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进城后县长逃亡,62岁老秀才自封县长,因870字回信扬名全国
在云南省境内,有这样一座古老的县城,名为腾冲。此处自古以来便是滇西重镇,进可攻,退可守,是滇西经济、政治和军事的中心位置。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从缅甸登陆,直逼云南而来。
由于指挥不利,配合不当,中国远征军没能有效地阻挡日军侵略的步伐,几个月间,云南大部分地区沦陷,瞬间从抗日大后方转变成了大前方。
腾冲县也受到了日军冲击,县长邱天培等官员未战先逃,趁着夜色收拾好了细软,连着政府印信一并打包带走了。
中国远征军
腾冲县一夜之间落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在此危难之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却站了出来。
“县长跑了,县政府没了,我们就是县政府!”
老人联合几位抗日意志坚定的士绅,决定自己成立一个县政府,扛起抗日大旗。
此人名叫张问德,刚刚退休,年轻时曾当过两个县的县长,凭他的家底和地位,就算此时和那些官员一样脚底抹油,一走了之,也不会有人说他什么。
但他却不动如山,坚持留了下来。
张问德
张问德已经62岁了,他个子瘦小,虽然参加过国民革命,却是个没上过战场的老秀才,他们一行人没有武装部队,又没有政府印信,要如何服众呢?
中国人讲究一个“名正言顺”,张问德这个老学究更不会做出有损规矩礼教的事来。
于是他首先找了几个腿脚麻利的年轻人去把老县长“请”回来,履行了交接手续后,才张贴告示,宣布自己正式上任。
此举无疑给腾冲老百姓吃了颗定心丸,鼓舞了大家抗日的士气。
新官上任三把火,张问德也不例外,只是他将“火”烧到了汉奸和日本人身上。在张问德颁布的新政策中,不仅鼓励民众参军抗日,还有一条写着“抓捕汉奸,格杀勿论”。
于是,在张问德这位新县长的带领下,城内的抗日情绪愈发浓烈,民众斗争也日渐活跃,这也让日军将领注意到了张问德此人——这是哪来的老秀才?
张问德上任后签署的催款令
田岛是日本天皇亲自任命的腾冲最高军政长,他对中国文化极为熟悉,知道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在把张问德的背景查了个底朝天后,田岛也对此人有了初步了解。
张问德是个老学究,读书人最讲究骨气,对付这样的人,来硬的是绝对行不通的。
田岛写得一手好字,又熟读四书五经,便盘算着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准备亲自写信劝降张问德。
田岛在信中极尽“诚恳”,从张问德最在乎的民生问题入手,话里话外都在以老百姓的生活安稳、生命安全威胁张问德,言下之意很明显:
“只要你归顺大日本帝国,老百姓就不用遭罪了。”
这封“求和”信的用意是极其险恶的,张问德如今作为父母官,回不回、怎么回这封信都注定了不会讨好。
1944年的云南
若是张问德同意谈判,在老百姓眼里,就意味着向日本人低头;若是不同意,老百姓又会指责他置百姓生死于不顾;若是压根不回,又免不了被说没有中国人的脊梁,胆小等等。
田岛的算盘打得好,却还是低估了张问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智慧。
张问德收到信后,不作犹豫,挥毫写下了一封870个字的回信。薄薄的两页纸,却列举了侵华日军在腾冲犯下的斑斑罪行,义正言辞地指出了田岛信中最关键的漏洞——
中国老百姓之所以遭罪,还不是因为你们日本人?
至于田岛提出的“和谈”,张问德表示“我没必要也不可能考虑和谈,如果是为了腾冲老百姓好,还请你们带着军队回到东京去。”
张问德《答田岛书》石碑
在信的末尾,张问德还不失风度地为田岛对中国百姓的“关心”作了一番感谢,并称“等你们回东京了,我必亲自到靖国神社去,为日本士兵祈求上苍,宽恕他们犯下的罪孽。”
寥寥几百字,却句句诛心。
此信一经公布,很快便登上了各个报刊的头版头条,不止云南人民,重庆、湖北以及全国各地的老百姓都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一时间爱国浪潮席卷了全国,也大大增强了我军的士气。
很快,我远征军便攻到了腾冲,击溃了日军守敌,光复了这座沦陷的城池。田岛也因此被上司迁怒,被斥“自作主张”,连军中职位也被撤除了。
腾冲光复后,许多汉奸观望着风向,又跑回了腾冲想要当官,称自己为抗日捐过钱,也算救过人。
一些国民党将领,私底下收了汉奸的贿赂,就在汉奸问题上松了口,也站出来力挺几人。
见状,张问德顶着仇视和孤立,再次挺身而出:
“谁来了都能活得有滋有味,那还抗战干什么?将来谁还愿意为国牺牲?”
最后,张问德依照民意和律法处决了那10名汉奸,为中华民族铲除了后患。
张老先生一生没有加入任何党派,这个老人家从扬名全国的那天起,便称“我只是一个中华民族的读书人。”
诚然,张问德是中华民族的芸芸众生,同时也是民族复兴之路上当之无愧的人民英雄。
他一身浩然正气,人近黄昏,却没有贪生畏死,反而一次次地挺身而出,为民族兴亡而战。
1957年,张问德离世,这位铁骨铮铮的老英雄并没有给其后人留下太多遗产,但其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使之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断奋斗。
英灵已逝,气节长存,张老以笔为戈的这段历史将永远留存在中国人民心中。
文/木中青
参考文献:《云南档案》《偏安腾北抗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