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诗画 | 楼台春望图页
辛
丑
年
八
月
廿
二
2021
09/28
洛桥晚望
孟郊 〔唐代〕
天津桥下冰初结,
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
月明直见嵩山雪。
诗歌赏析
在题目中我们可以一眼便能关注到洛桥突出了地点,晚点名时间,而望正是这首诗的重点、
诗句中的一、二句主要描绘的是天津桥下,刚刚结冰,洛阳街上的人还没有多少行人。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诗的三、四句是说,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在明净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如果前三句可以在描绘作者所见,那第四句所描绘的境界却截然不同。在前面三句中我们可以在描绘中大致想象出初冬的一个景象。桥下刚刚结冰,路上几乎没有什么行人。光秃秃的榆柳树在风中飘荡,透过柳枝摇摆的缝隙之间是远处静谧的楼台亭阁,此时万籁俱寂,只能听见冬日中猛烈的风。
诗人在这个时候突然调转了整个镜头,“月明直见嵩山雪。”从远景一下子跳脱到一个想象空间之中。到这时,人们才恍然惊悟,诗人写冰初结,是为积雪张本;写人行绝,是为气氛作铺陈;写榆柳萧疏,是为远望创造条件。同时,从初结之“冰”,到绝人之“陌”,再到萧疏之“榆柳”、闲静之“楼阁”,场景不断变换,而每一变换后的场景,都与末句的望山相互呼应。这样由近到远,视线逐步开阔,他忽然发现在明净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感受到惊人的快意和美感。而“月明”一句,不仅增添了整个画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见”,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这首诗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天空与山峦,月华与雪光,交相辉映,上下通明一片银白,真是美极了。诗人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开拓出一个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洁之物,展现出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襟怀。
前人有云孟诗开端最奇,而此诗却奇在结尾。它通过前后映衬,积攒力量,造成气势,最后以警语结束全篇,有画龙点睛之妙。
名称:楼台春望图页
作者:马远
材质:设色山水
大小:27cmx28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艺术时期:宋代
画作赏析
这个作品也可以看出马远的绘画水准之高,远处为虚,大面积留白。而竹树的画法,如果单纯用石绿是画不出来这样的效果的,必须里面要加一些添加剂,画面才可以显现出这样浓厚的感觉,且墨色在几百年中不曾改变,给人笔墨如新的感觉。
马远(约 1170- 1260)〔南宋〕字遥父,号钦山,袓籍河中(今山西永济西),长于钱塘(今浙江杭州)。曾祖马贲为北宋宣和时画院待诏,祖父马兴祖、伯父马公显、父马世荣均任职画院,兄马逵、子马麟皆画院名家。马远成就卓著,既继承家学又有所创造,独树一帜,光宗、宁宗时(1190-1224)历任画院待诏。山水取法李唐,能自出新意,下笔严整遒劲,用焦墨作树石,枝叶夹笔,多横斜曲折之态,石皆方硬多棱角,以大劈斧带水墨皴及钉头鼠尾皴。
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多作“一角”、“半边”之景,构图别具一格,人称“马一角”,后人认为此系南宋偏安之写照。楼阁大多运用界画而加衬染,极其精明。又工画水兼精人物、花鸟,有轩昂闲雅气象,后人将其与夏圭并称“马夏”,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合称“南宋四大家”。
传世作品有《水图》卷,画不同水波12幅,《踏歌图》轴、《孔子像》册页、《梅石溪凫图》册页、《白蔷薇图》册页现均藏故宫博物院《雪景图》卷、《松下闲吟图》纨扇藏上海博物馆;《月下把杯[南宋]马远华灯侍宴图轴图》册页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松寿图》轴、《雪滩双鹭图》轴、《华灯侍宴图》轴、《晓雪山行图》册页等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彦青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