下,陪我听了一部分这堂写作课,虽然她的理解和我有很大差别,但也能和我聊来一知半截。她的理解简单到把平时生活中想说的话写出来,就很不容易了。我的理解是,既然把写作当成一种生活的记录,就要把自己的感情深深植入。让文章有骨血,有生命。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225/c419926-30901276.html   王沾云:一寨物景皆如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225/c419926-30901352.html   梁孟伟:绍兴的水

缘分,或许就在“好看”里

梁淑艳,笔名:风雨彩虹,欣雨。现居河北遵化。系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遵化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河北新农民建设》《长江丛刊》《十堰作家》《东湖印象丛书》《知音汇》《漱玉》《承德诗词》《遵化周报》等。发表作品百余篇。获得首届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大众文艺》征文诗词类三等奖。以及各类文学奖项。

投稿须知: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

本刊责任人 

顾问:韩布晖  张连福  范丽丽

张国印  希国栋  周祝国

   刘新民  张全江

总编辑:纪惊雷

常务副总编辑:曹雪艳

小说、儿童文学主编:代文静

散文、报告文学主编:杨晓健

诗歌主编:王翠红 刘艳琴

诗词主编:田玉竹

评论主编:梁淑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