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平专栏】诗歌是中国人的日用品——七上第一单元古诗四首整合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一、体会诗歌不同角度的感染力。

二、学习诗歌不同的构思和抒情艺术。

三、领略诗人不同的精神气象。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交流法、整合比较法、资料拓展法

教学实录:

导入:

屏幕: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翻译:用诗来振奋自己的情志,用礼仪来使自己立足于社会,用音乐来使自己的人格更完善。

齐读。

比较朗诵,体会诗歌的声韵艺术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堂诗词整合课。首先第一个环节是读。如果有一场诗歌朗诵比赛,而你想去参赛,四首诗歌当中,你最想选择朗读哪一首来参赛?

选择一首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我们再集体交流。

生:我想选择曹操的《观沧海》,因为它读起来感觉气魄宏大,富有气势。

师:相信你能用声音表现出这种宏大的气魄,雄壮的气势。

生读。(掌声)

师:掌声说明你选对了诗。

生:我选择《次北固山下》,因为这首诗内容优美,富有诗情画意,而且押开口韵,琅琅上口。

师:有专业眼光。诗歌优美,相信你的演绎更优美。

生读(掌声)

师:很好。但最后一个“边”结束得有点不优美。(笑)谁能说说为什么?

生:应该拉长一点,不要那么急促,才能表现出情怀的优美,意境的优美。

师:你可以当老师了。

生:我选择《天净沙秋思》,因为这首散曲特别感人,有利于打动评委老师。

师:好,比赛吗,最关键的环节还是在评委那里。那看你能不能用你的朗诵先打动我们。

生读(掌声)

师:挺打动我们的,不过,还可以打得更很些。(笑)谁来试试?

生读。(掌声)

师:好,我想问一个同学,你被打动了吗?

生:还行,鼻子有点酸,不过也有点想笑。因为他读得有点夸张了。

师:断肠了,肠子都断了,不应该夸张么?夸张得越很越好么?

生:他的夸张是声音的夸张,生硬,不是情感的夸张,更不是发自内心地情感。

师:你其实说到了创作诗歌和朗诵诗歌的本质,发自内心才能够打动人。

生:我选择《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因为这首诗意境鲜明,想象奇特。

师:这首诗也很短。不好铺垫蓄势,选择它,说明了你的眼光和胆量。

生读。(掌声)

师:我来做一个小调查,看看选择哪首诗的同学多?

选择《观沧海》的举手?选择《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举手?选择《次北固山下》的同学举手?选择《天净沙秋思》的同学举手?

师:经过调查,我发现,四首诗中,选择第一首和第三首的最多,而选第四首的最少,为什么?

生:第一首和第三首内容长一些,有利于增加感染力,第二首和第四首是短诗,还没听出什么就结束了。不容易打动听众。而第四首格调太低沉哀伤了,和比赛激烈的气氛不协调,不容易出彩。

屏幕:

诗歌朗诵——

注意重音和停连

注意受众和场合

注意情绪真诚投入

比较内容,体会诗歌的构思艺术

师:听听,这简直就是专家团的意见啊。没错,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它的受众和场地限制。那么现在我们换一种玩法。老师发现,这四首诗歌都有情节,有时间,有景物,有人物,有事件,有情境。如果我们把它们拍成微视频,你认为拍哪一个更利于吸引粉丝?小组内交流,确定你们的吸粉利器?

生:我们组选择《天净沙秋思》。

师:在朗诵比赛时被排挤的在拍摄微视频时却被重视了。为什么?

生:因为微视频主要靠视觉上的画面来吸引人,而不是听觉上的声音。特别是画面超出常规的,越是不平常的细节越能打动人。

师:那你认为这首曲子那些地方的细节最不平常,又最容易打动人呢?

生:枯萎的藤条,攀附在衰老的树干上,掩映着黄昏里寻找巢穴的乌鸦。生命是那么脆弱,时光又是那么无情。小小的桥梁,潺潺的流水,还有安静的人家,让人想到弱小的生命应当有所寄托,引起人对归宿感的追寻和思考。这时,有一个满面灰尘衣衫褴褛脸色疲惫的人正骑着一匹瘦马踽踽行来,寒冷的西风吹起他的衣角,拍打着他同马儿一样瘦弱的身躯。天边,一轮如血的夕阳染红了大地,就像呕吐出的一颗心,那么鲜红,那么炽热,那么闪烁着,又那么坠落着。它的余晖裹挟了一切,包括羁旅者,连同那一颗为了追寻而不得不断肠离家的灵魂。这就是这首诗的感染力。我觉得它最容易吸粉。

师: 孩子,你的语言简直就是一首现代诗!

