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即将问世的《清史》,3500万字数并不算多,背后有原因

  首先恭喜《清史》问世,相信这是一部超高质量且完善的官修史书。不过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其中最多的是为何不用文言文书写?有人认为如果用文言文写的话,估计就几百万字,不会冗繁到3500万那么多。

  华夏文明是很注重历史传承问题的,尤其是修史,是每一个朝代都特别看重的事情。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太史公司马迁花了14年时间才最终完成的。其中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其中最后一项指的是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等,内容可谓是十分丰富且完备。

  然而全书仅仅52.65万字,这个数字90%以上的网文小说都可以超过,且多数不用一年即可写完。可想而知对于古人来说,修史是一项十分繁重的工程,个人修史困难重重。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国家层面出资出力,才能修完前朝的史书。

  即便是动用了国家力量,要修出一部高质量的史书,也是需要很多专家学者参与,经历很多年时间才能够完成任务。比如《明史》就修了60年,大体上是在康熙平定三藩之后,社会稳定了才开始正式组建修史班底。

  搜集资料是其中一个难点,然而更难的是对史料进行考证,辨别真伪,这才是最耗时耗力的。元朝修《宋史》,明朝修《元史》,实际成品都很烂,原因在于统治者不重视,仓促修成,存在太多谬误,影响查阅。

  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距离我们年代较近,保存下来的原始史料还是比较多的,所以可书写的历史内容也会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同时清朝末期,人口就已经达到4亿了,人多意味着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远远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多,要记录的东西自然也更多。

  本身修史有难度,要记录的东西很多,对社会资源有需求,清朝年代近史料多,人口多导致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更多,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即可预见《清史》的内容字数是可以超越以往朝代总和至少一半以上。即便是使用文言文,1500至2000万字是少不了的。

  试问上千万字数文言文普通老百姓能读完吗?与3500万有区别吗?当然是没有区别的。所以别再拿字数太多来批评历史学家们努力的成果,跟这个没关系。即便是用文言文来写,上千万字也不是谁能读得完的。而且现在是白话文占据主导,文言文更不利于传播,反而是要反对的。

  如果用文言文写《清史》,到时候又必须再翻译成白话文给我们的孩子才能看得懂。这有点类似把国人的著作先翻译成英文,然后又将英文版翻译回汉文版,属于画蛇添足之举。

  另外官修史书,是新朝修前朝的历史,话语权是掌握在新朝手中的,新朝使用什么语言、文字,就用什么语言文字修史,这也是惯例或者传统。如果硬要使用文言文修《清史》,也有点类似要求周朝用甲骨文,汉朝用金文,显然也是忽略了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

  新朝修前朝的历史也不是拿来祭奠前朝的古人的,而是给当代与后世子孙看的。既然当代的我们已经习惯使用的白话文阅读了,为何又要倒退回去使用文言文修史呢?再说了,应该是白话文更利于传播才对,更符合这一项目的。

  很显然《清史》不是以一套为单位,拿来传播的。《清史》真正的作用是总结前朝,记录前朝,传承华夏文明一贯的修史文化,也是记录文明成果的一种手段与态度。

  我估计《清史》拿来传播的部分,会是通史或者大事件以及部分重要历史人物传记的精简版本。到时候问世了,大家就能看到相关内容了。

  最后再次感谢历史学家们的努力,很期待即将问世的《清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