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5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3:右路敛降药物概述
右路敛降药物概述
今天咱们接着讲药象,上次我们已经把左路木气的药物基本上讲完了,最后给大家留了一个小问题,就是说动物类的药、虫类的药,它的破结、疏通的效果有时候比植物类的药物还要好一些,这是为什么呢?不知道上次听课的朋友有没有回去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上一次讲的左路破瘀结的药物,三棱、莪术之类的,它破瘀结的效果,跟我们都比较熟悉的土鳖虫呀、鳖甲呀,跟这些也是破郁、破结、疏通的药物,有什么不同呢?
看来这个UC的效果还是很差,那就也没法给大家互动了,我在这里简单的说一下。我们知道植物五行来讲属木,一股木气,升发之气。那么中药呢,就是借助药物这股升发疏通之气,来达到治疗作用。而动物相对于植物来讲,它这股升动之气更迅猛、更强烈,尤其是这些虫类的药物。什么呢虫呀?你看这个“風”,刮風的“風”,它里面就是一个虫字,所以虫子它实际上也属于木气郁勃而动的一种象,它也是一股木气,一股升发之气,这股升发之气比植物这股生发之气更强烈一些,植物它自己不会动呀,小虫子它满地跑、会飞,它这股气升动、走窜之象,这股气更迅猛,所以很多虫类药,它破郁结、疏通的效果比植物性的药还要强,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这是讲了动物性的药,就是虫类的药物,它的疏通效果比植物性的药更强的一个原因。临床上我基本上很少用动物类的药,小虫子再小它也是一条命,所以我是尽可能的不用动物类的药,包括这个鳖甲、穿山甲,我都是尽量的少用,象一般的土鳖虫、全虫、蜈蚣、地龙,这样的药物,我基本上用的比较少。在这里只是给大家提一提,给大家提一个思路,大家可以回去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把各个药自己去体会一下,我那就不具体地去讲了。所以左路木气的药实际上我们就算全部讲完了。
从今天开始,咱们接着讲右路敛降的药物。今天,右路敛降咱们也不讲具体的药物,讲一个概述,就是把这些药物之间的关系再给大家理顺一下。
我们知道一气周流,左升右降,这个讲了无数次了。那么木火升上去之后,一定要降下来,大家有没有想一想,它为什么能够降下来?是什么力量让升动的木火气之气由升动转而敛降,是什么原因?一气周流,如果能升不能降的化,那就完成不了一气周流,所以由升转降,由散转为收敛,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可能天天在谈论一气周流,临床上也天天在用一气周流在治病,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对木火之气升已而降,还是要有一个比较清透的认识,认识透了,这样我们在临床上处理很多疾病,用药的时候就会更有把握。
《四圣心源》里有句话,他讲,心火能被肺金收敛而降,这个过程他解释为戊土右转,就是说左路升发它是己土(脾土)左升,而戊土(胃土),胃气右降带来了肺金之气的敛降,同时也会引导左路升达的木火之气,它升上去之后这股火气跟着也能降下来。
这就牵扯到了两个因素,就是这个一气周流为什么能够降下来,第一个是有一个引导它往下降的力量。就是肺金呀,肺金本身是收敛之性。这是很关健的,没有肺金就好象没有东西挡着它了,这股木火之气一下子就散出去了。所以你看《内经》讲,肺主皮毛,人的整体体表都是肌肤,树木它外面都是树皮,这都是肺金所主的皮毛,它都起一个保护、限制、收敛的作用,起这么一个作用。所以这股气它跑不出去,你升发的再厉害,只我到这道屏障还在这里,肺金还在这儿,你就跑不了,到我这来它就乖乖的下去,回去。所以肺金是一个很关健的因素,金气它这股敛降的力量,这是保证火气可以由升转降的一个最其码的保障。
那么除了这一点,就是除了肺金,有肺金在这挡着了,心火来了马上可以收敛过来,不让它散出去。那我只是把它收过来,至于它能不能降下去,能不能被收藏好,就好比说把它拉了一把,拉过来又没有地方放,拉过来放哪去?回来还要给它一个出路呀,这个出路就是右路敛降这条道路。这条道路呢,《内经》里面讲,六腑以通降为和,我们讲右路,阳明主降,阳明主胃,阳明大肠,都是腑气,六腑以通降为和。这就是降明主降,右路金气敛降的出路。肺金之气,把火气拉了一把,拉过来它都去哪?都沿着这个阳明腑气这个地方下去。
所以呢,左升右降,右路这股气,它要想顺利地降,由左升转为右降,顺利地完成一气周流,由两个关键的因素:一个就是肺金本身收敛之性要是正常的,另一个右路敛降的道路要是通畅的。这实际上涉及到了肺金、胃腑、大肠腑,整个在脏腑层面组成了右路敛降的道路。这是从道理上先把一气周流由升转降的转折点,它的过程给大家讲了一下。
下面呢,我们把右路敛降的药物给大家数一数,串一串,顺便也跟前面讲的左路升发的药物做一个适当的对比。
咱们以前讲,左路升发它需要温润而升发,左路木气它是由阴出阳的一个状态,这股升发的木气它一定是温润的。温就是有升发的动力呀,润就是由阴出阳的一个状态。所以我们选用当归这个药作为左路木气升发一个代表。相对应的在右路呢,它是阳气潜降,由阳化阴。这个时候它也需要润降,没有濡润,也很难正常的敛降。这个阳气它要收回来,那么它不可能毫无根基,不可能凭空的收回来,它也是就象要有一个附着物一样。由阳化阴嘛,由一个无形之气,慢慢的要转成一个有形之体,向这个方向来发展,向这个方向来运动。所以它在往下降的过程中,就要伴随着濡润之气。没有这股润降之气,这股无形的火气它也降不下来。地气上而为云,天气降而为雨。它要下来的它,你看它变成雨滴了,一个比较滋润、比较有形的东西。所以不论左路还是右路,它在升降的时候都是有这个濡润的特性。所以我经常给大家讲,阴阳不可分,也是这个意思,那么大家对阴阳的把握,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体会的时候,可能对这个理解会更透彻一些。所以正常情况下,右路敛降之气它也是一股濡润的敛降之气,是一股润降之气,它不是一股干巴巴的单纯的阳气,不是这样的。但它跟左路温润而升的这股气还是不一样的,左路温润而升的这股气比较浓郁,气味浓厚。右路润降的这股气,比较清透。只不过是比较滋润而清透。简单的可以理解为一个气味比较浊一些,一个气味比较清透一些,一个重浊,一个清透,大概是这么个区别。但都是比较滋润的。右路这股润降之气,正常的状态就是一股润降之气,比较清透,我们就选了麦冬这个药,作为右路润降之气正常状态的代表,这个以前都讲过了。
当然如果说一气周流它一但出了问题,必然是产生了郁滞,流通不利了,左路就是升不上去,右路就是降不下来。如果右路之气,敛降之气单纯的降不下来,没有其它问题,就是简单的右路不降,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用一些镇定潜降的药物来引导右路之气的下降。象石膏、代赭石、紫石英、活磁石,石头类的药物,都是重镇潜降的,都可以引导一气的下降。这就是但纯从气这个层次来引导右路之气的敛降。
