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乾州蕞娃:秋雨无声——国庆节拜谒陈生玺老先生杂记
秋雨无声
——国庆节拜谒陈生玺老先生杂记
国庆节长假第二天,屈兄军生告诉我,在天津工作的陈兄立新夫妇国庆节要陪两位老人回乾县省亲,这让我很高兴。
陈老是乾县石牛陈家村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南生桥先生曾撰文《乾县籍史学三大家》对三位乾县籍史学家何汝璧、陈生玺、刘文英的学术活动予以介绍,充分肯定了他们在史学界的成绩和贡献。我虽然在梁家齐等老师的帮助下,读过老先生的《明清易代史独见》《大明帝国的陨落》等书,但因老先生和家人久居天津,无缘相见。这次绝对不能错失当面聆听老先生教诲的大好良机。
五日早晨七点半,我和屈兄及韩荆州老师相约从乾县县城出发,奔赴陈家村。车过新阳镇阳伯桥,离开108道转入渠岸边(渠为羊毛湾水库北干渠)的乡村小道。乡村小道路面不宽,且天降大雨,所以我的车开得极慢,小心翼翼。为确保安全,每逢两车相会,便停下车来,待对方通过后再继续前行。
车过咸阳桥后,继续向北,途经一村,路旁有棵古槐,树干粗壮,枝繁叶茂,令人惊叹不已。事后得知,这树距今300多年了,属于二级古树,这村叫做咸阳村。
车回路转,渐入塬坡,道路两旁野草丰茂,郁郁葱葱,显得道路更加狭窄难行。按照导航的提示,我们沿着乡村道路转来转去,几乎到了不辨南北的地步。这里的村子都不大,但村中环境优美,建筑整齐,绿树红花,空气清新,丝毫没有旧时志书中所记的“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的气象。
几经周折,最终于早晨八点半来到陈老的乐知书屋。此屋建于2018年,2019年9月20日举行了揭牌仪式。在周围一片红瓦白墙的建筑中,三间青瓦小屋显得格外醒目。
车一停,陈兄便迎了上来。因为比原来约定的时间早了半个小时,所以我们三人便和陈兄夫妇先在门房交谈坐着聊天。九点钟左右,我们进入上房拜见陈老。
乐知书屋分为门房和上房两部分,中间院落为青砖铺就,两边院墙为文化墙,其一为“和 礼之用,和为贵 出自于《礼记·曲礼上》”,其一为“礼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出自于《论语·学而》”。其字字句句皆有出处,字字句句皆有所指,令我等佩服不已。
上房门楣上悬挂的“乐知书屋” 为天津著名书法家何德骞所题写。何德骞,1941年11月出生于天津,典型的书香门第,是我国文化名人何绍基第五代传人。何绍基(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
我们进入上房,陈老先生也闻声从屋内迎了出来。陈老中等个儿,一身宽松的藏蓝色布褂,满头银发,清瘦矍铄,思路清晰。众人落座,寒暄之后,老人简单地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也回顾了乾县的一些逸闻趣事。
陈老回顾自己学习工作经历时,认为有这三点不能不提:一是自己有幸得到了郑天挺、杨志玖以及王玉哲等人的教导。陈老195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系,同年随著名的明清史专家郑天挺教授攻读明清史副博士研究生。郑天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教育家,解放前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大,其治学严谨、精于比证的教学风格给当时作为学生的陈生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让他引以为豪,也成为他日后教学研究过程中努力的目标。
二是十多年的图书馆生活让他有机会得以大量地阅读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和哲学著作。陈老先生1957年底因“反右”而终止学业,下放劳动,随后改做图书管理工作,直到1978年再回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这21年陈老经历了多少艰辛磨难,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他在这一时期失掉了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的机会。这对于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年轻人而言,将是多大的痛苦和难以言喻的折磨,也只有夜晚独自一人躺在床上阅读书籍能够填补由此带来的心灵创伤。