生:我们组选择《次北固山下》来拍。

师:这首诗有什么可吸粉呢?

生:这首诗有青山绿水,江水上有缓缓前进的白帆,白帆下站着一个沉思的旅者,他沐浴着朝阳的光辉,呼吸着江面上新春的空气,感受着时光流逝和路途遥远,他又想起家乡和亲人。这时,一队大雁从天空飞过,诗人就把家书投给它们,让他们捎到洛阳边上的家乡。色彩美,情节美,哲思美,形象美。所以,我们相信它一定能够帮我们大量地吸粉。

师:我宣布,我已经成为你们的粉丝了。(笑)

生:我们组选择《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纷纷飘落,已经落尽了,满地都是洁白而被践踏的杨絮,子规不停地啼叫着,那么哀伤,仿佛要啼出血来,可却无法唤回朋友。诗人只要求月亮帮忙,把思念和牵挂寄送到友人所在的地方。凄美的杨花,有啼血的子规,友人远去的背影,诗人挥杯劝月的剪影,这凄凉而诗意的画面,加上李白的形象,我们相信一定能吸来大量的粉丝!

师:说得多美啊。相信你们的实力。可老师想知道,为什么《观沧海》被冷落了呢?

生:老师,《观沧海》的画面有点单调,不够有变化感。不容易吸粉。

师:是吗?我们来读一读。

齐读。

生:《观沧海》表现了大海的辽阔,动荡,深邃。但是拍成视频后显得平常,没有情节曲折感。

生:视频中,只有反常一些的强烈一些的才能够吸引人的好奇心,形成视觉冲击力。《观沧海》就是平时所见的景象,不具有引起好奇的特点。

师:文字艺术和视觉艺术不一样。比如曹操这首诗,他的博大深邃而又光明灿烂的内涵,是只能用心灵去感悟的。每首诗歌都各有各的美感。让我们总结一下。

屏幕:

《观沧海》呈现的是一种()美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呈现的是一种()美

《次北固山下》呈现的是一种()美

《天净沙秋思》呈现的是一种()美

生:老师我知道,分别是壮美、凄美、优美、凄美。

生:我认为第三首不应该是凄美,而是浪漫飘逸的美。

生:我觉的第三首和第四首都带有凄凉的美,只是第四首更浓重。

师:好,那我们现在读一读这两首诗。

生齐读。

师:假如现在你是本校诗歌大赛评审委员会委员,而李白和马致远是参赛的同学,两个人中只有一个被推举代表学校参加上一级决赛。根据两人的诗歌,你会推举谁代表学校参赛呢?

生:我会推举李白,因为李白的诗歌哀而不伤,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带给人新奇的体验感。

师:你说出了资深评委才能说出的鉴赏语言。哀而不伤,和《诗经》一样的高度啊。

生:我会推举马致远,因为马致远运用铺排夸张,写得非常感人,简直催人泪下。

生:我觉得还是推举李白,因为李白的诗歌创作水平明显要高于马致远。你看,赠别的诗多了去了,但要么是“劝君更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俗;要么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装;要么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假;只有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以春光散去比喻朋友散去,以“子规啼”象征自己的心也在为朋友的离去而哀泣,一般的诗到这里就这样了,可是李白不,他在最痛苦的境遇里也能找到生命的希望和寄托。在他看来,可以把一颗饱含不舍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随着清风一直跟随朋友到天涯海角,既表达了深情厚谊,又引人神往。好的诗歌是让人疗愈的,而不是沉溺于悲痛的。所以,我要选李白,而不是马致远。

师:说得好!好的诗歌使人疗愈。马致远锥心泣血引人共鸣,李白哀而不伤更高一筹。

屏幕:

艺术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

它来源于实际生活的体察,但却引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远距离观照和反思。

它使人脱离现实生活的羁绊,达到一个特定而高超的精神境界。

比较思乡,体会诗歌的抒情艺术

师:你认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达到了怎样特定而高超的精神境界呢?

