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乃崇、蒋健兰:王瑶卿改戏(三)改戏的基础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刘乃崇、蒋健兰:王瑶卿改戏(一)改戏的目的

刘乃崇、蒋健兰:王瑶卿改戏(二)改戏的原则

三、改戏的基础

  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改戏的。改戏的人必须要有自身的基础。

  刘曾复老学长说:“学要跟会的人学,改要用会的人改,不然戏就要学坏了、改坏了。”那就是说改戏的人要会,也就是要有自身的基础。

  王瑶老的基础是深厚的,他会戏多,不仅是会,而且懂,唱念做打都精。这样的基础当然是学来的,是从小学多少年的积累。

  我们看王瑶老在十四、五岁时(1895左右),他在小鸿奎班,与陈七十合演《五花洞》,把原是配角演的假潘金莲演得比主演真潘金莲的陈七十还受欢迎,这并不是偶然的。他在开始学戏至此时的五、六年时间里,不仅由陈德霖、孙怡云的老师田宝琳开蒙学演了《彩楼配》,而且向谢双寿、张芷荃、杜蝶云等名家学过戏,并在三庆班向崇富贵学武工时与钱金福、张淇林、李寿山等同堂学艺。最初在三庆班参加演出时,同班有陈德霖等人。还在学《二本虹霓关》的丫环时,得到万盏灯(李紫珊)的排练。这符合戏谚所云:“百学不如一看,百看不如一练,百练不如一串。”而他小小年纪,无论是学、是看、是练、是串,都在诸位前辈名演员、名教师的指导和影响下得到培养。其中尤其是谢双寿教他的时间长,教的戏多。他9岁起开始学戏,14岁登台演戏后,还在边演边学,使他在唱念时的用嗓方面和做时的表情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积累,因而超过了“嗓不很好,脸上又没有表情”的陈七十,受到观众的喜爱,正是他的基础砸得坚实的结果。

  在小鸿奎时,他还有机会跟着进宫去演戏。在宫中,不仅能看到时小福、陈德霖、钱金福等名家演戏,他自己说,还能直接得到时小福这位前辈、当时的首席青衣艺术家“在后台给我改正身段和腔调”。在小鸿奎报散后,他搭班不成,在家继续向师父谢双寿学戏,又请来师兄钱金福教他打把子,并把他所学会的刀马旦戏全部重排过。他说:“他教得很精细,给我的帮助很大。”同时在唱上得到琴师耿二力(名永禄,据说是陈彦衡的琴艺老师)和韩麟阁(名票友夏山楼主的父亲)的教导。

  他16岁(1896)时加入了福寿班,与青衣陈德霖、胡素仙、陈瑞麟等同班演出,还看到了余玉琴主演的八本《儿女英雄传》。倒仓后(1898)入四喜班,不被重视,未展才能。翌年(1899)又入福寿班,陈德霖嗓子常哑,他成了主角儿,德霖便让他主演,自己为之配戏。他说:“陈老夫子这种让后起的人唱主角儿的作风,是前辈中最好的。”当时,李寿山(大个李七)也在班中,常常合作演出,使他受益不少。

  到了庚子年(1900),王瑶老那年20岁,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京剧演出不多的时候,他还得到陈德霖亲自教戏的机会。据陈德霖的孙子陈志明所写的《陈德霖艺术生活传略》中记有:那年,“祖父在城内景泰园(地址在隆福寺)唱完戏后,必赶椿树胡同瑶卿家为其说戏”。并记当时教了《玉堂春》、《雁门关》、《探母》等戏。这使他的艺术水平又有很大提高。

  王瑶老改戏,改革青衣唱腔是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开始较早,就是继老谭改革老生唱腔之后开始的。梅兰芳说:

  时代是永远前进的,艺术也不会老停留在某一个阶段上,不往前赶的。所以少数人主观的看法,终于抑制不住新腔的发展。接着王大爷也吸收了多方面的精华,提倡改革,发明新腔。不到十年工夫,有他的学生把这层出不穷的青衣新腔,传遍了整个戏剧界,成为一种“王腔”,跟老生的“谭腔”,有异曲同工之妙。(见《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一集102页)