陈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生活的磨难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三是民国时期所接受的传统教育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国学基础(作为书香门第出身的陈老,幼年时期曾读过《孟子》等古代著作),这也是他在退休以后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原因。当然,之所以整理张居正讲评《资治通鉴皇家读本》《论语皇家读本》《孟子皇家读本》《大学·中庸皇家读本》《尚书皇家读本》《诗经皇家读本》等书籍,是他对这些年发生在自己周边的人和事反思总结的结果,也是为了让这些皇家子弟教育的精华能够为寻常老百姓所享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避免优秀传统文化束之高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他不是要复古,而是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传承经典,正本清源,要让年轻一代有所遵循,知道应该怎样做人做事。
老人所总结的这三点,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学习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回顾乾县的人和事时,老人提到了当时的乡村教育(临平乡中心校)、提到了乡贤的影响(乾县灵源的范紫东、临平的乡贤朱揆九),提到了士绅参与影响下的县域政治(县参议会)。对于这些,回家后结合当时所做的笔记以及个人手头所有的志书,简单梳理总结如下:
据范紫东《乾县新志》第六卷《教育》(2011年12月乾县地方志办公室校注本第171页)记载:“临平乡中心校系由西区贵德高级小学改组而成。贵德小学,民国十二年创办,通计毕业三次,只因经费艰窘,停办。二十九年,改今名。临平乡中心小学的校长沿革为:殷子兴(十二年任,即1923年)——杨干臣(十四年任,即1925年)——朱揆九(十六年任,即1927年)——张三益(二十九年任,即1940年)”
据强文祥先生的《乾县民国史稿》(陕西出版集团 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十章《民国时期的乾县教育》230页关于乾县西区贵德高级小学的记载:“贵德高级小学为乾县王之祯等人,念及临平镇地处乾县西陲,文化闭塞,教育落后,约集临平一代乡绅名士、地方官吏共19人,在本区筹集款项,利用临平天齐庙,创办西区贵德高级小学。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乾县驻军鲍贵堂慷慨捐助。”另,据该书235页表格显示,陈老的兄长陈生琦曾于民国30年(1941)年任临平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校长,学校位于临平镇,共有6个班,6名教师,129名学生。
《乾县民国史稿》第八章《政权更替时期的乾县时局》第一节《士绅政治——县参议会的成立及其活动》(157页)一文记载:“县级设置参议会最早在民国17年公布、民国18年修订的县组织法中均有规定……乾县临时参议会于民国34年2月成立并举行第一次会议。范紫东为参议长……乾县临时参议会持续了七个多月,到民国34年9月举行第二次大会之后即宣告结束。同年11月22日正式成立县参议会。参议长为朱揆九……参议会的各位议员大都是县内有地位、有实力、有影响的知名绅士,这就决定了参议会在县政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参议会可以对政府事务进行质询,且对于旁听民众不加限制。陈老当时在简易师范上学(旧址位于乾县南门外关帝庙)上学,作为学生他也曾经旁听参议会举行会议质询,见证了士绅参与政治影响县政这一县域政治。
陈老虽然已经是90岁的高龄,但思路清晰,讲话非常有条理,且仍然有极大地学术研究热情。韩荆州老师提出的乾县县志中对位于文昌巷路南(今新泰巷)的黎公祠中所供奉的明代兵部尚书黎玉田入南明政权后的事迹记载不明一事,老先生表示自己在研究明清历史尤其是吴三桂、李自成时接触过有关李雨田的一些史料,但未深入研究,自己回到天津以后,一定查阅相关资料,尽量将此事弄清楚,解开大家心中的困惑。黎玉田,字函中,陕西乾州(今陕西省乾县)人,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明朝最后一任辽东巡抚。
在我们谈话的过程中,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已经到了11点半,虽然大家谈兴正浓、意犹未尽,但是我们不得不告别离开,因为陈老毕竟已经90岁高龄了,不能让老先生太劳累了。陈老为我们三人签赠了《帝鉴图说》一书。大家合影留念后,我们告别陈老先生返回县城。
注:文中蓝色字体为原文引用。
友情链接:
文明几千年,难得一壶酒。修纯粮精华,合酱香佳酿。兴约三五人,快意说春秋。举樽敬亲朋,杯中情意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