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宋朝两个“高考生”认字,连苏东坡都笑了
北宋英宗在位年间,两个湖南籍的举人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他们的身份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学生了。
当时的京城在河南开封,这两个举人一路风餐露宿、爬山涉水,好不容易到了湖北枣阳附近,决定在此停歇几天,游览一下当地名胜,于是就在驿站住了下来。
枣阳城外有一座小山,山上却有一座上千年的古庙,古庙虽然不大,却远近闻名,两个举人就相约去庙里游玩一番。
远远看到山上的古庙,果然古色古香,大殿前挂着一块牌匾,上面用小篆写着“文庙”两个字。
举人走近之后,其中一个指着牌匾就说:“大庙”这两个字写得真不咋样,不知道是什么人写的,这不是有辱这座千年古庙的名气吗?
另外一个举人听了,立即反驳身边的同伴说:这两个字写的是“文朝”,你怎么能念成大庙呢?看这古庙的规模,显然算不上“大庙”啊。(繁体的庙写作“廟”,而文字的小篆体和大字也有点相似。)
但两人彼此都不服气对方,就在牌匾下争吵起来,一个说对方学识有限,连大庙两个字都认不准;一个说对方不学无术,明明是文朝却读成大庙,真的是贻笑大方,太丢湖南人的脸了。
两人在门口这一吵,庙里一个小和尚就出来看动静。两个举人好不容易看到有第三方介入,不约而同请小和尚做个裁判,到底是谁对谁错。
可惜,小和尚也不认字,举人便问主持方丈在不在,心里想,古庙的方丈肯定是得道高僧,难道还认不出牌匾上的两个字不成?
可惜,小和尚对他们说:师傅到外面化齐(斋)去了,不能给你们主持公道。
这下子两个举人都听出了小和尚的口误,竟然将化斋读成化齐,见徒而知师,徒弟这水平,师傅应该也好不到哪里去,于是也就不了了之。
两人没有继续游玩的兴致,就掉头回驿站。路上经过一家私塾,一个老学究模样的人正在教几个小孩读书。
两人就想,年纪这么大了,必定满腹诗书,肯定能给我们做出正确的裁判,于是就进门请教老先生。
想不到,老先生也不认识古庙的那两个小篆,但对两个举人不耻下问的态度非常钦佩,就非常客气地对他们说:
两位的求学精神实在令人钦佩,鄙人为人师表,不能误人子弟,待我回趟广西老家,查查字'舆’(典),再来告诉两位行不行?”
两个举人听了老先生的一番话,一时间竟然茫然失措。读了这么多年书,字典倒是翻烂了几本,可“字舆”却从来没见过,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是什么东西。
但好奇归好奇,两人还要上京赶考呢,总不好待在这里等人家真的回广西再来说答案吧,只得找了个借口就走了。
刚回到驿站,只见一个长长的队伍在驿站门口停了下来,队伍前旌旗招展,还有台八抬大轿,想必是来了一个大官。
这时候,队伍前负责开路的一个校尉走了过来,看到这两个举人就大声呵斥肃静回避。得知两人是进京赶考的举人后,因为北宋对读书人非常敬重,也很有地位,倒也没有得罪他们,放他们进了驿站大门。
校尉还和两人闲谈了几句,得知两人有不认识的字,便自告奋勇地告诉他们:
这个你们不用发愁,你看到官轿没有?里面坐的就是当朝大学士苏东皮,素有天下第一学士的雅号,肯定能为你们解惑。
于是,校尉把两人带到苏东坡的轿子前,苏学士下了轿,询问了整件事情的经过,还没听完已经是仰天大笑起来。
身边的随从忙过来请问苏学士,这么大笑所为何故?
苏东坡也不说话,命人准备笔墨,在驿站的墙上写下几句话,大家围上去一看,只见他写的是:
文朝大廟两字异,庙中和尚去化齐,
私塾老师查字舆,学士名叫苏东皮。
原来,苏东坡在外地接到圣旨,皇帝看上了他的学识才华,特意命他回京主持今年的科考。
想不到,刚走到湖北境内就遇到了自己的两个“得意门生”,更想不到的是,千年古庙里的和尚,以及私塾老师这些本该有点学识的人,竟然都是一肚子草包不学无术,除了大笑之外,苏东坡似乎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话来说了。
至于两个湖南考生的结局,您猜猜,在苏东坡这个主考官的监督下,会是怎么样的结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