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西明丨一位乡村教师眼中的教育变迁(散文)
四十年,足以让一颗幼苗成长成参天大树,四十年,也让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四十年同样让我从一名小小的学生成长为一名扎根乡村的老师,四十年来我亲眼见证了乡村教育一步步变迁。
回首四十年,我心中有太多的难忘,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欣喜。
我永远难以忘怀的是童年读书时的经历,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九八一年的夏天,我背着奶奶用一小块一小块旧布缝制的小书包,搬着自家的小板凳来到村头的小学,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活。来到学校的时候我是那样那样兴奋,学校有两排刚盖不久的茅草房,校园里那高大桐树上挂着铃铛,一拉就会“当……当……当……”的响起来,走进教室看着那用泥土堆成的讲台,那用长长的木板做成的课桌,我们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听到琅琅的书声,那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呀。让我难忘的,还有一年秋天,刮起了大风,大风把房顶的茅草刮得校园里都是,我和同学们都在茅草上蹦跳玩耍,正玩得兴致勃勃的时候,耳朵被高高地掂起,回头一看原来是校长。我还记得每年冬天我们都是早早去学校读书,有时候从自家端着煤油灯,有时候冒着风雪,有时候踏着泥泞的道路,就这样在茅草房的教室里我读了七年书。
一九八八年,我考上了区上的中学,也开始了我的初中生活,当我步行十几里来到中学的时候,我还是为大大的校园而感叹,啊!我终于可以坐在挂着电灯的教室里、终于可以趴在课桌上学习了,终于可以看到了电话、电视,尽管那时候我还是每天用小小的煤油炉自己做饭吃,可是我觉得自己能够在区上上初中这是一种何等的幸运,因为我还有那么多同学没有上初中就辍学了。
1993年夏季,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中专学校,我第一次背着行囊远离了家乡,中专学校的校园也同样让我深深震撼,第一次看到了学校里还有那么多的高楼可以当教室,第一次可以享受到一人一张课桌一个板凳,第一次看到了神奇的电脑,第一次坐在可以容纳上千人的大礼堂,第一次看到学校里绿树成荫,花木满院,我才知道大城市的学校原来是这样的先进,这样的漂亮。
1996年中专毕业后,我怀揣着投身乡村教育的梦想,回到家乡的中学。二十二年来我是一点一点看着我们学校从刚刚工作时候的几排砖瓦房,到如今一栋栋漂亮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乡村少年宫、教师中转房。学生们每天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活动在铺满塑胶的体育场上,享受着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老师上课也从当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到如今班班都有多媒体,这是我们老教师们当年想都不敢想的。
是呀,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我们的教育也在变,从当年的泥桌子、泥板凳、上面趴着一群泥孩子,到如今现代化的教学,城乡均衡教育的发展,我们农村的孩子从当年的无学上,到后来的有学上,到今天的上好学,这是我们乡村教育的巨大进步,腾飞的中国正从教育的大国正迈向教育的强国。相信在我们乡村教育的明天还会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
郭西明,笔名晓风,安徽界首市人,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本科学历。系安徽散文家协会、界首市作家协会会员,笔耕二十余年,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二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