那么讲到这里呢,顺便讲一下这些石头类的药物,为什么可以敛降?《内经》讲,东方主木,主升发,西方属金,主敛降。东方主要是平原大海,西方主要是高原高山呀。这实际上,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刚才讲这个心火之气,要想能够降下来,要有肺金的收敛,首先得有肺金来拉它一把。这些重镇敛降的药物,就相当于是肺金的代表,肺金之气负责往下走,拉一把。这种石头类的药物就是大自然中的肺金,跟人体的肺金之气是完全对应的,它的趋势就是往下走,就是把这个火气拉你一把,不要跑了,往下走,拐个弯,回来。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石头类的药物都有重镇潜降的作用呢?只要是天然的石头,应该是都有这个作用。但它们的效果各不相同,相对来讲生石膏降阳明之气的效果是最好的,我们知道的白虎汤,主要是用石膏,右路之气不降,阳明高热的时候,石膏用到几百克,二三百克的生石膏,可以退高烧,它降气的效果非常显著。但是煅石膏就没这个效果,生石膏的纹理特别规则,一条一条的,就是透明的一条一条的结晶,非常的规整,这种非常规则的结晶就是一股气,一股气势,一股疏通之气,当然这股疏通之气,向下疏通,麻黄是往上疏通,正好是相反的。所以石膏这个药它降气的效果非常好,在于它本身这个结构,蕴藏了一股非常规则的疏通之气。它的结晶越规则,它这股气越有规律,越有针对性,效果就越好。你看我们如果从地上随便找一桶砂子,砂子是不规则的结晶,它也有一定的降气的效果,但是它没有什么规律,它这个降气的效果跟石膏相比就差了很多,完全不可比拟。同样的道理,代赭石它也是比较规则的一个石头。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些石头一类的药物,它只所以能够有治疗效果,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个石头很重,很沉,重坠下降,所以它就能够降气了,不是这么简单。主要还是因为它本身这个结晶、结构,蕴藏了一股疏通、通降之气,这是最主要的。
从这里如果说开去,大自然的任何东西,只要是天然的,天然生长的,它都遵循天地阴升阳降、一气周流,大的这个道理,大道都是相同的,万物都遵循这个道理,所以只要是天然的、自然的东西,它必然蕴含着符合天地之道的生发之气,或者说是疏通之气,就可以用来作为药物。相反很多我们人为加工的物品,象塑料、水泥这些东西,它几乎没有什么有规则的东西,很不规则,没有什么规律,它蕴含的气也是很乱的,这种东西对我们家居、生活肯定也是有影响的。所以你看咱们自己家里用的东西,你用天然的木制、竹制的东西,肯定要比塑料的或者人工合成一些的东西要好,原因就是天然的东西它含这股气符合天地之道,对人体的一气周流来讲,它也是不会互相违背,应该是相辅相成,并存互利的。假设你这家里用的所有东西都是塑料的,都是没有什么规律的塑料制品,可能你家里的整个气场都不太好,对人体可能也有一定的不良影响,这里多说几句。
那么右路这个敛降之气,有时候我们上焦上火了,上火了很多人都愿意吃这个去火的药,吃了之后效果还很好,什么是去火药?黄连、黄连上清片,牛黄上清片等类似这些东西,都是很苦很凉的药物。这个说明了什么问题?苦味的药,它降气的力量实际上是非常强的。我在诸药合一图里面,把黄连放在了中焦里面,因为这个药它主要是走中焦,实际上它这个药,如果从降气的这个角度讲,它降右路之气的效果要比麦冬、生石膏还要强,还要厉害。苦能降,咱们讲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这是《内经》的话了。附子辛温而散,升散,向上走,黄连苦寒,往下走。这两个药可以说是相对的。
咱们把这个药物,左路升发的药物,右路敛降的药物,把它们升发、敛降的力量,根据它们药力的强弱给排排队,对比一下,左路正常的升发状态,是当归这个状态,右路正常的敛降状态它就是麦冬。当归味很大,比较滋润,偏软,麦冬味很小,也是很滋润,但是偏硬,当归偏温,麦冬偏凉。一升一降,都是比较柔和,比较正常的状态。而麻黄呢,左路的麻黄,升发之气很强盛,它的药劲来的比较快,但是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主要是作用在气分上,在无形之气的层次上,属于比较轻清的。右路的石膏,它的状态就比较重,非常的沉重,它的气非常清透,它往下降的力量也是非常迅猛的,它起效也是很快的,同样它的维持时间也是比较短,也是作用在无形之气这个层次。所以麻黄和石膏它都处在一气周流的顶端,相当于是,它们相当于并肩相对一样,麻黄在左边气的比较轻的层次往上升,石膏在右边气分这个比较清透的层次往下降,都是药性相对比较轻,作用比较迅猛,作用时间比较短暂,属于短平快,这种类型。当然它们从药性这个偏性来讲,麻黄就比当归升发力量要强,石膏就要比麦冬敛降的力度要快、要大,这是它们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再来看附子。附子它是左路从最底下由阴出阳,从最底下往上升,往上散,它这股升发之气不光是非常的峻猛,而且是绵绵不绝,气势非常磅礴。你看麻黄细细的一根,跟一个人家里没什么积蓄一样,就这么一点力量,用完了就完了。附子就不一样,你看它长得很结实,很墩实,就跟一个国师一样,家底比较厚好比是,所以这个药力持续时间很长,而且这个作用层次比较深,升发的力量比较大。黄连跟附子有点相对的意思,黄连也是长得比较结实。它跟石膏的清透就完全不一样了,石膏很清透,黄连很结实。黄连这股敛降、收藏的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你要用多了,那就全都给你收住。所以这个附子它是实力比较雄厚的一个药,黄连也是实力比较雄厚的,它们这个实力是跟麻黄、石膏相对比而言。左路这个附子要比麻黄长的结实,内涵就更充实一些。右路也是一样的,黄连也是很结实的,它跟石膏这股清透无物、几乎没有东西,形成鲜明的对比。那么所以说左路附子升发的力量最强,右路黄连往下降的力量也是最强的。
所以如果我们把这个升降的力度按升降力量的大小排个队,左路附子最强,其次是麻黄,再其次是当归。但是如果我们从这个药效的持续时间,药物的整体实力来讲,升发的实力,当归升发的实力,它就比这个麻黄持续的时间更长一些,从这一点来说,当归可以说界于麻黄和附子之间。所以我们从药性这个迅猛、快慢来讲,附子最强,麻黄次之,当归又次之,从整体这个升发实力上来讲,附子最强,当归次之,麻黄最次,麻黄只是比较快,整体实力还是比较弱一点。同样道理,右路也是这样,从药物敛降快慢、敛降的迅猛程度来讲,黄连最快、最猛,生石膏次之,麦冬又次之,但是如果从整个右路敛降的整体实力来讲的话,大量的麦冬它的敛降的气势要比石膏还要强,当然它来的慢一些,所以右路从实力上来讲,它敛降的顺序,应该说是黄连最强,麦冬次之,石膏又次之。你看我们把这几个药一讲,大家可以看到,左路右路这个药物基本上都是对称的。那么左路是由阴出阳,右路由阳化阴。
还有两个药,一个左路的乌梅,还有一个是右路的五味子,这两个药都是酸味。我们知道,酸味主收敛,但是乌梅偏于升发,五味子偏于敛降,这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乌梅它是一个没有长熟、没有长大的果实,正处在升发阶段,所以它偏于升发,五味子是一个成熟的果实,成熟的果实就处在一个收藏的状态,所以它偏于敛降。这是这两个药它们的不同之处,顺便也提一下。