  王瑶老最初改革旦角唱腔,我们想恐怕是在谢双寿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王瑶老的弟子南铁生说:

  先生曾告诉我,谢老师戏理很深,嘴里也讲究,对发声、归韵、落音和板眼尺寸的传授均十分严格。所教的行腔雅俗共赏,落落大方。白口也是字准音正,这就使先生在唱念方面的基础都比较牢固,为尔后的进一步钻研和创新打了良好基础。(见《王瑶卿艺术评论集》100页)

  可见谢双寿不仅是一个教旦角戏的好老师,而且特别在音乐方面有造诣。他会拉胡琴,不是一般的水平,而是高水平。因此,他也曾入宫承差,是担任“随手”,也就是专拉胡琴。所以,王瑶老充当宫里的“教习”(也就是俗称“供奉”)时,第一次演戏是《玉堂春》,就是谢老师为他操琴伴奏。谢双寿又是余紫云、张紫仙等的老师,王瑶老说:“谢先生原在四喜班唱二路青衣,后来教的学生很多,我学戏的时候谢先生的学生余紫云和张紫仙已唱红了,余紫云在四喜班与王九龄、孙菊仙、张胜奎(张奎官)等同台演出……”(见《我的戏剧生活》)他教的学生,对旦角的唱腔看来实是太有研究了。余紫云向谢双寿学过戏,在《中国京剧史》中,撰文者刘静沅据王瑶老说的记下一句“谢双寿(余紫云的老师)”。《京剧知识词典》等辞书均未记。王芷章的《京剧名艺人传略集》中也未提及。而我们则认为,余紫云的花旦戏主要是梅巧玲所授,他的青衣戏应是主要学自谢双寿。(梅巧玲是主攻花旦,兼及青衣;谢双寿是主攻青衣,兼及花旦。)

王瑶老最初向谢双寿老师学的戏中有《金水桥》一剧,这出戏的唱腔就是余紫云创编的(此说见《许姬传艺坛漫录》241页),或就是谢老师帮他创编的。

  王瑶老15岁在小鸿奎班时,在李紫珊(万盏灯)演头二本《虹霓关》时演二本丫环。王瑶老现学现演,其身段是李紫珊教的,唱则是谢双寿教的。这二本丫环本是余紫云的“一招鲜”,别人不敢演或不敢学。谢双寿与他同在四喜班,可能当年余紫云创此角色时,就是谢老师帮他研究的唱腔,因此谢老师教了王瑶老,一唱而红。

  谢双寿还有一个弟子,就是王瑶老尊之为师的陈德霖。在陈墨香的《活人大戏》(这是陈墨香写的一部纪实性长篇小说,发表在过去的《三六九画刊》上,没写完。我们久知这部小说,未见全貌。承陈志明兄到国家图书馆复制并设法补全。在这里谨向陈志明兄致以深切谢意)中记有:

  这谢双寿虽只是二路青衣,早年教过余紫云,中年教过陈瘦云(按:即陈德霖),晚年又教瑶卿。有这三个门人,真不含糊。(见《活人大戏》63)

  陈老夫子对王瑶老的影响之大,就不必详说了。

  孙怡云也是谢双寿的弟子,王芷章《京剧名艺人传略集》中记有谢双寿的弟子,说是:

  弟子则以孙怡云、王瑶卿、戴韵芳为最著名者。(见《中国京剧编年史》附录,1113页)

  后来王瑶老入宫承差时,慈禧太后曾把一段昆曲改成的[反二黄],又让他唱。这段唱词完全不合规格,几年间,经谢双寿、陈德霖、孙怡云各自用心研究,终难上板演唱,王瑶老着意分析了三位前辈的创作,反复斟酌,“仔细分了句读,加上'插板’(就是加腔),好容易凑上了板”,取得了成功。王瑶老说:“经过这番努力,我却学会了一样本事,从此后我就专能琢磨青衣加腔,虽然当时是在被压迫下不得不这样,可是我因此懂得了苦学苦练才能成功的道理。”王瑶老曾前后向谢老师学了好几年,又共同合作多年,再经过对谢老师的创作唱腔的经验仔细研究分析,看来是理解深入,了然于心。其后又与戏曲音乐大家梅雨田、陈彦衡、曹心泉等人交往甚厚,一起论艺。耿二力、孙佐臣曾给他伴奏,更加上与红豆馆主、韩麟阁等方家接触,还有对他“帮助很大”的钱金福。

