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形针:全网播放1.5亿的短视频是怎么做出来的?
你喝的牛奶从哪来?
抓娃娃机如何伤透你的心?
打呼噜到底有多危险?
ATM内部是如何运作的?
……
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的是回形针PaperClip,他们做了关于当代生活方方面面的视频,平均播放量达到了500万 !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回形针,那就是“硬核”,他们用高效率、高密度的方式,做出让观众好奇、兴奋的视频,全网收获1800万粉丝。
知识正在视频领域大放异彩。今年3月,《中国青年报》曾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了调查,93.3%的受访者喜欢看泛知识类视频。6月3日,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在演讲中提到,B站泛知识内容播放占比达45%。
风口之下,如何做出现象级的爆款知识类视频?回形针创始人吴松磊做客混沌,像是厨师把调料配方都讲解出来一样,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手把手教你视频创作。
授课老师 | 吴松磊 回形针创始人,干燥文化CEO
编辑 | 混沌商业研究团队
支持 | 混沌前沿课
当我们看短视频时,我们到底想看什么?
1. 风口:全民化、商业价值凸显、内容多元
过去几年,我们恰好走在了知识内容视频化的风口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成为视频内容的消费者和用户,呈现出了全民化的趋势。
B站的创始人陈睿曾说,我们想看的99%的图文内容,不管是多小众、多奇怪的需求,都可以找到对应这种需求的内容。但是,有95%人们想看的视频内容还未被满足。
抖音的一份报告显示,有收入的创作者已经超过了2200万人,可以看到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去做视频方向的工作和创作。这些视频来自于众多类型的创作者,比如山村美食家、美妆达人、试睡师等。
这些细分领域的内容,都值得用视频的方式进行再次创作。
我们今天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上,观众想看的视频内容,大多数还没有被创作出来,不论这个题材多么小众、冷门,而我们的机会就是把这一切重新以视频的方式去展现。
2. 短视频是一种新的表达语言
短视频在今天已经变成了一种新的表达语言,这种表达语言主要有四个特点:
· 高效:更高的吸引力和传达效率
· 共时:有效信息同步,线性展现
· 丰富:音、画、图、文结合展现
· 历时:信息随时间同步展现
看视频和看图文内容最大的一个区别,是视频会有时间线和自己的叙事节奏。当你在看文字内容时,你的速度可以由自己来把控,比如,在深奥的地方多花一些时间,在你觉得信息量不高的部分,直接跳过去。而视频的速度是由创作者来决定的。
虽然在看视频的时候,你可以调整进度条,可以去倍速观看,但是这样的功能,其实并不常见,大多数情况下,你只能跟着视频创作者的节奏来看视频。
所以,视频创作者需要能够以一种最大公约数的方式,来获得观众对于视频速度和节奏的认可。
此外,短视频与长视频相比,在信息传递方式上,具有四个特性:更低的门槛、更高的密度、更快的节奏和更强的表达。
在当下这样一个信息纷繁的时代,观众的耐心是有限的。所以,对短视频创作者来说,怎样在短时间内让观众了解到这个视频的核心信息,然后留住观众,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和课题。
观众对短视频的期待非常多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 从用户需求看,他们有娱乐、学习、购物、休闲等不同的需求。
· 从用户心理看,好奇心需要被满足,注意力要被紧紧抓住,能体验到兴奋感。
· 从创作目标看,一个视频要做到能看得完、看得懂、看得爽。
同时,他们也希望短视频能够降低专业信息传递的门槛。
3. 回形针在做什么?
