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体写作之读后感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一、读后感的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最好有正标题,以表明文章的观点。
1.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
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2.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既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3.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
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要简洁。
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4.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5.要选好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6.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8.注意事项: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二、读后感的格式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简述原文有关内容。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或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
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或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若是考场作文,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
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
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四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五个部分了。
三、范文示例
胸怀凌云志,激昂家国情
——读“关羽”“孙少安”有感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摩挲书页,捧卷而读,书中一个个有血有肉、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总会叩击我跃动的心灵。震撼着我,鼓舞着我。那些哲学思辩、情谊深浓、满纸沧桑,读来口齿噙香,胸怀万顷。在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有两位在我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们,便是孙少安、关羽。
“平凡的世界,演绎着不平凡的故事”,感谢你告诉我:青年立世,当胸怀凌云志。
孙少安,一个坚信奋斗改变命运的热血青年,用满腔的激情和不懈的开拓,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了陕北那片曾经贫瘠不堪却涌动着不屈的鲜血的黄土地上。他,影响和带领着一群不甘贫穷的赤子书写了壮丽而充满激情的青春诗篇。黄土高原上的嘹亮号子,是永远的青春的赞歌!是啊,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倘若胸无大志,甘于平庸,这样的青春又有什么意义?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用羞愧。”无论是“海上霸王花”韦慧晓,还是乘着轮椅飞翔在知识殿堂的矣晓沅,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胸怀梦想,并为之竭力奋斗,才是青春最美的姿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你告诉我:青年立世,当激昂家国情。
“赤面乘赤心,骑赤兔追风,驱驰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无愧青天。”这便是关羽一生的写照。一个顶天立地、重情重义的盖世英雄,饱蘸血泪书写了令世人传咏至今的忠义传奇。他有着感人至深的侠骨柔肠,但我更从他身上看到了什么是“大我”。不忘赤帝,无愧青天,肝胆相照,日月可鉴。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这种精神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汩汩流淌了几千年:它流淌在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先烈的灵魂里,流淌在为了国家发展放弃国外优厚待遇的科学家身躯中;他们的名字,叫做秋瑾、李大钊、方志敏,也叫作钱学森、邓稼先、程开甲……
那么,又何尝不可是我们的名字?我们是新时代、新青年,是朝霞,是红日,是利刃之新发于硎,又怎能端坐于流年之中做“精致的利己主又者”?
我想,对于书中的人物,不应当止于欣赏玩味,而应汲取力量,践行于己身。胸怀凌云志,激昂家国情,文学人物的情怀将激励我在时代舞台书写无悔篇章!
【范文特征】
文章从树立远大理想、担当责任报效国家的角度立意,开头引出孙少安、关羽两个文学人物,为全篇评述、感悟张本。
主体部分,分两层构建:
第一层,针对孙少安,引述《平凡的世界》里的语句,提出段旨,联系奥斯特罗夫斯基、韦慧晓、矣晓沅等,阐述“胸怀梦想,并为之竭力奋斗,才是青春最美的姿态”的道理。
第二层,引述《三国演义》中的诗句,提出段旨,联系秋瑾、李大钊、方志敏,钱学森、邓稼先、程开甲等,阐述“青年立世,当激昂家国情”的道理。
结尾二者合一,收束简明,绾结有力。
【高分秘诀】
(1)“读”是基础。
“读”,必须忠实于原著,作文必须有试题提供的人物形象思想、情感、性格等方面的概述,以其作为行文基础。
(2)“感”是重点。
“感”,必须以“读”为基础,有自己对人物的看法、评价,也可以由“人物”及“现实”谈及对生活的认识、评价、建议等。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语文课上,大家对顾城的《远和近》发生了兴趣: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大家经过讨论后认为,诗人透过表层形象着意揭示了一种心理距离的选和近:人与人,虽然近在咫尺,但心理却常常存在各种隔膜甚至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人与“云”,却可能零距离地沟通,无障碍地亲近。可是,“云”象征着或者代表着什么呢?
