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晚年始终放不下的“生平的一大憾事”:未能查出陶勇案的真相

01

 粟裕的遗憾

熟悉粟裕的朋友都知道,粟裕麾下有三员“嫡系”虎将,他们分别是叶飞、王必成和陶勇。当年粟裕在新四军第一师当师长时,这三个人就是他麾下的三个旅长。

1958年,部队开始批判教条主义,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成了此次批判的一大对象,而叶飞、王必成和陶勇这三个粟裕的老“嫡系”则成了重点“攻关”的对象。

叶飞跟粟裕最久,他的办法是“硬扛”,无论那些人来软的还是硬的,叶飞就是一个字也不说。

陶勇的办法是“装糊涂”,他说自己八代贫农,根本不识字,都成团长了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所以,他根本写不了揭发材料。某首长的秘书代他写了揭发材料后,他拿上去念,又说很多字笔画太多,自己不认识云云,结果他的发言就被取消了。

王必成的办法是“反话正说”,他说:粟裕的两个“阴谋”我深有体会,那就是“大”和“谋”……他的发言根本不是批判,而是褒奖,搞得台下四座皆惊,贺老总直呼王必成可信可交。

这三人都是粟裕将军的好部下,好战友,但要说粟裕感情最深,挂念最久的,还应该是陶勇将军。这倒不是因为粟裕偏袒,而是因为陶勇在1967年不明不白地淹死在了东海舰队招待所后花园的水井里。

多年的老战友竟然蒙冤至此,粟裕怎么可能放得下?一直到人生的最后岁月,粟裕都还一直对陶勇念念不忘,他说:“我平生有一大憾事,就是没能把陶勇被害的真相查出来。”

02

 陶勇其人

同样对陶勇的死感到震惊的,还有新四军和三野的老首长陈毅,得知陶勇“自杀”,陈毅悲愤地说道:“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相信陶勇会自杀!”

陶勇本名张道庸,抗战时期处于工作需要,他需要一个化名,陶勇大字不识,首长陈毅就亲自给他取了“陶勇”二字,陶勇问为什么叫这个名字,陈毅回答:“陶者,无忧也;勇者,无畏也。

陶勇听后非常喜欢,这个名字就伴随了他一生,也可以说是他一生的一个写照。

当时的陶勇性格火爆,每逢大仗常脱去外衣,赤膊上阵冲杀,人送外号“傻子团长”。

陶勇不仅作战勇猛,处世也极讲义气,为人豪侠,当年在苏北抗战的时候,很多地方势力听闻目睹了陶勇的为人后,都纷纷归降,比如韩德勤部的詹长佑旅长,戴笠手下的姚建营长,日伪团长徐宝富,土匪头子孙二虎等等。

1940年,陶勇奉命进入海安一带驻防,伪军顽匪得知消息,有的投降,有的远远避开,有的闭门不出,谁都不敢与他一战。据说当地的土匪很喜欢谎称自己是陶勇的部队,以此来震慑伪军。

1944年3月,陶勇率部包围久隆镇,朝碉堡打了两发炮弹后,负责镇守该镇的伪军首领徐宝富要求和陶勇当面谈判,陶勇一番思考后答应了他,他只带了一个警卫前往,去之前还把自己的钢笔交给战友说:万一我出事了,钢笔挺可惜的。

陶勇昂首直前,在桥前自报姓名,徐宝富被陶勇深深折服,开门献出了自己的指挥刀,所部悉数投降。大家后来都说:陶勇只用了两发炮弹就招降了一个团。

03

 迷失的真相

正是因为陶勇将军这种豪侠耿直的为人,大家才如此喜欢他。67年陶勇在东海舰队遭人诬陷,蒙冤而死,粟裕听闻之后久久无法平息内心的悲痛。

68年,粟裕找到机会立刻就向周汇报了此事,周也对此倍感痛惜,他说:陶勇同志打帝国主义那么坚决,说他是特务,怎么也说不过去嘛!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77年,陶勇将军才得以正式昭雪。

陶勇昭雪后,粟裕一直想查清楚陶勇案的真相究竟如何,但是却怎么也查不出来。晚年的粟裕为此常常感到自责,每每提及陶勇的冤屈,粟裕总是意难平但又无可奈何。

这个遗憾一直到粟裕将军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消解。

作者

  上弦月,深度历史爱好者,多年来专注于近现代史的研究与发掘。愿与你一起,穿透历史的迷雾,洞察世间百态,寻味人生真谛。

微信号|百年人物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