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浦笔记:古镇的背影

海州乡贤文豪朱自清文章中的《背影》,描述的是父亲。绍兴的背影,大约是中国文坛旗手鲁迅。乌镇的背影无疑是茅盾。苏州的背影,当属陆文夫。兴化的背影,施耐庵也。淮安的背影,肯定是吴承恩。山东的背影,则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而生我养我的古镇有文人的背影吗?文脉古镇,钟灵毓秀,名流辈出,文人荟萃,群星璀璨,怎能没有?有。一时扳着手指头也数不过来。是古镇第一位进士丁自劝?是隐居在通鱼巷的许氏二兄弟?是汪家大院的汪氏三魁?还是教育家江问渔?······以上的名字,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
在我看来,他们无论如何有点不合适,其实我的心目中早就有了人选,有了一位重量级的人物。谁呀?那就是一袭青衫,才华横溢的《镜花缘》作者李汝珍!
平心而论,相比之下,我独独推崇李汝珍,我倾向李汝珍,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我经过长时间的认真思考,我才确定把古镇的背影,定格成李汝珍的背影。这份殊荣,李汝珍名至实归。倘若,遗漏了李汝珍,或者避开李汝珍,是难以想象的,更是遗憾的。
毫无疑问,古镇文脉,首推李汝珍。
江山折腰,功名累人。李汝珍也像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把功名当成人生的第一目标。然,才华横溢的李汝珍,也曾外出做过几处小官,实实在在,过了一把小小的官瘾。但李汝珍感觉累了,最终还是选择了辞官回家。李汝珍决意做一名隐士,什么功名利禄,皆浮云。我想,李汝珍自然是清醒的,官场如战场。官场并不是他生存的土壤。他只适合做个文人。况且,清王朝是腐朽的。清朝的那片天,摇摇欲坠,千疮百孔,污浊不堪。
而恰恰李汝珍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可以说,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应是李汝珍真实的写照。可以断言,纵使李汝珍有旷世才华,也无用武之地。这也好,到让他有时间,转向山水,转向市井,转向深街背巷······古镇物候,总是柔软宜人,灵秀婉丽,古迹甚多。李汝珍一度浸润在古镇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中,不能自拔。他四处采风,走访民间,搜集素材,专心著书。
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李汝珍呕心沥血,三十年磨一剑,终写出一流佳作名著《镜花缘》。
李汝珍的脊梁瘦如柴,却撑起古镇文化历史的高度。他的成就,至今无人超越,无人能敌,无人敢于争锋。翻开史书,李汝珍(约1763~1830)字松石。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看了我文章,且不熟悉古镇历史的人,一定会惊讶地问,说了半天,你写的是一个外乡人。此言差矣!表面上李汝珍乃直隶大兴(今北京)人。但,骨子里,他是古镇许家的乘龙快婿,也就是许家或古镇的半边儿子,我写一写他,岂能有错?
作为一代才子,李汝珍的爱情也被后人津津乐道。李汝珍虽功名无成,却镜花有缘,他与才貌双全的许家小姐不期而遇.。两人一见钟情,才子佳人,天作之合。婚后,夫妻俩,花前月下,举案齐眉,时有唱和,感情笃深。这婚姻当时真是羡煞了不少旁人。绝世才子和许家才女,结为知音,传为佳话。古镇百姓至今还在月光下、巷头、树下盛传,这些民间轶事。至于故事真伪,已不可考。
古镇何故影响力如此巨大?根据一般认知,古镇无非是因盐而声名远播,因饮食文化而被人认知,因古迹而被人鲜知······这些理由和观点,好像是,又好像不全是。上述的观点,我不是完全赞同,我虽不是专家,但我对古镇略知皮毛。愚认为,古镇的出名,直接的、主要的因素是因李汝珍的一部小说《镜花缘》。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本《镜花缘》小说,世人才知晓,中国的版图上有一个叫板浦的古镇。尽管古镇不起眼,并不妨碍古镇出名。古镇的出名,李汝珍功不可没。
《镜花缘》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缘何值得,无数文人、学者、专家如此膜拜?彭云先生在《李汝珍师友年谱》序中,清晰地说:《镜花缘》是一部空前绝后非常奇特的著作,它在主题的选择上一反历史传统,将才子佳人易为巾帼须眉,将男恩女爱易为海外述奇;在伸张女权方面千古独步,语多惊人······
就我读史粗概的印象,李汝珍开古镇文坛万代之基业,其辉煌无人能及!李汝珍这个熠熠生辉的名字,将永远镶嵌在古镇的文学史中。李汝珍为暗淡无色的、败落的清王朝,着实
抹上了最光彩的一笔。
岁月演变,千古兴亡,贩夫走卒,王侯将相,皆是过客,唯独李汝珍留名于世,彪炳史册。古镇,自古是文化的读本。古镇,这里成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向往之地。文人们来古镇,第一件事,便是去李汝珍的纪念馆瞻仰、凭吊一番。
我也对李汝珍充满了敬意。每次,当我走进中国文学,当我走进李汝珍纪念馆,我心怀
着敬畏,我都要在先生的塑像前,拜上几拜。
我一直认为,就文脉而言,李汝珍才是一座真正的历史文化高峰。李汝珍凭一己之力,撑起了一个古镇的历史。试问,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
大浪淘沙,能留下来的,必是经过时光筛选,因为只有最优秀的,才能传而诵之。李汝珍毕竟是古镇一张货真价实的文化名片,我是古镇人。我不得不为李汝珍正名。
写这篇小文章,正值桂花飘香,秋风渐紧,衣衫飘飘时节,我徘徊在古镇。徘徊之中,我常无端联想,朝代可以改,江山可以换。可,李汝珍那清瘦的背影,穿越时空,穿越岁月风雨,逐渐在我的眼前日益鲜明起来。
千年古镇,春水秋月,青砖黛瓦,悠悠古巷,一切如初。李汝珍的背影,仿佛依然浮现在古镇那浅浅的深街背巷中,仿佛依然浮现在那株虬髯沧桑的皂角树下······
在我的眼里,在古镇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李汝珍最具风骨,不走权贵之门,用淡泊名利和笑看人生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坚毅高洁、铮铮傲骨。李汝珍的气节,千古流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李汝珍这颗文化种子,在古镇孕育,在人心留存。李汝珍诚如老子所言:死而不亡!
当代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古镇的千古长夜,李汝珍注定是历史天空中的那颗最闪耀的星星。
作者简介:潘友国,土生土长连云港板浦人。喜欢写作、读书。侥幸发表几篇小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