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最有可能的高考热考点是寒潮,下面从地理总结知识点
这几天北方确实超级冷,有木有???
同时,电视上、手机上也被各种天气预报凶猛刷屏:满脑子只剩下一个字!
脑补了一些这样的画面
↓↓↓
摩擦摩擦,是魔鬼的步伐
……
这突如其来的寒潮,似乎看到了北方老师和同学们正在教室里瑟瑟发抖学习的身影...
这次寒潮来的很猛,也很强烈!全国各地都有感觉,极有可能是一道高考必考题啊~给大家整理好了地理的相关知识点!
一、寒潮及其发生的原因
1.概念: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强烈降温现象,并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天气。
2.标准:中国气象局规定,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又在5℃以下即为寒潮。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因此各地寒潮标准不一样。
3.成因:影响我国的寒潮实质上是冬半年快行冷锋南下形成的灾害性天气。其形成过程及天气系统如下所示:
寒潮对我国影响广泛,最南可到海南岛。受寒潮袭击最多的是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陕西等地,其中长白山,呼伦贝尔,阿勒泰,大兴安岭一年出现寒潮高达15次以上。南方的浙江、广西等一年寒潮也可超过6次。
不过,西部地区的青海、西藏、西南一带则很少有寒潮光顾,因为高原地区地势高,且位置偏南,寒潮很难到达。
寒潮分三路影响我国 11月最频繁
影响我国的寒潮一般出生于冰岛、新地岛附近高纬度地区,约95%寒潮在西伯利亚发展壮大,然后兵分三路进军我国,都可能跨过长江,直抵华南。
9月至次年5月我国均可能遭遇寒潮,其中11月寒潮最多,北方也是如此,南方则3月最多。这是因为11月北方处于换季,强冷空气抵达时,气温变化剧烈,容易达到寒潮标准;而3月南方回暖早,强冷空气入侵会导致气温急骤下降,形成寒潮。
① 形成过程
②天气系统:快行冷锋
组成结构
1.急涡
北半球冬季极区对流层中上层500hPa上的绕极区气旋式涡旋,称为极涡。它是大规模极寒冷空气的象征,地面为浅薄冷高压,700hPa转为低压环流。
2.极地高压
①有相当范围的单独的暖中心与位势高度场配合;
②暖性高压主体在70°N以北;
③高压维持三天以上。
3.寒潮地面高压
寒潮全过程中冷锋后地面高压,多数属于热力不对称系统,高压前部有强冷平流;后部则为暖平流,中心区温度平流趋于零,少数高压始终为冷性。可表示冷空气强弱,中心移动路径可作为冷空气的移动路径。
4.寒潮冷锋
在寒潮地面高压的前缘都有一条强度较强的冷锋作为寒潮的前锋,它随高度向冷空气一侧倾斜,在高空等压面上对应有很强的锋区,锋区结构上宽下窄在300hPa及以下各等压面上均有明显的冷槽和锋区。
寒潮的特点
寒潮的爆发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西北沙漠和黄土高原,表现为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在内蒙古草原则为大风、吹雪和低温天气;在华北、黄淮地区,寒潮袭来常常风雪交加;在东北表现为更猛烈的大风、大雪,降雪量为全国之冠;在江南常伴随着寒风苦雨。
思考:寒潮一定会带来雨雪天气吗?
解析:寒潮发生时,能否降下雨雪,关键要看暖气团中的水汽含量,若水汽充沛,则会产生雨雪天气;若暖气团非常干燥,则不会形成雨雪,会产生大风、冻害,甚至沙尘天气。
降温及寒潮天气影响范围较广,主要原因是:
1、由于前期冷空气弱,而南方的暖湿气流强,导致气温升的很高。
2、这次冷空气一直在西伯利亚汇集,然后强度很强。
3、冷空气的南下与暖湿气流激烈交汇,就会形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
4、冷空气行进速度非常快,各地的冷暖转化也很快。
冷空气家族包含有5位成员, 战斗力各不相同,根据实力由弱到强依次为:弱冷空气、中等强度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寒潮。而区别他们,主要是看降温能力。
1、弱冷空气——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48小时内降温幅度<6℃的冷空气。
2、中等强度冷空气——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48小时内降温幅度≥6℃但<8℃的冷空气。
3、较强冷空气——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48小时内降温幅度≥8℃,但未能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8℃或以下的冷空气。
4、强冷空气——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48小时内降温幅度≥8℃,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8℃或以下的冷空气。
5、寒潮——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8℃,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10℃,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12℃,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或以下的冷空气。
由此可见,寒潮是冷空气的扛把子。