  且看一看这些对他帮助很大的诸位专家之一陈彦衡是怎样与之切磋的情形,以示一斑。

  那位被梅兰芳称之为“卓越的戏曲音乐家”的陈彦衡曾说过,京剧唱腔的改革中,“青衣、老生的唱腔,可以互相借鉴,但要善于运用、剪裁得当”。举例中谈到王瑶老改唱腔为例,他的儿子陈富年说:

  而王大爷(瑶卿)在《宇宙锋》 [反二黄] “有许多怨鬼魂站立在面前”,借用老谭《碰碑》[反二黄]“马前英豪”的腔,接在“站立在面前”。听上去就觉得耳目一新、异常紧凑。王瑶老曾对先父说:“'马前的英豪’的腔,悲壮苍凉,最能发泄老令公压在肚子里的一腔怨气,我加了几个工尺,多用揉音,就有凄凉宛转的味儿,但采用这个唱腔的意思,还不仅为了别致好听,因为下面有'打鬼’一句念白,老腔比较长,'打鬼’二字只好另起,显得松懈。现在改用这个腔,紧接着念'打鬼’同时转身,往后退,三抖袖,可以和身段一气呵成。先父赞成这种修改,认为他把唱腔、白口、身段揉在一起,既有俏头,又合戏情。因为赵女假说看见鬼魂应该立刻做出恐怖的神气,紧接'打鬼’二字,最有力量,使赵高相信她是疯子的胡说八道,精神恍惚。(见《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109页)

  梅先生在讲这段故事之前,还曾谈起他在时装戏《童女斩蛇》中陈彦衡帮他改唱腔的事,他们改好的那句“惟恐那小慕贞……”的腔,后来梅先生的弟子徐碧云又用到《宝莲灯》剧中“站立在屏风后……”一句处。陈富年说:

  后来,我父亲和王大爷(瑶卿)谈起这句《宝莲灯》的腔,他们两位又商量着作了小小的修改,字与腔更为谐适。(见《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107页)

  由此可知,他们之间的切磋是经常的。

  这些位对他改腔当然大有促进,但根本上还是谢老师的教导和影响。

  基于以上所述,我们认为,为王瑶老改戏打基础的关键人物首先是谢双寿。

  再来看一看,促使王瑶老进行改戏工作的另一位关键人物是谁呢?那应该就是钱金福了。

  刘曾复老学长反复谈到钱金福对王瑶老的教导。他说王瑶卿的京剧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因为向陈(德霖)、钱(金福)、李(寿山)学过戏。前面我们记述的王瑶老从学戏之始到20岁(庚子那年),十来年间一直在陈、钱、李三位的教导下成长使他的基础越来越厚实,这自然是不可抹杀的事实了。但其中钱金福在改革方面的作用最大。刘曾复说:

  钱金福讲究“一脚、二劲、三心理”。脚是脚步,广义说是指人物性格、剧情,脚步不对当然谈不上使劲,但是不会灵活用劲头,或是劲头不对,即使脚步对,也表演不好特定的人物、剧情,甚至会千篇一律地死板演戏。(见《京剧新序》369页)

  不安于“千篇一律地死板演戏”,想要演好特定的人物、剧情,就是当时年纪不大而雄心不小的王瑶老的艺术追求。钱金福这位半师半友的指导者给予他改革的本领,又给予他前进的动力。

  庚子以后,王瑶老经陈老夫子推荐,被选进宫演戏,得与老谭合作演出;又在民间加入了老谭组建的同庆班,如鱼得水,两人一起改戏,取得了京剧艺术发展史上空前的巨大成就,谭鑫培应该是王瑶老改戏的又一位关键人物了。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王瑶老有这样三位“关键人物”来指导他、影响他,使他改戏的基础打得坚实,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吧。

(0)

相关推荐

  • “江南第一旦”黄桂秋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

    5月7日,是京剧名家黄桂秋先生诞辰115周年的日子.黄桂秋先生早年师从老一辈京昆名家陈德霖老夫子,后来久居江南从事演艺活动,并独树一帜.开宗立派.他创立的"黄派"旦角表演艺术,以软 ...

