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海拾珍丨吴让之刻“丹青不知老将至”
刊头题字:辛尘
第
8
期
吴让之刻“丹青不知老将至”
印文:丹青不知老将至
作者:吴让之(1799-1870)
时间:1859年
尺寸:2.2x2.1x2.8cm
边款:砚山伐于丹青,冉冉将老,用工部语作印,慨可知矣。谁问老夫为同病。己未人日。让翁记。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出自唐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诗中的曹将军曹霸原是魏武帝曹操之后,亦是盛唐著名的画马大师,安史之乱后潦倒漂泊。唐太宗广德二年(764),杜甫与曹霸相识,十分同情他的遭遇,便写下了这首诗。
吴让之刻此“丹青不知老将至”一印时,汪鋆正值壮年(44岁),而吴让之说他“冉冉将老”,显然意有所指。当时处在逃难生活中的师生两人,如同诗中的曹霸一般历经坎坷,其内心的沧桑显而易见。投身于笔墨丹青之中,视权贵于身外之物,既是心之所向,也是无奈之举,已经年逾花甲的吴让之,对于人生际遇有着更为深刻的体悟,借杜甫一句“谁问老夫为同病”之中,隐含的是千般的感慨,万分的无奈!
达人解析
吴让之的篆刻创作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悉心仿汉;第二阶段,临仿前代名家;第三阶段,专学邓石如。这方印是吴让之在取法邓石如之后的精彩之作。总的来说,吴让之的朱文印要优于白文,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朱文印印面对文字、空间的宽容度高,印人可以放开手脚,随心所欲地安排线条,而白文印,有个红色的底,如果线条在排布上规律性不强,印面就会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不规则块面而导致章法松散,故而我们常见的白文印的线条也多较粗;另一方面在于朱文印较易修饰,朱文印线条修饰的过程常常是变细的过程,细线往往劲挺,有弹性,有骨力,正所谓“书贵瘦硬方通神”。白文印如果不能一次到位,越修饰越粗,控制不好的话线条就容易臃肿。这一方印却是吴让之的精彩之作。通过印面我们可以看出,此印的精彩之处在于章法横直相安、刀法灵动虚和、字法个性突出三者达到了极高的统一,故而整个印章透露出自然天成的妙趣。而“天成”正是吴让之在篆刻上的最高追求。吴氏在《自评印稿》题记中说“印亦当分五品,别为九等。神品一等,妙品、能品、逸品、佳品,俱分上下。”又说“天成者神品,横直相安者妙矣,思力交至者能事也,不谬者为逸,有门径可循者佳耳。”吴让之的印学思想受到包世臣书学思想的影响,其篆刻创作也是在这个审美思想下展开的。
细看此印,七个字的内容,分为三列,做三/二/二式的排列。为什么三个字的这一行是第一行,原因在于“丹”“青”主要是横式的线条,便于排叠,“不”字上紧下松,处在一行的最下方,又正可体现“让头舒足”的审美指向。在线条上,此印中几乎所有的线条都不是板板整整的直线,而是略带弧度,即使不带弧度的线条,也都略有起伏,这种线条灵动,自然,不做作。当然,从创作则角度,使用这种线条,必须要有两个前提:一、能写篆书;二、刀法精熟。只有这两方面的基础都好才能做到,否则最终的效果往往支离破碎。
吴让之此印刀笔相融、见刀见笔,印面浑然一体,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陈维,1988年生于景德镇,南京艺术学院在读博士,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讲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