很多人认识回形针是在2020年的一个视频《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这个视频已经有超过1.5亿的播放量。
除了这支视频,我们还做了非常多和当代生活有关的内容,比如,如何为14亿人去调度飞机,圆珠笔是怎么写字的,硬盘、光盘是怎么存储数据的……和当代生活有关的方方面面都是我们感兴趣和想要去研究的话题。
在过去的3年当中,我们制作了接近200支这样的视频,在各平台累计拥有超过1800万的关注者,这是一个意外的结果。
3年前,当回形针开始去涉足这样的内容领域时,我们其实并没有想到它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获得市场的认可,因为我们做的是偏严肃、偏冷门的话题,和社会热点没有那么强的关系。
我们通常研究的是一个平凡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的定位——你的当代生活说明书,给新一代年轻人看的硬核的、高信息密度的知识类视频。
我们希望去直面技术高度复杂的当代生活,去解释这个世界是怎样运转的。
4. 回形针的选题观
一个好的选题,其实是有据可循的。那些最让人心动的选题,往往与日常生活连结紧密,属于普通人意识到并迫切渴望得到解答的问题。它是日常生活里的好奇心,普通人都关注的问题,感到疑惑的问题,是这三类的交集,比如:《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为什么你还买不到口罩?》
根据过去的经验,其实我们90%的选题都没有同时达到ABC这三个标准,一方面是因为这样的选题很少,另一方面它对时效性的要求比较高。
我们更常见的其实是AC交集类的选题,能够满足普通人的好奇心,同时也能解决普通人的疑惑,比如你丢的垃圾都去哪儿了,二维码是如何工作的。
还有一类常见的话题是BC交集类的问题,虽然和日常生活关系不大,但这个问题能引起大家的疑惑和关注,比如造假币为什么这么难。
还有一类问题,ABC都不满足,但确实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和研究的欲望,它需要你对日常生活有深入挖掘的意识,比如原子弹制造指南。
当你想要去创作一个知识类的内容,可以去看一看,这个选题属于哪个标准,这样也可以创作出符合这个标准特性的一些好内容。
解决了选题标准的问题,可视化表达也是我们过去几年当中一直在摸索和研究的一个创作视频的方向。
我们认为可视化表达的基础是把事情给讲明白。其实把事情讲明白是一件很难的工作,如果你觉得它很容易的话,那可能是你对“讲明白”的要求太低了。
“讲明白”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理解:
· 全局认知:逻辑清晰、富有内涵、扩展外延
· 准确可信:信息溯源、一手资料、交叉验证
· 深度挖掘:事物现象—结构技术—工程思想—基础科学
交易担保 混沌学园 回形针:亿级爆款短视频的生产方法论 小程序
(请点击小程序进行听课)
一个爆款短视频是如何诞生的?
具体地解释我们是如何将高信息密度的知识可视化表达的,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 我们自己如何搞明白一个选题?
搞明白一个选题大概分成两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提出问题,
第二个步骤是做资料研究。
首先,我们要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如果你不能提出一个好的问题,你其实就不能得到一个好的答案。
当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打造一把锋利的菜刀,如果只是对题面问题去做研究的话,其实找不到什么好的答案。所以,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菜刀,再去理解什么是锋利。
要理解菜刀,就要知道菜刀有什么样的定义,不同种类的菜刀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菜刀具体的量化指标有哪些,在量化指标中有哪些不同的要素,这些要素对应的检测标准又分别是什么……
再继续往下拆分问题,我们就会关注钢的形态和钢的锻造工艺。当把问题不断地细分时,就会找到一个更靠谱的答案。
把一个问题细分到再也提不出新的问题为止,我们才会认为提出了一个好问题。
有了这些好的问题以后,我们就可以做更多的延伸,比如,菜刀的设计思路、历史演变、制造流程。
提出关于菜刀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以后,你才会对这个行业有一个全局性的认知,这样才可以去梳理好一个叙事线索。
其次,我们要回答问题,也就是做资料研究。
通常一个问题会被分成两个类型:一类是为什么Why,另一类是怎么做How。它们也对应两种不同的资料来源。
一种类型是课本知识,课本知识会告诉你非常多关于为什么的问题,比如,怎样用科学的方法去钓鱼,再比如,关于计算机图形学的问题,其实你都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
另一种类型是行业知识,当你想要去研究赌场行业,想知道它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那么就应该去查找行业知识。
而当你去研究与当代生活有关的各种各样的技术的时候,涉及的就是技术、工程和规则相关的资料。
当然在我们研究问题的时候,最常见的其实是论文,如果你想去研究一个专业的问题,那找论文是最快和最有效的方法。这样的论文在知网和读秀的数据库上可以找到。
比如,我们想去研究为什么螺蛳粉这么臭,但是有这么多人爱吃。我们找到了一篇广西大学的论文,这篇论文非常详尽地研究了酸笋的化学成分,解答了我们的很多困惑。