  • 王瑶卿与“四大名旦”

    谈到京剧旦角艺术, 不能不提到王瑶卿这一位承前启后.成就卓著的京剧旦行大师.王瑶卿原名瑞臻, 字稚庭, 别号菊痴, 1881年生于江苏省清江县(今淮阴市).幼年就跟随其父.著名昆曲艺人王绚云到北京.他 ...

  • 票界大王红豆馆主

    文/ 刘嵩崑 京剧堪称国粹,是融唱.念.做.打.舞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雅俗共赏,赏心悦目.它像一株美丽而古老的大树,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古色古香的传统风韵,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京剧的艺术魅力,不知迷醉了 ...

  • 刘乃崇 蒋健兰:李鸣岩功力不凡

    李鸣岩 李鸣岩在她的舞台生活五十年专场演出时,演了两出老生戏<辕门斩子>.<战太平>(选场)和两出老旦戏<望儿楼><洪母骂畴>,出出精彩,俱见功力. 鸣 ...

  • 【转载2】王瑶卿改戏(刘乃崇、蒋健兰)

    私密:[转载3]王瑶卿改戏(刘乃崇.蒋-     三.改戏的基础 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改戏的.改戏的人必须要有自身的基础. 刘曾复老学长说:"学要跟会的人学,改要用会的人改,不然戏就要学坏了. ...

  • 【转载1】王瑶卿改戏(刘乃崇、蒋健兰)

        一. 改戏的目的 谭鑫培.王瑶卿.余叔岩.四大名旦他们都在改戏,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改戏呢?其实都同样是为了王瑶老所说的:"就因为改了以后唱着听着都好嘛."改戏不仅只是为了唱的 ...

  • 刘乃崇、蒋健兰:王瑶卿改戏(一)改戏的目的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一. 改戏的目的 谭鑫培.王瑶卿.余叔岩.四大名旦他们都在改戏,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改戏呢?其实都同样是为了王瑶老所说的:"就因为改了以后唱着听着都好嘛."改戏不 ...

  • 刘乃崇、蒋健兰:王瑶卿改戏(二)改戏的原则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刘乃崇.蒋健兰:王瑶卿改戏(一)改戏的目的 二.改戏的原则 北京市第一届文代会是在1950年5月底举行的,王瑶老当时是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聘任的名誉教授,是出席大会的代表 ...

  • 刘乃崇、蒋健兰:王瑶卿改戏(四)改戏的做法

    四 改戏的做法 王瑶老当然是刘曾复老学长所说的"会的人"了,他应该是有资格来改戏的了,但是他改戏也并不是他一个人在那里改,他回答访问者的问题时是这样说的: "说到改戏.编 ...

  • 【文摘】爱戏如命的老两口-刘乃崇、蒋健兰夫妇(中)

    刘乃崇(1921-2011).蒋健兰(1931-2005) 我特别欣赏老两口对难于言传的戏曲演唱的精彩描绘,他们对不少名家的脍炙人口的演出,刻画如缕,历历如绘,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不禁悠在神往.常 ...

  • 刘秀荣:周总理亲切地称她“小白蛇”,王瑶卿先生叫她“鬼妞”

    刘秀荣说:"我从事京剧事业75年,入党42年,京剧是我的初心,传承.弘扬京剧艺术,就是我一生的使命.我要把一生的热血都倾注给京剧,像保护生命一样地保护它.振兴它,守正创新,以实际行动回报党和 ...

  • 王瑶卿改编《孔雀东南飞》前后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王瑶卿改编<孔雀东南飞>前后 姚保瑄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是我国文学史上录存的古代第一篇长篇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