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元/斤还要涨!这条鱼必火!良种再突破,杂交新品种指日可待,不过养殖有门槛,低档饵料、病害损耗严重等要高度重视
----- 广告 -----
----- 广告 -----
新品种特点是出肉率较高、生长整齐、生长速度快,发病率低,今年已开始少量出苗
文/ 水产前沿 曾铃程
斑点叉尾鮰在国内的养殖快速崛起,主产区遍布华中、华南、华东、西南,甚至华北也有些养殖大户;年养殖规模按业内人士估计近60多万吨,目前塘头最高价已卖到12元/斤,这样的产量在国内众多的水产养殖品中,完全排得上号,在优质鱼类的养殖中也占有相当比例;而且这条鱼产业链条已经被打通,从苗种、养成、饲料、加工与精深加工、流通等环节从业人数众多,是一条非常具有特色的养殖优质鱼类,特别受餐饮烤鱼行业的喜爱。
“中国鮰鱼之父”蔡焰值老师
然而也应该注意到,斑点叉尾鮰引进中国近四十年,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目前从养殖至加工还有商业流通的良好局面是来之不易的,是养殖、加工、流通者辛苦付出的结果更需要被珍惜。笔者有幸拜访了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正高级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三级教授、国家专家与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鮰鱼之父”蔡焰值老师,探讨了一些他对鮰鱼产业的观察,以及他的一些建议。同时了解到,鮰鱼产业良种问题再迎利好,湖北嘉鱼县三湖渔业公司可能将推出一个斑点叉尾鮰杂交新品种。
斑点叉尾鮰杂交新品种有了新成果
水产前沿:鮰鱼与您有难以割舍的缘分,能谈谈近几年您主要关注产业那些方面吗?
蔡焰值:从头到尾,从苗种繁殖一直到加工销售的整个产业链,都是我所关注的。
苗种方面,鮰鱼产业苗种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比较严重,原因是选择繁殖的亲鱼经济性状标准不同,要求有所不同,有些只考虑亲鱼能性成熟产卵就拿来当亲鱼。有的人认为鮰鱼种质退化,实际上更多是产业庞杂,没有标准和规范,部分繁殖亲鱼没有经过严格的经济性状筛选。不过近些年也有所变化,特别是以三湖渔业公司为首,联合了100多家嘉鱼县的鮰鱼繁殖户,对亲鱼有选择,对鱼卵有标准,苗种的质量就更有保障,同时养殖户也越来越重视苗种的质量问题,应该说苗种方面还是在往良性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三湖渔业公司正在杂交选育斑点叉尾鮰新品种,特点是出肉率比较高、生长比较整齐、生长速度稍快,降低发病率,今年开始少量出苗。选育方式是通过杂交优选后继续杂交,第一次杂交是筛选了8个品系,杂交后选择了6个优势种,再进行杂交。最初的8个品系,一方面是我以前在嘉鱼县国家级良种场培育保存的11个品系里选择了4个经济性状优良的鱼培育成亲鱼,另一方面是在不同养殖区域商品再选择出了4个经济性状优良鱼,这样做的优势是杂交优势种群在野生环境条件下驯化养殖后再筛出经济性状好的亲鱼繁殖鱼苗。良种是一个产业的根基,可是育种又耗时耗力,鮰鱼得3-4年才能繁育,一晃就十几年,今年终于可以出点成果。
国内的加工方面,我目前重点放在下脚料精深加工处理,开发高附加值的附属产业。一条切片鱼,下脚料要占到40%以上;一条开背鱼,体重损失超过10%;而丢弃就意味着加工成本的增加,下脚料营养资源浪费与污染面源环境,实际上它们完全可以被更高效的利用起来。比如鱼皮加工成脆鱼片,我国每年鮰鱼制品加工厂有近5000吨的鱼皮都没有充分利用,可以通常精深加工方式可以转化成1200吨左右的脆鱼片产品;一个鱼皮,一个鱼鳔,富含胶原蛋白,采用精深高附加值加工低分子原料产品用于化妆品、保健品、食品业;把鱼头、鱼骨架加工成高品质的膏汤,被别人品尝以后说比鸡骨头还好……通过这样把整条鱼都利用起来。国内加工厂每年收购活鲜鱼25万吨左右,下脚料的空间很大,而且非常有发展潜力。
鮰鱼养殖规模在58万-65万吨,还有提升空间
水产前沿: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您对鮰鱼养殖规模有估计吗?您觉得现在产业发展合理吗?
