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家长已疯:减负=制造学渣?

最近,南京的家长们可真是愁死了。

因为试点素质教育,南京的学校早就不让排名,不公布分数,也不允许按成绩分班。

而现在,学生连卷子和课外辅导书都不许拥有,小学更是下午两三点就放学了。

无独有偶,浙江也拟出新规:

小学生晚9点做不完作业,可拒绝完成。

(忍不住问一句,如果原本在7点前能做完的作业,孩子拖拖拉拉写到9点还没写完,请问是写还是不写???

在33条减负方案中,还包括严控校内考试次数、科学控制考试难度、严禁发布考试成绩和排名等等。

在这两条新闻的评论中,家长们都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老师难,家长也难,孩子更难,反正都挺累的,但是盲目减负不可取,考试是实实在在摆在那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提早。”

“我一直不看好素质教育,我觉得那就是有钱人搞来忽悠穷人的。以前通过努力、刻苦,穷人还有可能赶上去。不给补课,那些精英阶层自己可以给小孩补课,那些没文化的父母亲呢?他们拿什么引导和补足先天的不足?感觉是为了固化精英阶层。”

美国并没有所谓的「素质教育」

一说到「素质教育」,不少「砖家」都会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教育观念照搬过来。

但实际上,美国的教育现状究竟是什么样呢?

说是学着美国给学生减负?

美国说:抱歉这锅我们不背——因为美国并没有所谓的「素质教育」。

其实在19世纪末,美国也兴起了一场废除家庭作业的运动。

当时,美国的中小学老师每天都要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和中国大部分80后、90后的作业一样,他们也要背语法、背历史、背诗歌,甚至还有我们最怕见到的——背诵全文。

完不成作业就要被体罚,所以许多学生每天晚上要花几个小时去完成这些背诵作业。

如此繁重的家庭作业,对学生的身体和精神造成了伤害,营养不良、视力下降、精神紧张等问题开始出现。

一些家长还认为,家庭作业剥夺了孩子参加音乐课、舞蹈课、户外娱乐、宗教活动的机会,而且因为要辅导孩子的作业,家长也没有了自己的娱乐休息时间。

于是,大批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开始加入全国性的反对家庭作业运动。

20世纪初,洛杉矶重新设计了小学和幼儿园的课程,大量删减一二年级的算术知识,彻底删除了小学的语法和高等算术题教学,同时禁止给六年级以下的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于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变成了幼儿园。

然而,这样的减压又招来了不少家长的反对。

他们认为,家庭作业的危害被夸大了,而且他们更担心将来孩子在社会上如何面临竞争。

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人突然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学生的学业负担又开始逐渐加重。

如今,废除家庭作业运动已经过去了100多年,现在的美国学生,接受的又是什么教育呢?

事实上,美国根本没有“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一说。

在美国,最接近“素质教育”这个概念的词可能就是“liberal education”了,中文里没有特别合适的词与之对应,暂且翻译成「自由教育」或者「通识教育」吧。

「自由教育」既关注学生的学术才能,同时也关注学生在体育、艺术、组织等方面的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素质。

不过,一旦商业资本参与进来之后,这些都可以发展为竞赛,比如各种课外班就会随之而来。

所以,美国学生其实并不轻松,要想进入一所好的大学,除了要会应试之外,还要应对各种五花八门的“考试”。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提到的“自由教育”,往往是美国精英阶层才能享有的教育,在其公立教育系统中,这些东西学生不太能有机会学到。

众所周知,在美国,有钱人都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了私立学校,在这里,他们的孩子一样要参加各种课外班,压力不比中国学生小。

与此同时,家境一般或者穷人家的孩子,往往去的是美国的公立学校,而这里的教育质量,完全无法和私立学校相提并论。

当然了,美国的穷人也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也想给自己的孩子报课外班,然而,他们没有钱。

如此一来,美国的阶层固化和马太效应就越来越严重:

有钱人家的孩子什么都懂,所以越来越有钱;

穷人家的孩子连基本的算术都不会,当收银员都要被嘲笑。

说回美国的“快乐教育”,也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他们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尽量让孩子快乐地、灵活地学习知识,而不是“为了孩子的快乐就不学习”。

所以,美国人不会强行给学龄前的孩子灌输各种知识,让他们过早进入竞争状态——和我们想象的恰恰相反,这么做并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一开始,美国的学生当然比不过中国,但越往后,他们的优势就越明显。

在我们的常识中,像数学这个科目,肯定是年级越高,学得越难,所以及格率就会降低,但美国恰好相反。

俄亥俄州4年级到12年级的学生统考及格率显示:年级越低,及格率越低;年级越高,及格率越高。各个科目都是这样。

为什么呢?

中国的教育者,注重让孩子先发力,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现在吃了很多苦,等到了大学就可以为所欲为了”,许多中国学生因为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大学期间开始自暴自弃。

而美国的教育者,一开始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们到了高中才开始逐渐发力。

美国某高中甚至流传一个数字“4”:每天只睡4小时,喝4大杯咖啡,为了获得4.0的GPA。

到了大学,他们也不敢有一丝懈怠,学得比高中还拼命。

甚至大家可以看一下油管很多学习UP主的视频,会发现他们的高中、特别是大学,简直是人间炼狱!跟中国大学生的放飞自我完全是两个极端!