基本分类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寒潮年鉴将冷空气过程分为全国性寒潮、区域性寒潮、强冷空气、一般冷空气四级。
1.全国性寒潮:凡日平均气温的过程总降温>10℃,负距平的绝对值>5℃的站点数,北方至少有32站(占北方站点数的三分之一),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南方至少有13站(约占南方站点数的四分之一);或南北方达到上述影响强度的总站数超过40站,同时过程总降温>7℃,负距平的绝对值>3℃的总站数超过90站(占南北方站点总数的60%),则作为“全国性寒潮”
2.区域性寒潮:凡日平均气温的过程总降温>10℃,寒潮来袭负距平的绝对值>5℃的南北方站点数超过20站,同时过程总降温>7℃,负距平的绝对值>3℃,南北方站点数超过40站的,则作为“区域性寒潮”。
3.强冷空气:凡同样影响强度的站点数达到区域性寒潮标准的一半以上时,则作为“强冷空气”
4.一般冷空气:凡同样影响强度的站点数达到强冷空气标准的一半以上时,或日平均气温的过程总降温>7℃,负距平的绝对值>3℃的总站数超过20站;或虽未达上述标准,但造成了一定灾害的过程,一律作为“一般冷空气”。
寒潮的多发季节
1.时间分布特征
全国性的寒潮一般出现在9月下旬到第二年5月之间,3~4月是寒潮活动的最高峰,11月是次高峰,平均每年约有3~4次全国性寒潮,但各年之间差异较大。
2.寒潮在我国形成的主要原因
春秋季正是冬夏季风转换期间,冷暖空气更替频繁,因而冷空气活动次数较多,而冬季,冷空气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居于优势,天气形势稳定,降温幅度相对较小,达不到寒潮的标准。
3.寒潮在我国空间分布特征
寒潮影响我国的范围很广,东部季风区及非季风区的西北部都在其影响范围内,从寒潮和强冷空气出现的次数来看,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青藏高原因地势高,强冷空气难以爬升,一般不会受其影响。四川盆地、滇南谷地因地势低洼,周围有高大地形阻挡了冷空气,一般也不会受寒潮影响。
三、寒潮的利弊和防治措施
1.利弊
寒潮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但并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具体如下所示:
主要危害
寒潮是一种大型天气过程,寒潮造成的大面积降雪会造成沿途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大风和风雪天气,由寒潮引发的大风、霜冻、雪灾、雨凇等灾害对农业、交通、电力、航海、以及人们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寒潮和强冷空气通常带来的大风、降温天气,是中国冬半年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大风对沿海地区威胁很大。
寒潮大风:寒潮大风是由寒潮天气引起的大风天气。寒潮大风涉及面较广,中国北方地区的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河南北部以及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均是寒潮大风频发的地区,淮河以南到中国南海中部海域也可以出现寒潮大风。寒潮大风主要是偏北大风,风力通常为5~6级,当冷空气强盛或地面低压强烈发展时,风力可达7~8级,瞬时风力会更大。
寒潮冻害:寒潮天气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剧烈降温,低温能导致作物霜冻害、河港封冻、交通中断灾害,常会给工农业带来经济损失。寒潮冻害特指冬季严寒对越冬作物的冻害。寒潮天气过程是高纬地区大规模的强冷空气南下,使经过之地出现剧烈降温和大风的天气过程。当气温下降到0℃(冰点)以下或较长时间持续在0℃以下,就会引发越冬作物的植株体结冰而丧失一切生理活动,造成植株枯萎或死亡,严重的低温也能引起牲畜患病或冻死,造成严重的农牧业气象灾害,即寒潮冻害。寒潮冻害主要是0℃(冰点)以下的低温造成植物组织冰冻而受害。很多研究成果表明,低温导致细胞组织结冰是植物死亡之原因。
寒潮雪灾:在寒潮过程中,最突出的天气是降雪(雨)、大风和剧烈降温。冬季适量的积雪覆盖对于农作物越冬、增加土壤水分、冻死害虫卵、减轻大气污染等是有益的,但寒潮带来过多的降雪,甚至连续数天或十多天的暴风雪,就会造成灾害。在牧区,由于寒潮暴风雪而酿成的'白灾',牧草被雪深埋,牲畜吃不上鲜草,干草供应不上,造成冻饿或因而染病,发生大量死亡,对畜牧业危害很大。
注意事项
1.当气温发生骤降时,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别是要注意手、脸的寒潮来袭保暖。
2.关好门窗,固紧室外搭建物。
3.外出当心路滑跌倒。
4.老弱病人,特别是心血管病人、哮喘病人等对气温变化敏感的人群尽量不要外出。
5.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疲劳。
6.采用煤炉取暖的家庭要提防煤气中毒。
7.应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8.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使海上船舶及时返航。
9.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
10.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
11.对农作物和牧区的牲畜采取措施,做好防寒准备。
12.海上船只及时回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