有的同学说是大自然,有的说是某种理想,……似乎有不尽的可能。后来有个同学说,顾城要是能在今天写这首诗,可以直接把“云”换成“手机”了。大家都笑了。
你对这首诗又有怎样的感受和理解呢?请结合现实,以“《远和近》读后感”为副标题写一篇读后感,参与同学的讨论。
要求:选好角度,文体规范,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分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读题干有如下要求:(1)对顾城的《远和近》的感受和理解。(2)要结合现实,写成一篇读后感。(3)以“《远和近》读后感”为副标题。一定注意文体要求。
根据材料的关键句子“诗人透过表层形象着意揭示了一种心理距离的选和近:人与人,虽然近在咫尺,但心理却常常存在各种隔膜甚至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人与“云”,却可能零距离地沟通,无障碍地亲近。”可以立意,在赏析这首诗的基础上,最后确定立意。
顾城的小诗《远和近》表现特定心理和审美情趣,表达含蓄、精炼而内容深刻。第一节写“你”左顾右盼的行为。第二节是写“我”的独特感觉,从表层形式上看,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你既然能看到我,说明双方距离并不遥远,而“云”处天际,它与人的距离遥不可及。诗人透过表层形象着意揭示了一种心理距离的远和近。人与人,虽然近在咫尺,但心理却存在各种隔膜与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觉着“很远”。而人与云、人与大自然却能沟通感情,因而觉得“很近”,亲近、融洽。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的不和谐,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追求与向往。
诗作言简意赅,使人很容易联想到个人的生活经验,它的美就隐含在抽象的线条之中。但细细品味,冷静之中暗含一种热切的期盼,呼唤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而由于诗人隐去了造成错觉的原因,有意留下较大的空白,引发读者去想象,读者的心理因素不同,这种想象图景也会不尽相同。
从诗作表达的纤细情感来看,作品好像一位腼腆大男孩的心灵独白。他爱慕一个女孩,但羞于表白,甚至连目光都不敢和女孩的目光相交,他只能趁女孩的目光转向别处时偷偷地望上一眼。在目不转睛如饥似渴的观望巾,他悲哀地发现自己是那么怯懦、无助、自卑,爱情的热焰没能燃烧他内心的羞涩,他不敢让目光泄露他内心的焦灼。“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那么幽怨又那么平淡,那么焦急又那么彷徨,字里行间饱含着濡润的气息。
诗的诗眼是“远”和“近”,一个“很”字让远和近所指代的距离变得极端,要缓和、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情感的拉近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有时甚至不是两厢情愿的,它需要恰合的气氛、愉悦的心情、无畏的勇气、长久的坚持特别是明哲的智慧。距离的存在虽然让人辗转反侧、焦灼不安、无所适从,但在爱情的虚幻想象中,心上人的侧面形象最美,它激发了人内心对爱情的憧憬,这大概是爱情最有魔力的一个阶段。
一个远,一个近,引发了人类与自然、物质与精神、肉体与灵魂、存在与虚无的种种思索,还能给读者带来很多联想,唤起共鸣。它短小精悍的外质包裹着丰富的内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我”和“你”。从以上对这首小诗的赏析,理解出它的象征义,从而确定立意。
【立意角度】
1.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的不和谐,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追求与向往。
2.感知自然,无关远近
【参考例文】
感知自然,无关远近
顾城的小诗《远和近》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你”对“云”的亲近,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它让我懂得了人与自然是可以如此亲近啊。天光云影,草长莺飞,是自然对人类的赐予;纲目属种,迁徙演化,是人类对自然的赋予。人类是自然之子,依附自然,必以感知自然为先,顾城的诗句“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人对自然天然的亲近。然而无论以什么途径去感知自然,无关远近,关键取决于你的心。
大自然光怪陆离具体可感,感知自然,最好的方式就是亲近自然,自然之近,近在目之能及,指之能触,鼻之能嗅。中国农历月份的诗意别称,都是以花之名,感知自然之景,察岁月之变迁。自古以来,描写自然之景的诗句也不胜枚举: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精微;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恬淡;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绚丽;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之清冷,叶绍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惊喜;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辽阔。无不给我们带来自然之美的享受。新时代的人们,也不乏亲近自然。朝发夕至,快速便利,世界各地都留下中国人的足迹,旅行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投入到自然的怀抱,洗去压力与烦扰。
然而自然不只是光影之于人眼的存在,自然也有神秘莫测的一面,深奥无比,显得又似近又远,远得有无穷的未知。徐霞客闻奇必探,见险必截,必穷其奥而后止,穷其半生,著《徐霞客游记》,对地貌地质水文植被都做了系统的考察,既是一部山水游记,更是一部极富科学研究价值的地理巨著;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考古证今,穷究物理,探寻自然百草之药理;达尔文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
此外,身临其境也未必能感知自然,到过清华园的人也许无法体会出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去凤凰古城的游客未必能感受到沈从文笔下的凤凰那样的静美,去剑桥康桥的人未必能找到《再别康桥》的自然图景,沿着史铁生的足迹去地坛找寻也许会让你遗憾。但一个从未到过三峡的郦道元居然写出表现三峡的绝世名文,一个从未到过岳阳的范仲淹能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感观自然,止于视觉享受,心没有到达,身虽至之,亦不能知。若能存乎一心,就能无关远近,才能更窥探自然之全貌。