那么讲到这里呢,我们对左路升发,右路敛降,从药物的这个层次,应该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最后讲一下右路敛降的意义。你看现在这个临床上,火神派是一个比较有影响的一个学派,擅长用姜附桂之类的药物,善于从左路升发的角度来治疗许多的疾病。《内经》里面讲,六腑以通降为和。刚才我们讲六腑,它就是一个右路敛降的通道,一个道路。那么《内经》这句话有什么含意?六腑为什么要以通降为和?你看大家每天都吃饭,每天都吃东西,哪一天谁要是吃不下东西了,这可能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了,是吧?民以食为天嘛,不吃饭的话不光是饿肚子问题,时间长了可能会危及生命。所以对普通人来讲,最能体现右路敛降的功能的,就是我们每天的一日三餐,看你能不能吃的很好,能不能吃的很香,我们吃钣都讲能不能吃得下去,喝的下去,咽的下去,这是常识。没有人说把饭吃上来,把水喝上来,没有这么说的。那么这个饮食精微,一日三餐这个饮食呀,它通过右路的敛降道路进来之后,通过中焦的化源,转变为一身气血,进入一气周流这个体系,维持人体的一气周流,循环不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右路敛降它是人体后天气血生化补充的一个来源,一个窗口,人如果没有一日三餐这种源源不断的化源的资本,气血很快就衰竭了,无以化源。从这个角度来讲,右路敛降的这个功能,它实际上它不仅是把左路的木火之气由升转为降,不仅仅如此,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把外界的水谷之气纳入人体本身的一气周流,有这个作用。这个作用如果失常了,不存在了,一气周流也难以维继。你左路用再多的附子,再去升发,无济于事,后援跟不上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右路敛降的功能,他跟左路升发相比,可能更重要一些。所以从中医这个历史上来讲,各大学派,有这个张从正的攻下派,他治什么病都是通六腑,从右路的角度来治疗所有的疾病,那么我们要知道这实际上也是非常有效,非常有道理的一个办法。如果我们从这一点来讲,从右路通降这个角度来治疗,有时候可能比左路温升效果更好,可能更有意义。
如果说的再多一点,这个右路敛降这股气势,它实际上是把外界的东西纳入自己的体系。你看我们呼吸的空气是外面的,吸进来被自己利用,我们吃的各种水果饮食,是外面的,吃到肚子也变成自己的,这是什么呢,这是一种吸收的象。从精神层面上来讲,是一种贪著之念,就是贪念。人都喜欢吃呀,吃点这吃点那,都喜欢吃呀,喜欢享受,这也是种贪著之心。这一已贪念就导致了不吃饭一气就不能维持,难以维续,生命就难以继续下去。所以佛经有一个说法,佛教上讲的,六道轮回,为什么人在六道里面轮回,有一个观点同,人都有这个贪心,一念贪心,堕入轮回。这个道理实际都是一样的,但咱主要是讲药了,这个提一提。
今天主要给大家疏理了一下右路敛降药物的关系,概述性的东西,不打算讲具体的药物。当然这个右路跟左路一样,也可能会产生很多的一些郁滞,或者无形的,或者有形的。无形的我们可以用石膏、麦冬这样的比较清透的药,来帮助气从右路往下降,有形的湿气可以用黄连,有形浊邪可以用大黄之类,大黄、枳实、槟榔、巴豆,都是往下走。跟左路是一样的,既有本气比较虚的时候,麦冬可以直接补益右路敛降之气,包括百合呀、山药呀、天麻呀,这些类似。然后再分为气郁、有形之瘀、有形实邪瘀呀,不同的情况引起的右路之气不降,我们也可以用不同的药物。所以今天把框架给大家讲一下,后面再讲具体的药相对就比较容易了,比较简单一些。
全篇由泥巴匠整理,安时处顺校对。
今天也是只讲一个小时,具体的内容就讲这么多,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再提一下,没有问题我们就下课。
药象体会_甘草
药象体会书稿陆续发布,恳请大家指正、补充、完善。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的根及根茎。
甘草,顾名思义,就是甜味的草,甘草就是因为其特异性的甘甜之味而得名。由于甘草的这股甜味非常纯正,所以《神农本草经》又把甘草称作“美草”和“蜜甘”。据测定,甘草里面甘草酸的甜度是蔗糖的五十倍以上,甘草就是常用中药里面最甜的一味药,所以《神农本草经》给甘草的命名是名副其实的。
甘草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这些地方都属于北温带的范围,气候寒热适中,具有土气中庸缓和的特点,所以尤其适合甘草的生长。
以前的甘草主要是野生的。甘草的适应性很强,喜欢生长在干旱的钙质土地上,水多涝洼的地方反而长不好。据种植甘草的药农介绍,把甘草种子随便撒到地上即可出苗,抗旱性特强,而且耐寒,自然繁殖能力非常好。
正因为甘草的这些优越的生长特性,甘草同时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水土保持植物,能够有效地防止土地沙漠化。但是随着甘草使用量的迅速增加,野生的甘草在几年内几乎就被挖掘耗尽了,过度采挖还导致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国家现在已经严格控制采挖野生甘草。现在我们使用的甘草,基本上都是人工种植的了。
甘草的地面部分长得不是很高,高的大约能长到一米左右。但是甘草的根很发达,长度基本都在一米以上,有的甚至长达三四米。所以甘草的力量主要都藏在根里面,这也是它适应能力强,善固水土的原因。
甘草的叶子是奇数羽状复叶,奇数为阳,甘草就有一股生动之气在里面。甘草的一柄羽状复叶,大约有几枚到十几枚小叶。黄芪跟甘草都属于豆科植物,长得也有一些相似之处。黄芪也是羽状复叶,一柄复叶至少有二三十枚小叶,小叶长得比较多比较小。相比而言,甘草的小叶就显得大多了,让人感觉更雍容庄重一些,所以甘草固气的效果就更好。
甘草的果实,长得就像扭曲了的豆荚,它的叶片边缘,大多也有一些波浪形的起伏扭曲,都给人一种收缩的感觉。甘草的花是蓝紫色,叶子是深绿色,都是比较深的颜色。这些都是甘草这股气善于固守的表现。
我们药用的甘草的根,则集中体现的甘草的特性。甘草的根一般要长3-5年之后,才会有较好的药效。它的根系发达,长得圆直而长,侧根细而少,是一股通达之象。甘草根的表面是红棕色,切开后里面是黄白色,一圈一圈的形成层很规则,有明显的放射状纹理,可以看出甘草这股气是比较缓和通达的。
晒干之后的甘草饮片,多是横切片,看起来就是圆圆的一片一片的。饮片的断面是纤维性的,就是木头的感觉,比较容易掰开,这也是甘草这股气比较缓和的体现。断面的颜色是稍微偏淡的鲜黄色,是土气的正色。甘草的香甜之味很浓郁,远远地就可以闻到,沁人心脾。如果含一片在嘴里,慢慢品味,会感觉甘草那股甜味缓缓散开,久久不绝,余味无穷。
不同质量的甘草饮片,效果是不同的。好的甘草饮片,颜色鲜明,气味纯正浓郁,易掰开,粉性足,这样的甘草又叫作粉甘草,药效最好。