这就好像在一个长跑比赛里,中国学生一开始就冲在前面,而美国学生在后面才加快速度,两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开始汇合:一个逐渐落后,一个越来越快。

所以,“一刀切”的减负意义并不大,关键还是整个教育理念的转变。

谁信减负谁是傻么?

中国的教育喊「减负」口号喊了几十年,结果孩子们越减负担越重。

除了所谓的形式主义,或者没有真正落地执行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国整个社会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成绩大于一切。

这不怪任何人,几千年的科举制选拔让「教育=选拔」的观念深入骨髓。

无论如何减负,都会陷入学校减负家庭增负、校内不补校外狂补的恶性循环——这不光是孩子越减负担越重了,连带着每一个家庭的教育成本都会大大提高。

目前,全社会对减负的认知就是:

高考这个指挥棒不变,高考的选拔功能不改变,谈减负就是一场热热闹闹笑话。

认真你就输了,谁信谁就是傻。

这样的环境里,谁敢给自家娃减负?

减负不是说学习不需要负担,而是要减去孩子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不堪的重负。

教育不能永远在两个极端间摇摆,一说要学习要努力就往死里整,一说要减负就希望不要有任何负担不作业不考试清华北大都摇号。

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认知,让教育总是误入歧途。

人生需要努力,学习需要勤奋,但罔顾常识的过度抢跑,欲速则不达,可能死得更快。

学习是科学,靠疯狂野蛮刷题,即使侥幸过了独木桥,人生也未必能走向真正的成功,更多的则是早早地倒在通往独木桥的半途中。

那些不惜牺牲孩子身心健康为代价的抢跑,反而对学习起着反向作用,让孩子早早地加入了厌学者的行列,历经艰辛走过中高考的学子们用撕书狂欢来发泄对学习的厌恶。

作为家长,要在孩子学习上做一个帮助者,帮助孩子点燃学习内在驱动力,让孩子具有持续的学习力。

学习需要投入时间精力,需要做题,但是不可超度学习。

当一个孩子的所有时间都被学习填满,当学习必须牺牲孩子的睡眠、运动、阅读为代价,当学习让孩子面目可憎内心扭曲,当学习让亲情岌岌可危,当学习让孩子与自然割裂,这样的学习之路是危险的。

无论怎么减负,高考的选拔功能永远不会变,清华北大永远只有少部分人能进,但以高考为成功的唯一评价标准是极其危险的,教育就背离了培养人的正常轨道,而成为了造就更多失败者的工具。

素质教育的关键

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关于孩子的学习内驱力究竟在哪里,青青莲子的家庭教育导师们在这几年与孩子打交道的经历中,逐渐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

孩子真正喜欢并选择一件事,是完全站在他们自己的认知层面去坚持和喜欢的。

也就是说,他们选择并认为好的东西,一定是与他们当下的认知结构和接受能力匹配的。

所以,在这样的场景中,当孩子说自己喜欢什么,如果爸妈权衡后发现只要不是作奸犯科的事情、也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接得住,都可以给孩子一个正向反馈:既然你这么喜欢,那就去做吧。

在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我们不去过多追求和期待孩子做的结果究竟是好是坏,而是重点关注TA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带着原始的驱动力,是否是自我满足的状态在做事。

因为,“做”这个过程才是真的重要。

身处其中,孩子自然会思考怎么做,该运用哪些知识和技能,并从整个过程中获得与之对应的各种情绪与情感的体验。

这才是一个孩子内驱力建立的开始,也是孩子内在秩序建立的基础。

对于孩子来说,爸妈的这种支持意味着什么呢?

我可以自由选择去做意见自己喜欢的事情,真好。

用成年人的话来说就是,孩子在学会逐步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

当你真的想去做一件事,就去做吧,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

不被束缚的生命,看起来真美好。

可是,同样一件事,如果换做我们成年人来做判断和决定,过程和结果都会迥然不同。

因为我们当下的很多判断,早已框定在世俗的层面,带着世俗的价值观,会不自觉地考虑其经济成本、现实意义、实用价值等等。

如此一来,一个不够自由与灵活的成年人,其实是很难利用精准的直觉去为孩子做一个相对适合的选择。

但是孩子不一样,他们拥有着灵敏的直觉,也拥有着不受局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有着全情投入的先天条件。

更何况,当我们带着世俗的偏见去给孩子做出一个选择时,带给孩子的,很有可能是一次伤害,一次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挫伤孩子积极性与自信心并且很难弥补的伤害。

比如,去上各种培训班,拔苗助长,让孩子丧失学习的天然兴趣,

比如去参加各种比赛评选,掏空一个孩子应有的天真与好奇。

只要想一想,我都觉得那会是一次毫无新意的选择。

其实,但凡重视教育的家庭,就没有轻松可言。

只不过在国内,耗费精力、金钱和时间在刷题和应试技巧上;

但优质的素质教育,其实一样耗费金钱、精力、时间,只不过重在孩子的智力发展、审美发展、身体与创造力的提升上,这是两者的区别。

毕竟,每个孩子不一样,有的适合记忆式的学习,有的擅长动手能力,有的则想象丰富,拥有独到的艺术鉴赏力。

因此,与减负相比,“多元化”的教育培养方式更重要。

中国版《致命女人》,俞渝手撕李国庆,现实比第一季要精彩
她是诺贝尔代替奖得主,如此荣誉,却在国内没溅起一点水花
别再让孩子学「时间管理」!锻炼好孩子的这项能力,一天24小时能变42小时来用
孩子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