感知自然并不只是对风花雪月,虫鱼鸟兽的感性认识,对名胜景点走马观花般的浮浅体验,也应有对自然规律的遵循探寻,对自然密码的解锁。不遵循自然的规律,不了解自然的运行奥秘,眼前可感的自然之物迟早会因为人的无知而消耗殆尽,烟消云散。对事物的感知不要陷入二元对立,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怪圈,感性与理性应该二元统一,和谐共生。我想没有人真的会穷尽一生泡在资料纸堆里去感知自然,也没有人相信那一组组冷冰冰的数据就是自然。
“你看云时很近”,那无尽的自然,无关远与近,都与我有关。
【行文结构】
开篇引述材料,提出的观点很有些新颖别致:无论以什么途径去感知自然,无关远近,关键取决于你的心。接着,采用递进结构,文章从谢灵运、陶渊明、杜甫、张继等亲近自然,到徐霞客、李时珍、达尔文等人探索自然,再到朱自清、沈从文、徐志摩、史铁生、郦道元、范仲淹等用心去感知自然,层层深入地加以论证。结尾以“无尽的自然,无关远与近,都与我有关”作结,紧扣题目,进一步提升主题。
【相关素材】
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人在身边,觉得遥不可及,人在天边,觉得驻在心间;你在远方,我百般期盼,你往眼前,我十分厌烦;你和我稀薄头不见抬头见,手与手无缘相牵;你和我从没晤面,心与心永恒相连。这就是神奇得带点蛊惑的距离,这就是美得有点迷人的距离。
(2)你看我时很远,我看你时很近。一堵厚实的墙让人无法进放,一张薄透的纸也让人终生相融,咫尺天涯,对面沟壑,相邻也常是天堑;相逢常是美丽的错误码率,距离短短,将人生拉得迢迢又远远;短短距离,将情感推得长长又遥遥。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这端与那端,流水滔滔,白云悠悠。手与手不能相牵。梦与梦却日日相连;眼与眼不能对望,心与心却时时交错。关山千万重,阻不断绵绵的思念;水路千万里,隔不开苦苦的牵挂。
(3)从此岸到彼岸,是路程的距离,我们不倦跋涉,在跋涉中感受风景,感受生活,感受酸甜苦辣;从此时到彼时,是岁月的距离,我们不倦奔走,在奔走中体验过去,体验现在,体验悲欢祸福;从此心到彼心,是心灵的距离,我们不倦往来,在往来中品尝苦恼,品尝人生,百般滋味皆备的喜怒哀乐。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抵达,那就是爱与爱的距离;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出发,那就是梦与梦的距离;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拉长,那就是生与死的距离;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缩短,那就是心与心的距离。
(4)距离远近,与空间有关,更与人心有关。余秋雨曾说:“由山脉相隔的距离是一种绝望,由水道相隔的距离是一种忧愁。”那么,让人们心灵相隔的是那山脉还是水道?我想应该都不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先进便捷的交通工具让我们的出行变得方便。然而,城市紧张的生活节奏让每一个人都不敢怠慢松懈,每个人都埋头于那山一样高,海一样深的学习与工作中。没错,人与物质财富的距离是近了,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时间也少了。因此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慢慢远了。
(5)当下,老人跌倒无人扶,救护车堵在路上无车避让等等的事件层出无穷。何止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即使身边之人,也与我无关。人与人的距离变得如此的遥远。大家似乎都愿意“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而不愿做“天涯若比邻”。这些人心之间的距离该归咎于谁?而又起源于谁呢?是的,我们是时候停下脚步去反躬自省了。是经济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的人心距离拉大?还是社会中麻木无情的因子滋长了人心间的冷漠?亦还是为了“保护自己”,我们亲手断绝了人心之间的桥梁?但是不管怎样,人心间的距离拉大是不不争的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缩短这个距离。因为我们就是每一个将它“养大”的“凶手”。
(6)看着中国的GDP一路增长,我们会兴奋不已。然而看到武汉老婆婆在公厕上写着“外来工不要到这里上厕所,否则罚款200”的字眼,我们才知道心底的那堵墙有多厚。经济的发展不应是阻碍人们交流沟通的藉口与凶手,也不应是人与人身份地位的分界。物质财富的增加是为了让人们有更好的生活,促进人们更好地相处,而不是引发隔阂,形成地位区别,拉大人心间的距离。不要以为经济发展了,物质财富和我们接近了,我们就成功。人心间距离的接近,人的和谐平等,友爱互助才是国家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正如冰心所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7)谁都想和他人缩短心灵的距离,很好与他人相处,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要有良好的公德,那样别人才会去思考是否能和你交往。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和别人真心实意地交往,相信凭着你这份真心,别人一定会被你感动,和你交往。那样,和他人心灵的距离就自然而然缩短了。但是千万要记住,一定要付出真情,刻意与之强求会造成事逾愿违的。让我们共同缩短心灵的距离,与他人很好地相处,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美丽的桥梁使我们的心灵彼此相接,让人们共同建立和谐社会使生活更美好。
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名言
(8)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9)自然从不背离它热爱的人。——华兹华斯
(10)到广阔的天地中去,聆听大自然的教诲。——布赖恩特
(11)有一种东西把我迷住了——那是大自然的魔力。——法布尔
3.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诗句
(12)《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写诗人内心的闲静。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13)《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体现的是渔父与自然的另一种和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