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之旅(五十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如诗如画,有意有境。成就《雨晴 2017》照片画面的条件:一是洁净的空气;二是通透的旷野;三是高高的海拔;四是变幻的天气。
洁净的空气:像在城市里这种雾霾天或者烟尘幕里,尽管有时雾霾轻轻,烟尘淡淡,也是见不到照片里这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场面的。
通透的旷野:如果不是在海拔如此高的地方(羌塘高原平均海拔4700米),如果到处都是“岭树重遮千里目”(柳宗元),也是不可能见到如此“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李白)的景象的。
高高的海拔:蓝天、白云、雪山、碧错、黄汀,这些个自然界的元素,内陆也有,但却没有像在羌塘高原上这么干净和清澈的。原因还是海拔。海拔高了,氧气少了,人烟稀了,所以“寒山唯白云,寂寂绝尘埃”(寒山)
变幻无常的天气:“溪冷泉冰脚,山高雾绕头。”(苏辙)山高天寒乃积雪,雪积云浮而生雾,雾起雾落云盘泊,日夕变幻雨阴晴。看来,天气变幻也还与海拔有关。
《雨晴 2017》摄于羌塘高原。“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