大家不要觉得这些信息来源的门槛会很高,其实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高。当你看一篇陌生领域的论文时,未必有你想象得那么难懂。在过去几年的经验当中,我们总结出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当你想要去理解一个问题的时候,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你要相信自己能理解这个问题。
有足够多的信息来源能帮你解决一个问题,论文、期刊、国家标准、专利、财报、卫星影像、大学教材、专家学者,都是有效的途径。
过去几年,我们研究了大概200多个不同的领域,发现研究的层次具有这样的规律: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事物和现象,在事物和现象之下,是结构和技术,支持这些结构和技术的,是各种各样的工程和思想,而最底层的是基础科学。
比如下面这个键盘,从表面看,我们看到的是不同键盘的类型,每种类型有不同的价格。而在键盘的表象之下,是一个个零部件,而这些零部件的背后,其实是各种各样的工程学思想,比如键盘回弹的弹簧结构,它应用于非常多的工程学领域,深入到最底层,就是基础科学。
当你在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把问题延伸到基础科学,会帮助你更高效、更透彻地去理解它。
2. 逻辑与写作:如何让观众听明白一个选题
我们在做视频的时候并不会直观地看到观众的反应,无法和观众互动,这就需要在文字稿写作的时候,十分谨慎,反复考量。
在这个步骤中最核心的就是,好的叙事逻辑,与准确、清晰、简洁、高效的文本写作。
当你理解了一个问题以后,你通常会变得非常教条,按部就班地对陌生概念进行解释。但这样的叙事是不够有效的,因为你没有告诉观众,为什么要看这个视频,看这个视频会收获什么。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好的叙事逻辑,持续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同时让观众保持兴奋感。
我们常见的一个叙事方式是总分式,比如在这一期《手术如何拯救近视眼》的视频中,首先我们展示出中国近视人数的数据,这样的引子可能会激发观众的兴趣,让大家明白为什么要看这个视频,有庞大的人群才会有近视手术的需求。接下来,我们才会去解释近视眼的定义,以及各种各样的手术方案。
另一种类型的叙事逻辑,通常是递进式。比如在《造假币为什么这么难?》中,我们从“哪个男孩不想造假币”这个话题开始,引入到钞票的制造流程,之后我们构建了关于造假币的三重境界:第一重是长得像,第二重是要能够通过人工的检验,第三重是骗过验钞机……
就这样通过不断地去构建悬念,我们就能推进一个议题,同时勾起观众的好奇心。
有了一个好的叙事以后,接下来很重要的就是文本写作。对知识类的内容来说,我们会关注这三个要点:因果成立,逻辑顺畅,论证简洁。
分享一些实用技巧:
· 模型的简化。当原理复杂难以理解时,用观众熟悉的情境,通过案例加以简化。场景化的表达,就会让事情变得有趣。
· 处理陌生概念。对于高中没教过的陌生概念,要么解释,要么规避。复杂且重要的概念,可花较大篇幅解释;复杂但不重要的概念,用大白话简单解释。
· 善用具体数据,避免“很多”“较少”等模糊表述,尽量使用具体数据,直观,有说服力。
· 类比,用熟悉的场景、概念类比,帮助观众建立认知,配合画面形成冲击力。
举一个例子,当我们说材料力学中的1GPa时,对于1Gpa到底是多大,观众并不敏感。那么,我们就可以使用类比的形式,1GPa相当于1个10吨的非洲象踩在你的小脚趾上。这样,观众就能感受到这个1GPa到底是多大。
这里要提到,在逻辑写作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有:
· 因果关系混淆,这是最致命的一个问题。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我们就需要去明确因果关系究竟是什么。这其实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也是有价值的一个工作。
· 论证冗余。比较常见的就是用很长一段话解释一个简单的概念,把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讲得很复杂。
· 回避核心论证。处理一个问题,有时候最核心的就是中间的操作步骤,为了保持链条的完整,中间的操作步骤不可以一笔带过。原理——操作——结果,保持链条完整。
3. 信息可视:如何让观众看明白一个选题
如何让观众去看明白一个选题,就是要把文字内容做成一个可视化的信息。对于我们来说,信息可视化能够呈现的是:完整的信息图景,新鲜有趣,同时可以帮助观众去构建视角。
流程图就是一种很好的可视化方式。比如,北京市朝阳垃圾综合处理厂的完整处理流程,开走的垃圾车去了哪里,如何焚烧处理垃圾,通过这样的流程图,我们就可以去帮助观众构建一个全局性的认知。
除了这样的流程图以外,我们在讲垃圾处理厂的时候,还可以用三维影像,展现出一个人在垃圾填埋场面前有多小,这其实就是帮助观众去理解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尺度,所以三维设计对于可视化来说也是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三维的可视化方案,更多的是帮助观众去理解一个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工作方式,比如芯片制造的工艺和流程、硬盘的内部结构等。
