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李明媛:我眼中的荆轲

作者:李明媛|阿左旗高级中学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我眼中的荆轲》

他走出房间的时候,发现原来已经下雨了,一向平静的脸上不禁露出苦笑,继而不顾雨幕大步跨了出去。早晨出门时,我便劝他戴上斗笠,他却因心中的激动而忽视了,现下浑身湿透,也不在乎了,我看见,他眼中的那抹光亮,泯灭了。“如何?大人答应了吗?”即使心中有底,我也不管,轻轻地问。“没有。”他似乎在隐忍着什么,淡淡地答道。我递过手中的雨伞:“那你打算如何?”“我想离开卫国。”“去哪儿?”“不知道。”“……”撑伞与他离开卫元君府邸门口,雨点使劲拍着伞面,很凄清的声音。“晚上一起喝酒吧,我们不醉不归。”他突然开口,“……好。”于是我们喝的酩酊大醉,直接躺倒在地。意识完全消失前,我听见那人沙哑的声音:“以你的才能是不足以参与国事的,你回去吧。”第二天我醒来的时候发现几案上有一张字条,才知道他已经走了,除了那把很旧的剑,什么都没带,连书也一并留给了我。“此时他应该已经出了城门吧。”我想,“大概从此再也不回来了吧。”但我未想到,他竟也未忘这座城中的友人,书信,也常常会寄。他说,一路上他看到很多种人,有一朝得意鸡犬升天的,有落寞失意朝不保夕的,他说自己不过沧海一粟,渺小的很;他说,他去了榆次,听闻那里有个很厉害的剑士,想去与他讨论剑术,他说自己是个读书人,与其谈论剑术只是纸上谈兵,又想到卫元君的话来,心中苦涩,只得不欢而散,匆匆离去;他说,他到了邯郸,结交了一位善于博弈的人,一次谈博论道之时,却发生了冲突,他说他突然想到此情此景何其熟悉,自己竟又是泛泛其谈了,忙站起身,不辞而去。他说,他到了燕国,又结识了两位知己,他说他躲过了醉酒当歌的街,却没等躲过四下无人的夜,他想,这才是生活呀,要什么名利,要什么功绩,人生就是要快乐呀,管他什么功名富贵,什么家国存亡?自己做自己的事时,不必想太多,不能想太多,不去想太多。我坐于烛盏前,抿唇:也好,从此一醉方休,再无忧扰。奈何自古都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借酒消愁愁更愁。隔了很久,当我以为再也不会有那人消息之时,一封书信,命运像是在捉弄他一般,看不得他过舒服的生活。他什么都不知道,便被别人安排好了一切,没有人问过他的意愿。那位燕国有名的处士来请他相助太子,又立刻自刎于他眼前,鲜血映红了他的眼瞳,他说,他很难受,心头十分沉重。他说他从不知生命的离去会是如此轻易,他觉得他应该做些什么,什么呢?不知道。继而太子来访,听闻处士之死痛哭流涕,又说到让他相助之事竟是刺杀秦王。他没有应答,只是叫太子另寻他人,太子不愿,又提及处士,他只得答应。放下书信,我想,刺杀秦王,呵~秦王,怎么可能,他可能会怕吧,一定会的,但他答应了,那处士从脖子里喷涌而出的血,他似乎也没办法拒绝,我又想起他说,自己文不足从政,武不能安邦,实乃废人一个。如今他终于有自己能做的事了,该高兴才是。诚然,他一遍遍告诉自己这是自己选择的路,无关他人之事,人总是善于自我欺骗,仿佛真就能说服自己般。再次来信,已是三年之后了,他说太子已经为他准备好了锋利的匕首,那从秦国来燕国避难的将军也已自刎,如此,便只是等他出发了,他说他向他在榆次碰见的那位剑客发信,请他来助自己一臂之力,但一直杳无音讯,或是没有收到?或是不愿来助?如今已是无望了。我想,也许他是后悔过吧,只是始终不愿做反悔之人罢了。又过一年,再无书信,我心中已是隐有预测,再过一段时间,街边的流言多了起来,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一位勇士竟只带一人便去刺杀秦王,当真是不自量力,被秦王当场毙于大殿,还牵连到了燕国,太子也被逼死了……总之,有赞赏的,有讥讽的,众说芸芸,我恍惚了一下,想起那日醉酒时他说的:“饮酒作乐是我想要的,泪流不止又是为何?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想,到生命的最后,也没有人告诉他答案吧。突然间,我想去看看,看看他一路上看过的风景,看看他最后写信的那个地方。我走了,一路上走走停停,顺着那少年曾经漂流过的痕迹,恰好正是第三年他走向不归之路的时候,一个瑟瑟的秋日,我站在易水河畔,闭上眼,仿佛看到那白色的衣冠,听到了悲凉的筑声,他头也不回的走了,留下的只有车辙和马蹄印,我想,他哒哒的马蹄声是个错误吧?他不是归人,他做了过客。最后一句话呢?他被命运安排的明明白白,最后一句话,总要为自己来过这世界留下痕迹吧?他会说什么呢?我想他会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作者简介小女姓李,名明媛,是一名在校学生。喜欢古诗和散文,爱好读书。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最是书香能致远,让我们一起阅读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