齐读。

生:他使人感到悲壮的勇敢。

生:他让人同情那些不得不抛弃温暖舒适寻找远方的人,使人肃然起敬。

师:是的,它使人在痛苦中产生悲悯和崇敬。下面我们继续比较——

屏幕: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齐读。

师:和本课的思乡诗相比,谁的思乡情表达得更有新意呢?

生:我觉得李白的更有新意。马致远除了夸张,没啥创新。王湾虽然用了大雁传书的意象,但是和一般人表达没什么不同。都是写自己思念家乡的意思。李白不这么写,他写故乡的水舍不得放自己一个人远行,不远万里护送李白的行舟到楚国。

生:通过表现水的情谊来写人内心的情感。

师:这叫——

生:拟人。

师:诗歌创作贵在出新。我们记得背过崔颢的《黄鹤楼》吗?

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和王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相比,孰高孰下?

生:王湾的更高一筹吧。因为王湾的有大雁可以捎乡书,马致远使用了意象铺陈和夸张的艺术手法。而崔颢没有,他就在那里傻呆呆地思乡而已。(笑)

师:王湾有艺术形象的创造和构思。马致远有遣词造句的匠心。崔颢的停止在了和现实同等的感受中了,显得更真实。更有生活的原滋原味,质朴无华。我们一般的记叙抒情的文章就是这样写的。

生:我突然觉得李白的高超就在于他从不停止在一般人对待自然景物和人生际遇的感受上,而是把他们改造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师:改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说得妙!他改造成了什么样呢?

生:他把自然界的景物都写得有情有义,和人一样有能力,有感情,有思想。而别人都只是把自然当自然写。

师:对啊,这就是诗歌与现实人生的距离。现实中,自然和人是不可以互动的。诗歌中,自然却可以和人结成伴侣,伴诗人走过漂泊的人生。诗人和自然融为一体。那么这启发我们,怎样才能写好诗歌?

生:要做一个看万物都有情有义的人,你的诗歌才会有情有义,活泼灵动。

生:要敢于想象,敢于创造。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遍四首诗歌不同的思乡表达——

屏幕: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师:四首诗歌代表三种不同的抒情方式。

生:我知道,崔颢和马致远的直接抒情,王湾间接抒情,李白的逆向抒情。

师:好一个逆向抒情,你的发明太可贵了。好,可以,我们学习诗歌,也是在不断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崔颢的氛围营造,王湾的意象借用,李白的物我两融,马致远的直白夸张,之所以各有千秋,各有魅力,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崔颢的白描的朴素美正适合他怀古诗的庄重肃穆,王湾的优雅正符合他眼前静美的绿水青山海日白帆,而李白的超常之思也是他一贯的浪漫飘逸使然,马致远则擅长在意象的铺排中蓄积情感的力量,最后如火山爆发。

屏幕:

直接抒情,朴素热烈

简接抒情,优雅含蓄

逆向抒情,深情浪漫

插图四

比较秋天,领悟诗歌的生命底色

师:最后,我们来比较一下《观沧海》、《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秋词》。同样的秋天里,曹操观海碣石山看到了日月星辰之运行,马致远骑着瘦马丈量古道,白朴落寞中寻找生命的亮色,刘禹锡一排寂寥,歌出白鹤冲天的大欢喜。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这跟什么有关呢?

屏幕:

东汉末年,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宋朝灭亡后,白朴不愿在元朝统治者的朝廷中谋职,就隐居金陵(今南京)著述。他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散曲表示了作者的人生得到了美好的转折。

《秋词》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生:有什么样的经历,就会有什么样的诗歌。

生:我觉得不是,刘禹锡也经历凄惨,为什么他就能有积极的情怀,而马致远就做不到呢?

师:问得好!是啊,为什么?

