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苦瓜是瓜吗

昨天晚上,家里吃白兰瓜。我的一个小孙女,还不到三岁,一边吃,一边说:“白兰瓜、哈密瓜、黄金瓜、华菜士瓜、西瓜,这些都是瓜。”我很惊奇了:她已经能自己经过归纳,形成“瓜”的概念了(没有人教过她)。这表示她的智力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凭借概念,进行思维,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她奶奶问她:“黄瓜呢?”她点点头。“苦瓜呢?”她摇了摇头,并且说明她的理由:“苦瓜不像瓜。”我于是进一步想:我对她的概念的分析是不完全的。原来在她的“瓜”概念里除了好吃不好吃,还有一个像不像的问题 (苦瓜的表皮疙里疙瘩的,也确实不大像瓜)。我翻了翻 《辞海》,看到苦瓜属葫芦科。那么,我的孙女认为苦瓜不是瓜,是有道理的。我又翻了翻 《辞海》 的“黄瓜”条:黄瓜也是属葫芦科。苦瓜、黄瓜习惯上都叫做瓜;而另一种很“像”瓜的东西,在北方却称之为:“西葫芦”。瓜乎?葫芦乎?苦瓜是不是瓜呢?我倒胡涂起来了。

前天有两个同乡因事到北京,来看我 。吃饭的时候,有一盘炒苦瓜。同乡之一问:“这是什么?”我告诉他是苦瓜。他说:“我倒要尝尝。”夹了一小片入口:“乖乖!真苦啊——这个东西能吃?为什么的要吃这种东西?”我说:“酸甜苦辣咸,苦也是五味之一。”他说:“不错!”我告诉他们这就是癞葡萄。另一同乡说:“癞葡萄,那我知道的。癞葡萄能这个吃法?”

“苦瓜”之名,我最初是从石涛的画上知道的。我家里有不少有正书局珂罗版印的画集,其中石涛的画不少。我从小喜石涛的画。石涛的别号甚多,除石涛外有释济、清湘道人、大涤子、瞎尊者和苦瓜和尚。但我不知道苦瓜为何物。到了昆明,一看:哦,原来就是癞葡萄!我的大伯父每年都要在后园里种几棵癞葡萄,不是为了吃,是为了成熟之后摘下来装在盘子里看着玩的。有时也剖开一两个,挖出籽儿来尝尝。有一点甜味,并不好吃。而且颜色鲜红,如同一个一个血饼子,看起来很刺激,也使人不敢吃它。当作菜,我没有吃过。有一个西南联大的同学,是个诗人,他整了我一下子。我曾经吹牛,说没有我不吃的东西。他请我到一个小饭馆吃饭,要了三个菜:凉拌苦瓜、炒苦瓜、苦瓜汤!我咬咬牙,全吃了。从此,我就吃苦瓜了。

苦瓜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中国最初种植是广东、广西。现在云南、贵州都有。据我所知,最爱吃苦瓜的似是湖南人。有一盘炒苦瓜,── 加青辣椒、豆豉,少放点猪肉,湖南人可以吃三碗饭。石涛是广西全州人,他从小就是吃苦瓜的,而且一定很爱吃。“苦瓜和尚”这别号可能有一点禅机,有一点独往独来,不随流俗的傲气,正如他叫“瞎尊者”,其实并不瞎;但也可能是一句实在话。石涛中年流寓南京,晚年久住扬州。南京人、扬州人看见这个和尚拿癞葡萄炒了吃,一定会觉得非常奇怪的。

北京人过去是不吃苦瓜的。菜市场偶尔有苦瓜卖,是从南方运来的,买的人也都是南方人。近几年来北京人也有吃苦瓜的了,有人还很爱吃。农贸市场卖的苦瓜都是本地的菜农种的,所以格外鲜嫩。看来人的口味是可以改变的。

由苦瓜我想到几个有关文学创作的问题:

一、应该承认苦瓜也是一道菜。谁也不能把苦从五味里开除出去。我希望评论家、作家——特别是老作家,口味要杂一点,不要偏食,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不要像我的那位同乡一样,问道:“这个东西能吃?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提出“这样的作品能写?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作品?”我希望他们能习惯类似苦瓜一样的作品,能吃出一点味道来,如现在的某些北京人。