五行之中,土性中庸。土色黄,土味甘,土气缓,而甘草本身的特性,正好符合土性中庸的特点。所以甘草其实就是天地之间的一股比较纯正的土气。人五行属土,人身的一气,也是一股土气,所以,甘草的这股气,就与人身的一气非常接近,从而使甘草成为使用最广泛的一味中药。
甘草的这股气,缓和通达,而又有一股固守之力,不热不寒,不迟不急,很好地体现了土气缓和中正的特点,就像一位胸怀宽广的长者,善于安抚和容纳大众,所以甘草往往可以堪当重任,坐镇大局,因此又有“国老”之称。甘草的所有功效,都是甘草这些特性的体现。
从补气的角度来说,甘草补气的效果其实是最好的,有时胜过黄芪和人参。由于甘草这股气缓缓流通之中而有固守之力,所以常被用来补益一身虚弱之气。有的病人久病气虚,药稍温则嫌热,药稍凉则觉寒,药味稍多则虚而不受,这时用一味甘草,重剂温固一身之气,则一气渐复,往往会因此而带来转机。
有些糖尿病坏疽的患者,脚趾头快烂掉了,用什么药效果都不理想。民间有一个偏方,就是用大量的甘草粉,芝麻油调成糊状,包敷在腐烂的脚趾上,每天换一次药,有些人就会慢慢长好。这就是借用大量甘草的纯和土气来补固一气,生肌长肉。
甘草又常被用来解毒。所谓的毒气,就是一股偏戾之气,就是跟人体自身的土气差别比较大的一股气。所以中毒之后的反应,就是人身一气周流突发郁滞的表现。由于中毒导致的一气郁滞比较重,人体自身的一气在体内横冲直撞也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导致了各种中毒症状的集中暴发。这时用甘草就跟拨乱反正一样,就是用甘草的这股中正平和的土气,来恢复人体自身一气缓和通畅的周流。我们比较熟悉的附子乌头中毒,用大量甘草水解毒,就是用甘草的这股强大的缓和之气,去掌控化解乌头附子过于峻猛的辛散之势。
所以甘草可以解百毒,并不是甘草可以化解各种有毒物质,而是甘草能够很好地缓解中毒导致的一气周流的失正状态。只要人体的一气周流能够恢复正常,就肯定不会再有中毒的症状。这和西医解毒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西医解毒一定要查清中了什么毒,然后再针对这种有毒物质,寻找特异性的解毒药物,这也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别。
有一个老中医就很有意思,任何人来看病,不管什么病,他都问你吃过西药没有,凡是吃过西药的,都让先回家吃上半个月甘草,每天半斤,解解毒再来治疗。据说他这个办法疗效还很好,求治的患者络绎不绝。虽然这个用法有点偏颇,但至少说明了甘草解毒的功效,确实不是它药可以比拟的。
在中药处方中,甘草常被用来调和诸药。不同的药物有寒热温凉之不同,有刚柔缓急之各异。用甘草来调和诸药,实际上就是让甘草给诸药开个会,传达一下平正柔和的工作精神。快的慢一点,慢的快一点,把各药的作用范围尽量控制在人身土气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样既很好地完成了治病的任务,又不会造成不必要的副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仲景三个泻心汤中对甘草的应用。干姜和黄连在甘草的统一协调下,并肩作战,运转中焦,虽药性各异而功效合一。从这一点来说,甘草其实是掌控大局的一味药,而甘草的用量,则决定了其掌控局面的能力。
一般的方剂,甘草只需用几克,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控制药气的作用。而一些需要用峻猛之药的慢性病患者,比如肿瘤患者,往往需要较大剂量的甘草来顾护一身之气。我在临床上常用一百克以上的甘草配合几十克的大黄,久煎频服来缓缓涤除浊邪,不会引起峻泻,邪去而不伤正,效果比较满意。
大剂量地使用甘草,有时会引起肥胖水肿等症状,类似服用激素后的反应。这是大量甘草固守之气过强引起的气滞水停,但并没有导致人体一气的严重耗损。而激素则更像通过透支人体元阳,人为地使人体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气化水平,服用激素后肥胖越严重,人体阳气的耗损也越多,体质也会因此而下降得更厉害。所以长期使用激素会有明显的副作用,而甘草则没有这些明显得弊端。从这一点来说,大剂量甘草有时是可以部分代替激素的。
相反,在中焦湿气壅滞,急需流通的时候,甘草则根本不能使用。因为土气的相应邪气是湿气,湿性粘滞,不宜流通,甘草的缓和之性,恰好足以加重病情,因此不宜使用。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正在哺乳期喂奶的产妇,也忌用甘草。甘草的这股缓和固守之气,有时足以把奶水给封固在体内,引起回奶,所以给产妇用甘草时,也要特别注意。
但是湿气盛不宜用甘草也不是绝对的。甘草本身抗旱能力强,不喜湿洼之地,气味偏于香燥,甘草的这种温燥之性,其实正好可以化解湿气的濡润粘着。当湿气壅盛,不得流通,我们需要流通以祛湿的时候,甘草要少用或不用。所以五苓散、猪苓汤都不用甘草。
如果是土气虚弱引起的湿气粘着不去,则正可以用甘草以补气燥湿。有些身体比较虚弱的男性患者,长期阴囊潮湿,甚至发展成阴囊湿疹,缠绵难愈。这种患者的脉象大多绵软无力,土气虚弱。用大量甘草佐以少量利湿之药,往往立竿见影,效果很好。
甘草本身是一股缓和纯正的土气,相对而言,甘遂则是一股比较缓和的毒气。甘遂也有一股缓缓守固之气,所以在用药配伍上,甘草反甘遂。单纯用甘遂时,人体自身的一气可以自然加强流通,以恢复甘遂引起的一气郁滞,由此达到除痰利水的治疗作用。就好比用甘遂人为制造一些临时性的一气郁滞,激发人体一气的流通性,进而达到治疗目的。
如果把甘遂与甘草同用,则人体一气周流的力量被甘草牵制住了,无法自动加强流通,甘遂导致的一气郁滞,因此无法解除,所以两者同用内服,确实会加强甘遂的毒性,严重的会引起危险,不可不慎。这也是仲景十枣汤中用大枣而不用甘草的原因。
但是也有个别情况,有些医生是甘草、甘遂同用的。一人病手指红肿粗大,一医以甘遂粉内服,甘草水外洗,一夜而愈。这里用甘草水外洗,实际上是用甘草的这股守固之气,阻止了红肿手指处的阳气外散,使一气归藏于内,全部用来跟着甘遂疏通水湿,所以效果迅捷。这里甘草、甘遂内外分用,虽相反而终同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用药思路。但是这种用法,也仅仅是急性病情适用,临床还是要慎用。
甘草药性平和,没有明显的偏阴或偏阳的属性,所以《本经》讲甘草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脏腑皆入,寒热同调。这与人参主补五脏明显不同。
当然严格来说,生甘草还是微微偏于温燥而偏于阳。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使用炙甘草。炙甘草是用蜂蜜炒过的甘草,药性就更加温润平和,但固守之力同时减弱。炙甘草温润流通之性更好,生甘草温燥固守之力更胜,这是两者的区别。
最后我们用《神农本草经》的经文,对甘草的药性作一个系统的总结。
