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四代人的行知梦!
2021年10月18日,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曾经,陶行知先生奔走于祖国大地,捧着一颗心来,于战火纷飞的时代,躬耕于国民教育,对我国教育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而今,他的一位后人,也行走在教育探索的路上,传承着曾祖父的遗志,投身于教育事业。他就是陶行知的曾孙,现在是陶行知纪念馆副馆长——陶侃。
自2007年大学毕业起,我便投身于宝山教育。从我的曾祖父陶行知先生起,我们陶家已经有四代人躬耕于宝山教育,一线的教育丰富了我很多的实践经验,但这当中也存在局限性,你只能感染一个班级的学生,无法覆盖更多面。
来到陶行知纪念馆后,能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因为这里可以组织更多的学生,去参与陶行知的学习和研究。其实,我认为真正要研究陶行知的,应该是他在成才过程中,为何会做出这些选择?
这幅题词就是当年毛泽东主席在陶行知先生去世之后,在延安追悼会上提到的——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千古,这是我们国家主席对陶行知先生的最高评价。
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最早成立于山海工学团的遗址,2002年南迁到现在这个地方,2016年为了扩展教育空间和教育功能,开始实行馆园一体的建设。
现在宝山致力于打造社区“小先生”,也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和社区、和孩子们一起参与到这个活动中,目前陶行知纪念馆已经成为社区“小先生”重要的实践基地之一。
这个行知育才旧院建立于是2011年,对于老校友来讲是很有感情的。虽然这个地方陶行知先生没有工作过,但他当年很希望把重庆的育才学院东迁到上海。因为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而且宝山大场有相当大的群众基础,曾经很多学生都在这里读书,后来这些学生都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为宝山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行知中学的校史馆,当时被命名为行知纪念馆。在这里,学校将校史、陶行知风貌、现在的发展情况很好地融入在一起。在行知中学,学校也会培育一批小陶子,让孩子们自己讲述历史,让他们对学校、对陶行知教育思想更加了解。
陶侃告诉记者,自己很幸运能在这三个馆工作过,每个馆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陶行知先生。他的精神、思想风范、人格魅力会在三个馆中,通过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地方遥相呼应,在很多的活动中,进行相互沟通,以促进宝山教育持续发展。
主创:张淑慧 赵维杰 龚春平
编辑:肖璐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