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路前身江墅线 ——杭州最早的一段铁路
下城区交通发达,街路纵横。但若要问哪条马路最直最长?很多人恐怕一下回答不上来。
环城北路是比较直的,但在境内只有3000米;石桥路、东新路够长,但不够笔直。又直又长的“冠军”路应数绍兴路。
绍兴路南起朝晖路,北折西至舟山路,全长5420米,在下城区境内有4205米长,宽36米,纵贯文晖、东新两个街道。从地图上看,你会惊奇地发现,这四千多米简直就是一条直线;市政工人还会告诉你,绍兴路地势较高不会积水。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它本是一条铁路线,你站在今天的文晖大桥上,清晰可见它就是艮山门站内铁道的延伸,其南端仍保持着原来的方向。换言之,绍兴路是铺设在废弃铁路路基上的一条城市马路!
这条铁路叫江墅线,是杭州最早的一段铁路,也是浙江省铁路中最早营业的一段,故称浙路第一段。江墅线的建成,结束了杭州无铁路的历史,使杭州交通运输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它的建成,成为沟通大运河与钱塘江的重要纽带,使南北物资得以交流,并给杭州民众带来了方便。江墅线起自拱宸桥,终至闸口。闸口至艮山门段系沪杭铁路干线的组成部分,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江墅线实际上仅指拱宸桥至艮山门一段(即现绍兴路所在位置),或称沪杭铁路支线。
江墅铁路拱宸站
江墅线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一月十四日开工,因全线所经之地皆平原垦地,所以工程进展很快,不到一年,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八月二十三日,拱宸桥至闸口就全线通车营业。
这里要提到的是,起初开始勘测设计时,江墅线有东西两条线路方案备选:
1.
西线绕西湖而行,越万松岭抵闸口;
2.
东线循杭州城廓而行。
西线拆迁阻力较大,且有破坏风景名胜之忧虑,上奏清政府后,朝廷下旨永远不准在此筑路。最后决定采用绕城廓而行的东线方案。由此可见,当时的晚清统治者虽已在风雨飘摇中度日,但还能重视环境保护,没有给后世留下遗憾的一笔,否则西湖风景区就没有今天的安谧优美了。
江墅线运营初期是客货混合列车,以后逐渐分客车、客货混合列车两类,每天开行六、七对。客车分头、二、三等,三等票价拱宸桥至艮山门5分钱。拱宸站是江墅铁路的起点,站台就设在登云桥,后来的杭丝联厂旁,建有水塔等设施。自中日甲午战争结束签订《马关条约》(1895)之后,拱宸桥地区沦为日本人的“租界”,市面曾一度畸形繁华,江墅线的运行为当时拱宸桥地区的经济繁荣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到抗日战争前夕(1937),拱宸站年进出旅客近60万人次,可见当年的兴旺景象。
日军入侵杭州(1937年12月)后,江墅铁路就不通车了。原因众说纷纭,有的说日本人为了消灭正在运送兵员的国民党军队的列车而派飞机轰炸,铁路遭到破坏;也有的说由于当时铁路沿线“土匪”很多,经常骚扰列车运行,因此被日本人拆除。总之,到民国33年(1944),艮山门至拱宸桥的铁路被日本人全部拆除,江墅线不复存在。
1949年以后,人民政府在江墅线的铁路路基上修筑了绍兴路。
1997年绍兴路所经过的石桥乡划入下城区时,道路只有七、八米宽。
1998年3月,绍兴路拓宽工程动工,沥青路面拓宽至36米,是年底竣工。
拓宽后的绍兴路,中间为宽16.6米的机动车道,两侧各为宽1.5米的绿化隔离带、宽4.5米的非机动车道及宽3.7米的人行道。今天,站在绍兴路南端的和平国际会展中心广场向北眺望,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车来人往川流不息,怎么也想象不出这里过去曾是城外的一条铁路。你一定会感叹时代的变迁,城市化的步伐迈得多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