甘草,味甘,平。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 本帖最后由 根尘不偶 于 2009/11/9 06:39 编辑 ]
药象体会_黄芪
药象体会书稿陆续发布,恳请大家指正、补充、完善。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和荚膜黄芪的根。
黄芪在《神农本草经》中原名黄耆。李时珍说: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天我们通俗的叫法都写作黄芪。
黄芪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内蒙古、山西、东北等地。黄芪也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跟甘草一样,都属于豆科植物,长得也有一些相似之处。跟甘草相比,黄芪就显得稍微娇气一些,喜欢生长在阳光充足,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地方,对生长环境比较挑剔一些。
黄芪的植株长得比甘草要高大一些,地上茎直立,能长到一米五左右。黄芪的叶子是奇数羽状复叶,小叶数目很多,一柄复叶大多有二三十枚小叶。这么多小叶,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总叶柄的两边,对称分布,就像两排站岗的士兵,整齐划一,很有精神,而且这些小叶长得都很平整,形状大小也几乎一样,一个挨着一个,沿着一个柔和的弧度,很温顺地伸展出来,一看就给人一种温和柔顺,端庄大方的感觉。黄芪的荚果在长大后,也是整整齐齐地挂在枝头,给人低眉顺眼的感觉。所以黄芪的这股气就如行云流水一般,显得非常的流畅而柔和。这与甘草的叶子和荚果略有皱曲的形态完全不同,所以跟甘草相比,黄芪偏于流通,而甘草偏于固守。
黄芪的花是淡黄色的,叶子是普通的绿色,这都与甘草的紫色花和深绿叶不同,所以黄芪的这股气就比甘草的更淡一些,更轻灵一些。
黄芪的根是圆柱形,一根直下,几乎没有侧根,有些长得比较长的,形如箭杆,所以黄芪又有箭芪之名。黄芪这种一茎直上,一根直下的形态,与其小叶整齐舒展的气势完全呼应,都体现出了黄芪这股气的柔和通畅之性。
黄芪的根一般是长2-3年就要及时采挖,长得年头过长的黄芪,容易在根中产生黑心,所以我们临床上用的黄芪,一般没有太老太大的,都属于比较嫩的根。
临床常用的黄芪饮片,多是斜切片,这样的切片,更有利于黄芪药气的溶出,所以药效相对圆切片更好一些。比较好的黄芪饮片,是淡淡的黄白色,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拿一片捏在手里,软软的,柔韧性很好,这种绵软的感觉越好,说明黄芪的气越柔和,因此质量好的黄芪又被称作绵黄芪。
黄芪的这股清香绵软之气,带着一股缓缓流通之势,与人体土气雍容缓和的特性也是非常接近的。所以用黄芪来补气就是很自然地事情了。
《内经》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要人体正气充足,就不会患病。从这一点来讲,只要是生病了,大部分都有正气虚的因素在内。而黄芪的这股气,比较柔和,比较清淡,温香顺畅,与小儿清纯柔和而又生机勃勃的一气尤其相似,所以《神农本草经》讲黄芪主小儿百病。尤其是一些小儿虚证疾病,黄芪确实有不错的治疗效果。有一个小孩患心肌炎久而不愈,一老和尚教以黄芪五百克煎服发汗,连服三天,出了三天汗,这个孩子的心肌炎就好了。这就是正气足则邪气自去,孩子本身生发之气比较盛,得大量黄芪相助,所以效果比较显著。实际上每天用60g左右的生黄芪煎服,长期喝一段时间,对一些单纯虚证的心肌炎患儿,效果也是不错的。
黄芪的这股气比较绵软柔和,力量不是很大,所以在补虚扶正时,要想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大多需要用的量比较大。一般情况下,黄芪至少要用到二三十克以上才会有较为明显的效果。而气虚明显需要重用黄芪的时候,我们就要有韩信将兵的气魄,多多益善。张锡纯前辈善用黄芪以升举大气,创制以黄芪为主的升陷汤,治疗大气下陷之证,是为知人善用者。
临床上有一些中气大虚的慢性疾病,比如内脏脱垂,慢性肠炎等,有时久治不效,可能就是因为自身气虚不能运行药力。你摸他的脉,绵软无力,属于明显的气虚,加用大量黄芪100-300g,往往可以收到扭转乾坤的效果。当然,也有个别时候,黄芪用量太多了,会引起气滞中满,岳美中老先生的经验是服陈皮即愈。因此我在大量使用黄芪时,大多会伍以小量陈皮。
黄芪温香微甘,其气清轻,主补一身之气而又偏于走表,所以又是外科治疗痈疽等皮肤病的要药,常被用来托脓生肌。痈疽等疾病,伤肌损肉,气血耗损,正气大虚,正需黄芪大补一身之气。而黄芪本身之气,类似小儿之气,天然地具有一股缓和生发之性,更有利于创面的生肌长肉。有一个女孩,不慎皮肤感染,导致全身皮下脓肿,诸药久治不效。后来有一老中医,用一味黄芪60g,每日煎服,月余渐愈。
在补气方面,有一个著名的方子——玉屏风散,也是以黄芪为主,配合白术、防风,治疗气虚自汗为主的虚证。有些身体比较虚,经常容易感冒的,一动就容易出汗的,吃上一段时间玉屏风散,体质慢慢就会好起来。动则耗气,耗气则虚,虚到气不自收,就会动则汗出,出现自汗。黄芪把一身之气补足,则一气周流如故,升降回环,不致有升无降而自汗。
所以黄芪止汗,只是用于气虚不敛导致的虚汗效果最好。有些术后的患者,由于手术耗伤气血太过,术后一周内往往稍微一动就全身大汗淋漓,这是气虚自汗比较严重的情况,这时用一味黄芪120g浓煎频服,自汗的症状大多一两剂即可汗止而愈,效果非常理想。
黄芪用量足了,对于单纯的虚证,见效大多非常快。这得益于黄芪这股清轻之气相对流畅通达的特性。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说,黄芪这股气可以随着人体本身的一气周流升已而降,也就是既能升又能降,所以黄芪既可以用来升举大气下陷,治疗内脏脱垂之类疾病,又可以用来敛收一气,治疗气虚自汗等症。
黄芪虽然见效比较快,但是来得快,去得也快。黄芪这股气本身比较缓和,药力不猛,流通性又比较好,所以很快就散开了,药效不够持久。所以对于突发的暂时性虚证,比如动则汗出,术后自汗等,重用黄芪的效果最好。
正因为黄芪的这些特性,所以黄芪长于补虚,短于祛邪。对于一些结滞比较重的疾病,黄芪的这股流通之力就显得太弱了,根本不足以除病。尤其是气滞或者气结,需要破气流通的情况,黄芪是禁忌使用的。用上黄芪补气,只是徒然增加一气的郁滞而已。
但是有一种情况,黄芪还是可以用来祛邪的,那就是邪气本身也可以较好流通的时候。这种情况多见于气虚水肿。仲景在“水气病篇”也用黄芪来治疗水肿,正是气虚水肿的情况。在《冷庐医话》中有一个医案,某患肿胀,自顶至踵皆遍,气喘声嘶,大小便不通,先用黄芪而病缓,后更医迭进驱湿猛剂,竟至危殆。仍以前方挽回,用黄芪至数斤,肿胀全消而愈。
其实黄芪治疗汗出与治疗水肿是类似的,汗液与水湿都是可以流通的津液,气行则水行,仲景治水正是着眼于气而收效于水。用黄芪补气行气,一气恢复正常的周流,自然汗止肿消,病随气愈。古人云,黄芪无汗可以发汗,有汗可以止汗,也是这个意思。
