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写作大家谈
既成式语言削弱了诗性
谁都可以成为作家。只要你会说话,你就是作家;怎么说就怎么写。
——葛红兵
人类语言形体不也经历过多次转世,从四言到五言、七律,再到词、曲、白话等等,现代汉诗就是从白话到口语的再一次转世· 在反复的转世中,诗歌的核心并没有丢失,它只是以另外的形体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 ——张执浩
不管怎么变化,有个事实不得不承认,就是口语和叙事将成为诗歌写作的重要方式,你只能净化和丰富它,但屏蔽不了它。还有就是世界性和现代性会成为我们诗歌写作和必然性。前者是具体写作方式,后者是主体意识,怎么把它们有益地结合到一起,将是诗人们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李耕
在中国诗歌现代转型的历史行程中,包括“新诗”运动主将胡适在内的不少前驱者,虽然提出了从语言形式下手的正确主张,却对语言即意识即思维状态缺乏根本的洞察,因而导致了文言与白话、新与旧的对立,导致了外穿西装革履,里头却“满是一套宽袍大袖的旧衣裳”(朱自清《新诗》语)。实际上,用说与写趋近的语言形式写作,就是思维意识的深化和现代化:现代转型落实在诗歌想象方式上,要求转化古典诗歌崇尚的优美的牧歌式写作,探索一种更有力度、容量和思维重量的写作:不只是感官的、道德的、情感的和想象的,而同时是知性的、拓展的、体现意识的活力和穿透力的。 ——王光明
诗歌使用什么样的语言,语言就包含并反映哪种看待生活的眼光和感受。所以诗的日常性口语化本质上反映的是人和存在的关系的一个重大的变化。以往的诗歌特别是浪漫主义强调写理想、写美、写纯粹、写崇高,但现实中人们根本达不到,所以这局面造成了诗歌和现实的脱节。写日常,写对现实的直接的感受,可以保证诗歌的真实、感受的真实。因此,口语化始终秉承着平民立场,在日常经验、凡俗生活和事物表象里开掘诗意,它以事物和语言的自动呈现或以口语的推进解构象征和深度隐喻。
——贾浅浅
我自己最心仪和不断追求的诗歌是:诗人与事物构成了一种更强烈的关系,诗人参与进事物,甚至成为事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与事物形成的直接碰撞与交融中,构成一种化学反应般的诗性,这种诗性,具备某种“瞬间的深刻”;又或者是诗人参与进事物,并通过语言对事物进行重新构建,在这一过程中,令事物实现自身的抽象,形成某种具备强烈延展性的“深刻的抽象”。
在波尔多的一个酒庄 | 沈浩波
主人在向我们介绍
他家酿的梅洛红酒
他是个基督徒
他说葡萄酒是耶稣的血
这时我听到窗外
漫山遍野的葡萄树
举起干枯的手,齐声唱道:
不,是我们的血
花莲之夜 | 沈浩波
花莲之夜
寂静的
海风吹拂的夜晚
宽阔
无人的马路
一只蜗牛
缓慢地爬行
一辆摩托车开来
在它的呼啸中
仍能听到
嘎嘣
一声
玛丽的爱情 | 沈浩波
朋友公司的女总监,英文名字叫玛丽
有一张精致迷人的脸庞,淡淡的香水
散发得体的幽香。名校毕业,气质高雅
四英寸的高跟鞋,将她的职场人生
挺拔得卓尔不群。干活拼命,酒桌上
千杯不醉,或者醉了,到厕所抠出
面不改色,接着喝。直到对手
露出破绽。一笔笔生意,就此达成
我承认,我有些倾慕她
有一次酒后,借着醉意,我对她的老板
我的朋友说:你真有福气,这么好的员工
一个大美女,帮你赚钱
朋友哈哈大笑:“岂止是我的员工
还背着她老公,当了我的秘密情人
任何时候,我想睡她,就可以睡
你想一想,一个大美女,驴一样给我干活
母狗一样让我睡,还不用多加工资
这事是不是牛逼大了?”
我听得目瞪口呆,问他怎么做到的
朋友莞尔一笑:“很简单,我一遍遍告诉她
我爱她,然后她信了!”
在山中 | 沈浩波
车上的五个人
都陷入了沉默
谁都不知道他会
将车开到哪里
什么时候停下
刚才我们
已经有过争论
三点的时候就有人说
我们可能走错了
但他淡定地说
放心吧,没错
四点时吵得更加激烈
但他的双手
坚定地握着方向盘
令我们的争吵
变得毫无意义
现在已经五点了
天色向晚
浓密的树荫
令盘旋的山路
变得更加昏暗
我们四个都已经知道
他开错了
我们也知道
他知道自己开错了
并且他肯定也知道
我们知道他开错了
没有人再说话
车上一片安静
汽车如同无人驾驶般
继续前行
身体投入事物,令诗人的心智与事物之间的运动构成了生活,构成了经验。对事物的参与,要求诗人具备更强大的叙述能力;事物的真实与身体的投入,都在呼吁一种语言的直接、真实和生动,于是口语成为唯一的选择。语言不是无源之水,语言来自身体。口语是最富有身体性的语言,是最真实的语言,是呈现个人投入生活的所有真实经验的最佳语言。 (沈浩波)
202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