蔡焰值:这几年基本上比较平稳,养殖规模维持在58万吨到65万吨之间。有时候稍微多一点点,因为当年的市场价格不是很好,那可能就把鱼留到下一年养成大规格的商品鱼,整体产量就更高。现在这种养殖规模,如果不受巴沙鱼的影响,还是偏低的。如果严格管控巴沙鱼的进口,打击非法走私,同时市场空间得到释放,那中国市场的缺口起码30%。
然而巴沙鱼在中国市场上的量很大,还有部分冒充龙利鱼,这对产业的冲击和遏制作用是比较严重的。餐饮产业也比较偏爱低成本的食材,以质取胜依然任重道远。这样产业空间是受限的,市场调控之下,养殖规模也是受限的。另一方面的制约因素是亲鱼,鮰鱼的繁殖区域非常集中,再加上养殖户越来越重视苗种质量,好的更好,优质苗种和亲鱼资源也更加集中。
养殖水平提升和营养需求问题应该重视
水产前沿:那对疾病问题,一般认为鮰鱼很好养,可实际上病害问题让不少人血本无归,您怎么看方面问题?
蔡焰值:生长速度不快、生长体型不好、病害多等等,很多人认为是苗种退化,事实上是亲鱼没有经过筛选。另一方面,养殖斑点叉尾鮰是有一定的要求的,1亩产三吨鱼,不是一个适合它的环境,超过了850-900公斤就已经要挑战养殖户的养殖水平,出现病害和其他的问题的几率就比较高。鮰鱼是集群性鱼类,无论是苗种还是成鱼,集群的面积超过它养殖面积的40%就容易出问题,超过了60%就开始出大问题。
还有个很大的问题是有些人的理解是错误的,以为低蛋白的饵料就足够了。并不是,斑点叉尾鮰毕竟还是一条杂食偏肉食的鱼,蛋白需求是不能低于32个。有的28个,有的还用草鱼料,最终养殖系数高,出问题还多。按照我们以前实验的标准,鮰鱼从小苗就开始是要38-40个蛋白;50g以后,变成34-36个蛋白;养成到300g-250g左右的时候,要变成34个蛋白;在400克左右到500克变成32个蛋白。建议应该参照这样的标准。当然现在营养配方技术不断进步,还得考虑到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的配比,以及氨基酸平衡的问题,这方面的问题在我国鮰鱼养殖业较为突出必须引起饲料加工行业与养殖行业高度重视,如不鮰鱼养殖业会出现更多想不到问题。
前段时间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爱德华菌的病害要进行防治。其方法首先用每亩20公斤的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过2天后连续2天用氯制剂消毒2天(每天一次),第3天将池塘换新水60%-75%,第4天再用二氧化氯消毒,同时内服消炎药物。这样的方法绿色安全,无残留,因为有些病原体,把pH值改变了以后,就生存不了了。
国家应引导鮰鱼产业发展
水产前沿:能谈谈您对鮰鱼产业发展的建议吗?
蔡焰值:第一个事情是苗种生产要规范发展,应该建立起可行的行业规范,对亲鱼经济性状有筛选,对苗种质量要有保障。让苗种繁殖户知道如何做好苗,让养殖户明白如何选好苗。第二个事情是尽量不要高密度养殖,适当的养殖密度。没有一定养殖水平和养殖条件,自然水域按照每亩850到900公斤已经是高产的,而且水深还不能低于两米。再就是我们国家的鮰鱼饲料的营养很少按照鱼本身的需求进行设计和使用。鱼的营养需求达不标准,往往出现生长速度慢、规格不整齐、免疫力下降等等这些问题。鮰鱼产业的潜力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很多加工产品比如快捷方便的营养餐等,市场有空间,但这些东西没有人做,因为肯定要打市场,需要研发投入、市场投入,成本压力很大。
然而国家在这些方面支持很少,很多时候是靠产业自发去做。我已经退休了,很多研究都是因为爱好,也靠好朋友的大力支持。事实上,这条鱼养活了很多老百姓,整个产业链可能大几千万人围绕着转。同时,年轻代的力量,关注这条鱼的也很少,产业的未来让人担忧。如果国家不加以引导,这个产业垮掉了,多少人将面临着失业?这是很大的问题。
聚焦 |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