生:我觉得跟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和追求有关。曹操兵戈铁马,战场厮杀,多少艰难险阻,可他一个胜利之后渴望下一个胜利,依然雄心勃勃想统一天下,他的日月之行和星汉灿烂都是他那如大海般的胸襟创造出来的。他的诗歌体现了他的个人追求。而马致远呢,不愿意做官,又找不到别的事干,心灵无法寄托,感受到的只有痛苦;同样的处境,白朴却自得其乐,所以白朴的诗歌中有明媚的亮色。

师:我知道了,人生的痛苦酿就了痛苦的诗歌。但生命境界的高下决定了诗歌的境界。(笑)

生:我觉得刘禹锡和曹操的性格类似,所以两个人的诗风都是雄健有力的。曹操进取不息的性格是他的底色,刘禹锡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放不羁是他的底色。

师:同学们感悟得很深刻呀。诗歌来源于个人经历,但更决定于人的性格气质。说到底,决定诗歌特质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

生:主观心理。

生:精神追求。

生:灵魂底色。

屏幕:

诗歌的特色决定于——

诗人的人生经历(如马致远)

诗人的性格特质(如李白)

诗人的精神境界(如曹操)

诗人的语言追求(如王湾)

师:我们这篇课文选取了四首诗歌,我们看他是按时间排序的。曹操是建安七子之一,生活在东汉末年,李白和王湾是唐朝人,马致远是元朝人。如果按诗歌的思想境界的话,你会怎么给他们排序呢?

生:按思想境界,我想还是《观沧海》排第一吧。曹操的思想境界是四个人中最崇高的。虽然大海深不可测动荡不安,但是却孕育着光明和秩序以及灿烂的希望,这不正象征曹操在动荡的年代里统一天下的不朽业绩吗?

生:我觉得李白可以排第二。他的诗歌只是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和挽留,虽然很深情动人,但是缺乏曹操的大胸怀大格局大视野。

师:评得好犀利!

生:我觉得基本还是按课文原来的顺序。四个人里面,马致远的思想境界是最痛苦不堪的了,这是一种柔弱的思想和情感,不值得提倡。

师:为什么呢?是不是不可以写?

生:可以写,但是不能过分写,老是写,也不能太多人写。

师:他的意思是什么?

生:他的意思是如果过分写这种诗歌,人的精神就会萎靡不振,整个社会也会萎靡不振。

:所以,写诗其实也是在教育——

生:自己和社会。

师:要对自己有益,对社会有益,才是真正优秀的诗歌。所以,优秀的诗歌一定来源于一个优秀的人。

屏幕:

如果你一辈子不刷牙,你的健康会出现问题;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一辈子不读诗,不与诗歌产生关系,那你的心智就可能出现问题,你可能会是一个心智不健全、至少是不强大的人。

师:你同意这句话吗?

:我同意。诗歌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对尘世保持清醒,保留纯真和美好的情愫,以及积极乐观的情怀,使人健康向上的生活。

生:我不同意,许多人一生没有读过诗歌,不也生活得挺好?

生:有的好,是表面的好,物质的好,而不是精神的好,心灵的好。成功的人,看起来很好,但是他的心灵不一定健康。

生:不读诗歌精神就一定不健康吗?太绝对了吧。

师:这位同学说得没错。我们可以不读诗歌,不写诗歌,但是我们不能不修炼自己的心灵。让它始终充盈、美好、充满希望和人生的动力。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首诗,写得好不好,关键看我们如何修炼自己。希望大家永远热爱诗歌,拥有灵魂的诗与远方。

师:如果让你选择本课的一首诗,进行模仿,你觉得谁的诗容易模仿呢?

生:我觉得马致远的最容易模仿。罗列一些相似或者相反的意象,然后夸张地抒情就可以了。(笑)

生:我觉得李白的也容易模仿。选一些符合自己感情的景物然后进行合理的想象,就可以写成诗了。

生:我觉得曹操的也还算容易模仿。前面的好写,后面的两句不好写,需要大胸怀。我们一般人达不到那样的境界。

师: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可以修炼。

:我觉得王湾的最难模仿,格律,声韵,还有优美的气质,丰富的象征意义,都不太好实现。

师:技巧可以学习和模仿,人生的境界则需要修炼。不过,知难而行易。你知道了一件事的难处,那么你做这件事的时候就容易多了。明白吗?我们日常的生活也许用不着诗歌,但是我们的心灵渴望滋润。行走一生,最大的资本、最值得呵护的不就是自己的心灵吗?

师:吴昕儒先生说:诗歌是中国人的日用品。愿诗歌成为在场的我们每一个人的日用品。期待大家的诗作。

屏幕:

诗歌是中国人的日用品

师:下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