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唐寅,真的是一位风 流好色之徒吗?
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中对学书的工拙之变有言:“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五十岁的唐寅可谓已经到了工之极的境界。但这篇作品放在唐寅所有的书法作品中间,却显得比较“生”,也有可能是笔秃的缘故,难以表现出他一贯的秀丽,笔尖所挥洒出的游丝映带之美。却也别开生面,表现出古拙苍劲的美感。
唐寅是明朝的一位文学与书法家,在早年期间他因为事业不顺,后期为了能够维持生计,就只能通过字画的方式来谋求生计。当初,名气不是很高,所以说买他字画的人很少,但是到了后来,他的文采逐渐的被人们赏识,也让才有了“江南四大才子”的称呼。
唐寅画得最多也最有成就的是山水画。唐寅足迹遍名川大山,胸中充满千山万壑,这使其诗画具有吴地诗画家所无的雄浑之气,并化浑厚为潇洒。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
历史上的唐寅尽管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他一生坎坷,最 后潦倒而死,年仅54岁。他临终时写的绝笔诗就表露了他骨心的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良好的家境与长子的身份,让父母对唐寅宠爱备至。当小唐寅开始读书时,他们发现这个孩子不但天资聪颖,而且记忆超群,过目成诵,读书速度奇快,“每夜尽一卷”。唐父大喜,不惜花重金请来名家教其读书学文,琴棋书画。卓绝的天赋加上悉心的培养,让“伤仲永”没有发生在唐寅的身上,于是他让旁人看到了天才年少时该是个什么样子。后世记载,唐寅少年时便已闻名乡县;14岁为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所赏,收入门下,数年后作画之才已青出于蓝;15岁以第 一名补苏州府府学附生,考上了秀才。《唐子畏墓志铭》中载:“童髫中科第 一,四海惊称之。”
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的秋天,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的唐寅应好友邀请去东山王家做客。在主人家里,唐寅碰巧看见了一幅苏东坡的真迹,其中有“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之句。这两句正好触动了他的悲苦心境,回家后即卧病不起,不久便与世长辞了。一代风 流才子就这样走完了他充满苦难的一生。可能人们觉得唐寅这一辈子太不幸了,所以就特意以他为主人公编出了很多快乐有趣的故事传说,希望借此来安慰一下他那颗被这个世界深深伤害的才子之心。
唐寅在苏州看上了一处废弃的房子,这处房子非常僻静,唐寅就打算买下来。可是他没有钱,就以自己的藏书作为抵押借来钱买下了这处房子,修缮之后,名为“桃花庵”,后来经过两年多的卖字卖画才还清了借款。在“桃花庵”里,唐寅颇感到一些惬意,唐寅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桃花庵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