这里要说明的是,三维看起来非常炫酷和复杂,但其实制作难度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大。今天有很多三维软件,已经可以以一种比较高效和便捷的方式,来实现各种各样的效果。
那么,该如何评价一个可视化是好是坏?一个好的方法就是单独去听这个视频的音频,如果你听这个视频的音频时,完全听不懂在说什么,但是看画面,你就能完全跟上这个视频内容。这样的视频可视化就辅助了文本,做了非常多额外的信息传递和表达。
此外,在处理信息的时候,对于我们来说,可视化内容的优先级是:
准确 >清晰 >趣味 >轻松 >美观 >效率
最终,我们想实现的可视化目标,是两个关键:高密度和高效率的表达。
要实现这个目标,主要通过以下步骤:
· 构建全局认知,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空间关系图、逻辑图、流程图、分类图、时间轴都能帮助观众对一个事物做出全局性的认知。
· 实现画面的逻辑引导。我们需要通过动效的方式,做出非常明确的视线引导,让观众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看到我们想让他看到的信息,时刻告诉观众视觉重点是什么,以及和上一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强化可视化信息的可信度,这一部分可以通过增加画面的细节、营造临场感、展示信息来源和系统化表达来实现。
做完这些,还有一个附加的选项——提高视频的信息密度。
我们先要知道什么叫作“低信息密度的视频”,它是指旁白说什么画面就出什么。有了这样的标准以后,我们就会做非常多的思考,在表达文本的时候,画面是不是可以有更多、更好的呈现方式。
应该根据文本的逻辑来呈现我们要展示的画面内容,不要文本说什么画面就出什么。哪怕只是几秒钟的视频,我们也可以做很多的设计,时刻去为观众营造悬念感和新鲜感。
这部分就是我们全部的创作流程。事实上,回形针一个5—10分钟的知识可视化视频,通常制作周期差不多是在1个月左右。
前期文本阶段是选题、资料整理、大纲、初稿、逐字稿这些环节;接下来就要进行分镜讨论会,接着是视觉设计、动效和三维、后期合成;最后要出一个A版本,校对后再出B版本,最终成片发布。
不要小瞧那个科普视频
1. 知识类视频的无限可能
我们相信在今天,严肃、可靠、高信息密度的内容是远远没有得到满足的,未来这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空间,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关于知识视频的无限可能。
这样的一个金字塔,由下到上是按制作成本来排列的,成本越高,层级越高。从简单的搜集资料解答,到知识类短视频,再往上是长视频、纪录片,甚至是真人秀、游戏。我们相信它们都可以用高信息密度的严肃的方式去重新去创作一遍。
在2019年初,我们就在探索一个新的方向——交互视频。
交互视频的原理是这样的:拍好不同的视频,把不同的视频放在不同的时间线上,然后根据观众的选项来播放。这样观众就能跟着选项去看到不同时间线上的内容,然后解锁不同的结局。这是今天最主流也是最常见的一种交互视频的形态。
而我们想做的远远不止于此,我们希望做的是基于可视化内容、基于教育场景形成的交互视频。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发布了一个新的在线教育的交互视频产品——基本操作。
基本操作的第一个项目是《一个人工智能的诞生》。在这个项目当中,观众可以从0到1去完成对深度学习背后的数学算法的探索,最后可以自己搭建出一个真正的神经网络,可以自由地去对神经网络做一些编辑。
我们把所有的计算部分都交给了观众去探索,整个项目就会变得非常地高效,同时也可以源源不断地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正反馈,去理解一个事物的原理是什么。我们对这样的一个研究生课程进行改造之后,它其实只需要中学的数学知识就可以去理解整个机器学习背后的数学原理。
今年年初,这个项目在北大附中和人大附中的高中部和初中部做了选修课的试点,学生可以完全理解这个项目的数学原理,同时也非常有热情,激发出了不断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在我们过去的验证当中,已经感受到了这样的趋势,我们也相信这很可能会成为在线教育的一个未来。它不再是一个单纯把线下内容搬到线上的过程,而是一种更适合线上的、更适合教育场景的内容层面的革新。
2. 做负责任的知识类内容
在我们过去几年的创业中,踩过不少坑,犯过各种各样的错误,受到过很多观众的批评和指正。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有非常多的感触,同时也制定了很多工作标准。
项目工作流程、地图使用规范、视觉设计规范、文稿写作规范,都是我们团队在不断踩坑、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去完善出来的。
我们视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一期的声音都是由这期的作者来录音、出镜的,这其实是希望向我们的观众去传递,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内容,有人在为这个视频负责。
我们内部有一本《回形针工作手册》,来帮助每一位入职的同事理解,我们究竟犯过什么样的错误,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得更好。
我们需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要去做更负责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