还有一种无形的邪气,气虚发热的热邪,用黄芪治疗的效果也非常好。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甘温除大热。这种气虚发热其实也算不上大热,只是大多缠绵难愈,发作有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一身周流之气过于虚弱,导致升降不利,郁滞成热。用黄芪把气补足,气行通畅,自然热退病愈。《南方医话》里面记载了一个医案,一名推销员因疲于奔波,生病发热,每下午1时发热至39度,到下午3时渐退,热退则神疲汗出。以气虚发热论治,用补中益气加黄芪45克,数剂而愈。
中药配伍当中,黄芪畏防风,恶鳖甲、白鲜皮。防风柔润善于熄风,不利于黄芪的通行,故欲以黄芪通散者,不宜与防风同用。而玉屏风散中黄芪与防风同用,是取防风之敛润,而助黄芪之敛藏,相辅而相成。鳖甲长于破气,白鲜皮偏于耗气,皆足以消耗黄芪补气之功,一般也不宜同用。但气虚而病结时,亦可同用,借黄芪补益之力以为攻病之后盾,可以收到去病而不伤正的效果,临床上可以灵活斟酌。
黄芪用的是它这股和畅之气,所以临床上我多用生黄芪,一般不用炙黄芪。黄芪用蜜炙过之后,通行之力会大大减弱,而多了明显的柔润之性,就不再适合大剂量使用,因此我在临床上很少使用炙黄芪。如果感觉生黄芪偏于温燥,需要温润一点,可以少佐当归同用,比用炙黄芪更好。
最后来看一下《神农本草经》对黄芪的综述:
黄芪,味甘,微温。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 本帖最后由 根尘不偶 于 2009/11/9 22:44 编辑 ]
药象体会_人参
药象体会书稿陆续发布,恳请大家指正、补充、完善。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人参在《神农本草经》位列上品,是一味我们都很熟悉的大补之药。人参的“参”,本来是“薓”字。《本草纲目》解释说,人薓,年深浸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故谓之人薓。薓字从𣹰,亦浸渐之意。后来因为“薓”字写起来比较麻烦,就慢慢演变成用“参”字来代替了。
所以“薓”这个名字,是根据人参的生长特性起名的。人参根生长的过程,就跟春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有点象,慢慢就浸润进土壤深层去了,因此人参的须根很细很长,而人参主补五脏的功效,也与这个浸渐长成的过程完全相似。由于人参长成之后,它的根很像人形,似乎也具有了一些人的神气,所以人参也被称作“神草”。
人参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据史书记载,人参的寿命大约有400年,实际上我们如果能挖到参龄100年左右的野山参,就已经非常罕见了。相比而言,我们在临床上常用的园参,不过是只有几年参龄的参娃娃。
目前国内人参最主要的产地,还是东北三省的山区,主要是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一带。野生的人参,喜欢生长在寒冷和湿润的地方,所以人参经常把家安在东北山区海拔数百米的落叶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下,这里寒冷、阴暗、潮湿,土层深厚,营养丰富,正是人参最喜欢的地方。
人参植株个头不是很高,一般只能长到半米左右。成年人参的叶子是掌状复叶,一柄复叶有五枚小叶,就跟人的手掌一样,仿佛伸着五个手指头在向外招展。刚出生一年的参苗,只有一枚三出复叶,第二年才能真正长出一枚具有人参特色的五出掌状复叶。以后每长大一年,人参就会多长出一枚掌状复叶,最多可以长出6枚掌状复叶,以后就不再增加了。
人参的复叶叶柄都比较长,围绕着人参地上茎的顶部长了一圈,就像伸出了一圈手掌一样。所以对于生长年限比较短的人参,看一下有几枚掌状复叶,就知道这棵人参生长了几年了。长着6枚掌状复叶的人参,肯定至少已经生长了6-7年。如果参龄更高,我们就要通过人参的芦头来判断了。人参每生长一年,旧的地上茎都要枯萎脱落,新的地上茎就重新长出来。所以人参每年都会在地下的根茎上留下一个脱落的茎痕,就跟树木的年轮一样,这个留有茎痕的人参根茎,俗称芦头。所以芦头就成为判断人参生长年龄的最准确的依据,数数有几个茎痕,就是长了几年。
人参的掌状复叶,小叶也不是一样大的,跟人的手指头有长有短一样,也是中间的小叶最大,边上的小叶最小。所以人参确实长得跟人有一些神似之处。
人参一般生长三年之后才会开花,人参的花是聚生的伞状花序,单一地生长在地上茎的顶端,几十朵淡黄色的小花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椭球形的花序。当小花谢去,秋天果实成熟的时候,一朵朵的小花就变成了一粒粒鲜红的扁球形浆果,挤在一起,就像人参探出了一个鲜艳的脑袋,红果绿叶互相映衬,非常漂亮,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头为诸阳之会。
挖出来的完整的人参,上面是芦头,下面就是人参的主根。长得漂亮的人参,确实跟人体是非常神似的。参肩圆润柔和,主根圆实饱满,端直而长,下段分支为侧根,对称如四肢,仿佛是一人端然而立。人参的表皮黄白细腻,须根细长柔软,又显得气定神闲,颇有修养而毫不张扬。所以一棵人参品质的好坏,看一下长得外形就可以判断出个大概。
由于人参的须根很细很长,所以要挖出一棵完整的野山参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人参的须根在土壤中伸展开来,在它的生长范围内,几乎无处不到,浸润到每一寸它可以触及的地方,仿佛把它脚下的整个大地都握固在自己手中。人参须根这种无微不入,细密握固之象,正反应了人参主补五脏之气的特点。
把新鲜的人参切开,就可以闻到人参那股特异的香气,清淡醇和,直入心脾。野生的人参煎汤之后,参汤非常清淡,几乎没有颜色,品一口,那股淡淡的清香,带着丝丝柔和的甘甜之味,悄然浸润进入体内,直入五脏六腑,慢慢遍及周身。这种感觉,就是典型的春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晒干之后的人参,表皮是比较深的米黄色,切成饮片后,断面是比较细腻的黄白色。如果人参看着过于白净,没有一丝黄色,很有可能是用硫磺熏蒸过度导致的。
由于野生的人参资源日益减少,所以目前我们临床使用的人参,是以人工种植的园参为主。野山参生长缓慢,晒干后能达到10克,就已经是长了好多年的人参了,所以野山参是个头小而药力大。人工种植的园参,生长环境优越,所以生长迅速,个头都很大,三年的园参长个三五十克根本不成问题,但是药气也薄了很多,所以种人参的药农说,种的人参跟萝卜也差不多,药效跟野山参相比就差了很多。
人参一般要生长三年以后,才会有较好的药效。市场上的成品园参,根据生长年限的不同,分为三年参和五年参等不同品种。参龄越高,人参的品质越好,药效也越强。
为了弥补野山参的不足,把园参的参苗移植到田间或山地,让其自然生长,这就是移山参。移山参虽不如野山参地道,但比园参要好得多,所以对普通患者而言,想用较好的人参,移山参大概是最好的选择。移山参与野山参很相似,也是长得个头比较小,药气比较足。