二、《辞海》 说苦瓜“未熟嫩果作蔬菜,成熟果瓤可生食”。对于苦瓜,可以各取所需,愿吃皮的吃皮,愿吃瓤的吃瓤。对于一个作品,也可以见仁见智。可以探索其哲学意蕴,也可以踪迹其美学追求。北京人吃凉拌芹菜,只取嫩茎,西餐馆做罗宋汤则专要芹菜叶。人弃人取,各随尊便。

三、 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苦瓜就是苦瓜——如果不是苦瓜,而是狗尾巴草,那就另当别论。截至现在为止,还没有人认为狗尾巴草很好吃。

(0)

相关推荐

  • 常见的葫芦科蔬果,如南瓜、西葫芦、黄瓜、...

    常见的葫芦科蔬果,如南瓜.西葫芦.黄瓜.甜瓜.西瓜等,以及葫芦.瓠瓜等,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如受到瓜藤被踩烂或其他遗传.高温等不良因素影响,会发生变异,产生毒素.所以,如果上述食物发苦,不建议再食用. 苦 ...

  • 晚糊

    ​晚糊:黄瓜

  • “不传己苦与他物”——解读"君子菜"苦瓜的发家史

    原创2020-02-29 15:37·笙箫尽陌 如果说在所有蔬菜里面挑一个你最不喜欢的蔬菜,我猜一定就是苦瓜了.因其味苦,不被大众所喜爱,但是你不知道的是,苦瓜虽苦,却不传苦于他物,固有"君 ...

  • 汪曾祺:苦瓜是瓜吗?

    昨天晚上,家里吃白兰瓜.我的一个小孙女,还不到三岁,一边吃,一边说:"白兰瓜.哈密瓜.黄金瓜.华菜士瓜.西瓜,这些都是瓜."我很惊奇了:她已经能自己经过归纳,形成"瓜&q ...

  • 乡物 | 跟随老饕汪曾祺学烧肉

    写美食,最难是在平实中写出真味. 而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平淡无奇中分明是一个人经历了磨练后充满智慧的表达,他真心爱生活,是润物无声的那种爱,就像山涧溪水一般平静,但又充满律动.无论山珍海味,还是萝卜白菜 ...

  • 郭进拴|读《汪曾祺籍》

    郭进拴原创文学评论: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原创]读<汪曾祺集> 前几天,我收到了由汪曾祺和汪朝亲笔签名的限量珍藏版十卷<汪曾祺集>. 为纪念汪曾祺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

  • 郭进拴|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原创文学评论: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  [郭进拴原创]读<汪曾祺集> 前几天,我收到了由汪曾祺和汪朝亲笔签名的限量珍藏版十卷<汪曾祺集>. 为纪念汪曾祺先生逝 ...

  • 汪曾祺:宋朝人的吃喝

    唐宋人似乎不怎么讲究大吃大喝.杜甫的<丽人行>里列叙了一些珍馐,但多系夸张想象之词.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中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过八品,四个高足的浅碗,四个小碟 ...

  • 汪曾祺:马铃薯

    马铃薯的名字很多.河北.东北叫土豆,内蒙古.张家口叫山药,山西叫山药蛋,云南.四川叫洋芋,上海叫洋山芋.除了搞农业科学的人,大概很少人叫得惯马铃薯.我倒是叫得惯了.我曾经画过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 ...

  • 汪曾祺:七载云烟

    相关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 汪曾祺:七载云烟 天地一瞬   我在云南住过七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六年.准确地说,只能说在昆明住了七年.昆明以外,最远只到过呈贡,还有滇池边一片沙滩极美.柳树浓密的叫做斗南村的 ...

  • 汪曾祺:闻一多先生上课

    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 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 ...

  • 汪曾祺:口味

    口 味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好吃的东西大家都爱吃.宴会上有烹大虾(是极新鲜的),大都剩不下.但是也不尽然.羊肉是很好吃的."羊大为美".中国吃羊肉的历史大概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