人参主要生长在东北地区,从方位上来讲,东北后天八卦为艮位,艮为山,为止,五行属土。东北森林中的落叶常年积累,形成了较厚的腐殖质土壤,也是土气比较深厚的环境。所以人参生长的地方——五行属土的地区,土气深厚的土壤,再加上寒冷湿润的环境,一起成就了人参的禀性。人参聚集收藏了这股偏阴的土气的精华,在一个偏于蕴藏的状态下流通生长着。而人参诸多类似人形的生长特性,使得人参的这股气与人体的一气非常接近,人体五脏藏精气而不泄,人参偏于收藏的特点,与人体五脏之气尤其吻合,所以人参之气可以直入五脏而补充流通五脏的元真之气,因此《神农本草经》讲人参主补五脏。
我们用人参,最主要的就是使用人参的这股主补五脏的流通之气。而天然的人参这股药气保留得最好。所以在炮制不同的人参中,生晒参是最好的。生晒参就是鲜人参直接晒干或烘干的,比较好地保留了人参天然的药气特点。红参则是蒸熟的,几乎没有了人参那股天然的生气,只留下了滋补之性,相对更温润一些。所以我在临床上,更喜欢使用生晒参。
人参的这股气,清润敛藏,微微偏凉,所以《神农本草经》讲人参性微寒,是偏于走里入阴的一味药,人参的药气类似于人体五脏的元真之气,可以直接用于补益五脏之气。所以在人体五脏之气大虚的时候,是使用人参的最佳时刻。有些术后大失血的患者,尤其是妇科患者,气随血脱,五脏之气暴虚,大量人参往往可以救命于顷刻。以前西医抢救设施还不完善的年代,有一位孕妇产后大出血,奄奄待毙,医院的老中医就用独参汤,重剂频频灌服,几两人参喂下去,患者就慢慢缓过来了,逐渐调理而愈。所以人参用好了,确实可以达到起死回生的效果。
对于一般的气血虚损之证,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药生脉饮,就是以人参为主,佐以麦冬、五味子,共同达到滋阴敛气的效果。但是象上面介绍的大出血病人,气血暴脱,阳气亦虚,如果也用生脉饮来治疗,则麦冬之凉有伤阳之虑,五味之温有耗阴之虞,唯有一味人参甘润流通,缓缓浸润五脏六腑,滋补灌溉一身气血,不温不凉,无伤阳耗阴之弊,微微之寒,适足以敛藏五脏之气,如此则一气有根,流通渐复,故能人苏病愈。
但是人参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由于人参大补,人尽皆知,而人皆喜补,所以患病后大多喜用人参,由于滥用人参误事而不自知者,古往今来,比比皆是。
伤寒少阴证,元阳大虚,阴寒凝盛,一气周流行将停顿之时,仲景用四逆汤鼓动元阳,以恢复一气周流。这时只宜用姜附之类大辛大热以通行开散,不宜用人参凉润,以免伤及微弱之阳,所以仲景四逆汤不用人参,而是用甘草温固大局。
人参主要偏于滋阴敛气,所以仲景用人参,都是用在阴液津血亏虚之时。白虎加人参汤用人参补益大汗伤津,桂枝新加汤用人参滋补血虚身痛,都是典型的例子。
对于邪气较盛的普通病证,治疗需要着重流通祛邪的时候,都不宜用人参,因为人参敛润之力,反足以牵掣祛邪药力,不利于一气的流通。但如果所用祛邪之药过于温散,或者容易耗伤五脏阴精之时,则又可以佐以人参,扶正善后,以免伤正之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柴胡汤。柴胡通气破结,推陈致新,也最易耗伤气血,所以小柴胡汤用人参敛润以救柴胡耗散之弊。我在临床上需要大量使用麻黄等峻散之药时,也喜欢佐以适量的人参,耗气散邪而不致伤阴,效果比较满意。
五脏藏神,精神魂魄之所居。人参之气,清正敛润,主补五脏,自然也可以安精神,定魂魄。所以凡是脏虚而致神魂不宁的症状,也可以用大量人参来补虚凝神,效果很好。刘渡舟老先生曾经用一味人参治愈了战乱时期一位军阀的顽固失眠,就得益于对人参安神功效的深刻体会。
所以人参主要用于五脏脏虚之证,邪实之证大多不宜。本经言主补五脏,而不言专补某脏,是因为人参气味甘润,于五脏无所不入。人体之气,虽分属五脏,而实质总归一气,皆由中土之气变化而来。人参味甘属土,可从中焦而入,随一气流转五脏而遍补之,是以可知人参之气尤善于补中焦脾脏之气。脾胃为后天之本,一身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胃虚弱,久病体虚者,适当用人参以润养中焦,往往可以渐渐扭转病势,这就是扶正祛邪,培本以固生化之源。所以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我治疗时多喜欢佐以人参。本经讲人参除邪气,更多的应该是这种扶正祛邪的意思。
人参芦和参须,在临床上也单独入药。人参芦味苦而坚实,补益力小而收涩力大,所以多用作虚证探吐之剂。虚人上焦痰浊壅盛,需用苦涩之药收敛涌吐,又不耐瓜蒂等药性峻猛之药时,参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人参须甘味少而苦味多,敛藏疏通之力,较人参更胜一筹,但毕竟甘润滋补之力弱,古人谓其仅得参之余气,故五脏大虚之证,断不可以之为凭仗。临床上参须常用于老年疾病的辅佐治疗,以老人大多久病气虚而多瘀故也。
跟人参同一个科属的植物,还有西洋参和高丽参,也是临床上常用的参类中药。
西洋参原产美国,又称花旗参,现在国内也有引种。西洋参的植株长得与人参很相似,只是人参的叶片长得更圆润柔和一些,西洋参的叶尖则收缩得比较急,看着比较尖锐,有一股生硬之气在里面。西洋参的根长得也没有人参那种似人的神气,西洋参大多长得比较粗短,侧根多而不规则,多横行。所以西洋参就没有人参那股柔和端庄的韵味,药气比较偏颇,与人体一气缓和中正的特性差得比较远,因此也就没有人参那种直接补益五脏之气的良好效果。
晒干后的西洋参都比较坚实而硬,少了人参的那股柔和之性,所以西洋参的药性更凉润一些,通常多用于一气郁而不降,气郁化火的虚证。对于气血大虚的危证,西洋参是难以代替人参来担负重任的。
高丽参主要产于朝鲜半岛,相当于是东洋参,与我国的人参品种其实是基本一样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人参的加工炮制方式。高丽参都属于红参一类,都是蒸熟加工后的产品。四川的附子,有一部分就是出口用于加工高丽参的,为了改善高丽参的气味,有的还会加入一些特定的香料,最后压制定型,就是我们见到的高丽参。
经过这些处理过程,高丽参原本与人参相近的药性几乎完全改变了。没有了那股清轻缓润的流通之气,变成了气味俱厚的温补之气。所以高丽参更适合老年阴阳俱虚的患者使用。同样的道理,高丽参主补五脏的功能,也因为炮制太过而大打折扣,危难之时也难以堪当重任。不过市场上较好的高丽参,生长年限大都在五六年以上,药力比较足一些,对于一般的需要使用人参的病证,高丽参比只长了两三年的普通园参,还是有一些优势的。
所以最好的人参就是天然的人参,外国的洋参,其实并不如国产的人参更适合我们。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生晒参或移山参是比较好的选择。
天然的,就是最好的。这句话其实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注解,与中医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一脉相承。
最后来学习一下《神农本草经》对人参的阐述:
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20091218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补骨脂、猪苓
今天接着来讲一气周流这一圈药物,今天来讲收藏的,肾水这一部分的药。左路升的药和右路降的药都比较好讲,好理解,一升一降比较简单,心火和肾水这两头,是转折点,一个是升已而降,一个是藏极而发,心火的药和肾水的药讲起来复杂一些,理解起来也相对困难一些,实际上到了心火这一部分就已经表现为心神了,发越化现心神,中医讲神无方,变化莫测,神气药物很难控制,所以心火这一部分安排的药物很少,也就是象征性的放了几味药物在那里。到了肾水这一块儿,肾藏精,有形的东西了,不是神无方了,药物就多一些,所以常用的肾水的药物要远远多于心火的药物,我们知道肾需要收藏,要往里补,但是从一气周流的角度讲,不是补进去就不管了,其目的是为了再次的生发,其中蕴有一线微阳,坎中之阳、元阳为什么是人身一气周流动力的源头,道理就在这里,所以我们从一气周流的角度,要时刻把握这个观念,收藏阳气,是为了让阳气再转回来,再生发出去,所以肾水这一部分药物,是以收藏为主,但是也有生发的药物,所以附子我们就安排在肾水这一部分讲,就是体现肾气能收能发,收藏然后生发,体现这个特点,当然在肾水这一块儿,是以收藏为主,但是已经蕴含了生发的特性,所以我们选了补骨脂作为肾水的代表药物。
很多补肾的药物都是种子一类的,为什么种子一类的可以补肾?因为种子是植物收藏结出来的果实,里面的这么一个种子,是一个收藏的结果,符合肾气收藏的特性,当然把种子种到地里,它又能发芽,能开花,能长成一个新的植株,长出新苗来,所以种子又有一个非常旺的生发的特性,这本身也是肾气的特点,所以为什么很多种子都是补肾气的,道理就在这里。补骨脂的图片已经发上来了,补骨脂是豆科植物,地上部分的茎长得比较直,比较高一些,开的花好像呈穗状花絮,这个想不太清楚了,开的一团紫色的花,开的比较好看,从开的花的颜色来看,颜色越深,这股收藏的气就越重,你看附子,开的花颜色也是紫色的,颜色越偏暗的紫色,附子的药效就越峻猛,补骨脂也是这样,颜色偏紫色,这是补骨脂植物的图片,这个植物的植株还是比较挺拔,伸展性比较好,叶子比较大,透着一股生发之气,比较舒展一些,整个植物蕴含着一股生发之气。这个补骨脂,回过头去看这个种子,它是灰色或是灰暗色的颜色,比较小,几毫米大,形状就像缩小的黑豆一样,豆子大家都见过,有黄豆有黑豆,比较大一些,这个就好比是非常小的小黑豆,就那个形状,表面不太光滑,有一些皱纹一样,长的比较结实,如果打碎或者切开会看见断面比较坚实,这就是收藏的比较紧,这股收藏之力还是比较强的,在临床上用补骨脂,用60克以上,连用两三天,病人的脉马上会非常饱满,紧紧地这股气就收在里面了,饱满有力,所以我以前讲肾病的时候给大家讲过,如果要补肾的话,五脏藏精气,不是藏浊气,下焦必须没有淤浊,就是单纯比较虚,浊气比较少,这样的情况用上补骨脂之类的药,效果会比较好,如果下焦本身湿浊淤浊比较多,你用再多的补骨脂也补不进去,反而更能使浊气不能排出,有可能会加重病情,所以用补肾的药有一个时机的问题,不是见到肾虚立刻就用补肾的药。咱们都知道,桂附地黄丸是一个很好的补肾的药,它里面有很多除邪气的药,像丹皮、泽泻、茯苓,化瘀除湿,它也是有除邪的药,然后又佐上了补肾的药,像山药、熟地、山萸肉之类的,所以我们在临床上用补肾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就是感觉正气偏虚,邪气不盛的时候,这个时候用比较合适,如果有有形的实邪,或者是无形的寒热积聚在里面,一定先把这个邪气去掉,然后再来补肾,否则效果也不好。那么刚才讲到了补骨脂的形状像一个小黑豆,豆子的形状跟人的肾是差不多的,有点弯,中间凹下去,就像一个种脐一样,如果我们从这个象的角度来讲,是不是种子长得和人的肾有点像所以就补肾,这么讲应该也有道理,但是说得还不是很透彻,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补肾的药,像补骨脂,包括黑豆、黄豆,也有补肾的作用,为什么外形和人的肾脏一个形状,为什么补肾的药长得像肾?
对这个问题,从这儿可能引出一个话题来,从这儿我说一下我个人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一下,也不见得就对。因为肾水是主收藏的,水性寒,寒主收引,收藏必然是往里收引,往里藏,往里藏的话,你看这个形状,如果往里藏的力量比较大,它自然就会凹陷进去,所以种子本身弯弯的,中间凹陷下去,其它地方还鼓鼓的,这个形状本身就蕴藏着一股收藏之力,这是一种收藏的象,所以你从这个角度来讲,你看这个菟丝子,它也是补肾的,菟丝子是接近圆形的,它更小,它没有往里凹陷收藏的气势,所以菟丝子补肾的力量就比补骨脂要弱一些,小一些,大家可以在临床上去体会。
所以补肾这些种子,像黑豆、黄豆这些,在于它本身有一股生发之力,种子的外形就包含了一种气势,自己收得都凹陷进去了,这股收藏之势越强,它所蕴藏的生发之力就越大,你看这不矛盾,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刚出生的小孩,他的胳膊腿儿都蜷在一块儿,他不伸展开,他也是一股收藏之势,但是小孩长得最快,一天一个样,长得非常快,这是从种子的外形来讲肾气的特点。
另外呢,就是说会引出一个话题,就和大家多聊几句,咱们讲的元阳,也就是肾阳,咱们称为先天元阳。先天元阳,应该是藏而不泄的,所以我们用收藏,种子之类的去补益它,这是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如果从道家,从更高的层次来讲,我们所谓的先天元阳,不是真正的先天元阳,真正的先天元阳不是药物能够补上的,它补不上,只能靠自身的一气慢慢去转化,药物补不了。人身周流的一气,它在肾气收藏的阶段,如果能够完全收进去,不再往外发散,它收到一定的程度,就能够化现真正的先天元阳,真正的先天元阳就跟元神一样,它是无形的,非常空灵,这个时候真正就像水火交融一样,道家有这个婴儿,你这个元气收藏,饱满到一定的程度,可以化现元婴,就跟出来一个无形的人一样,就是这个意思,那个是相当于真正的先天元阳,那个东西平时是藏而不露的,如果我们这个一气,在肾气的阶段,收藏然后又发散,又生发,是向外生发,而不是向内化元神了,那么就会形成新的一气周流,所以这个一气周流是属于后天的一个过程,而一气化现先天元阳是属于先天的过程,是不一样的。所以中医上讲的补肾,恢复肾中的阳气,实际上还是属于人体先天元阳表现在外的一部分,它不是严格的先天元阳,实际上还是一些相当于后天的东西,它就相当于先天元阳和后天一气的媒介一样,它是这么一个层次。所以讲到这里我们就知道,这个一气,它往里收的时候,可以完全不出来,可以化现元婴,用道家的话来讲,你可以成神仙了,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适当地收藏,又适当地生发,在后天这个层次上,按一气周流的这个模式周流,中医主要是从这个层次上来讲这个问题,药物能够控制,能够起作用,基本上都是在后天这个层次上,完全先天的层次,药物实际上没有多大用处,那就可能需要个人的修炼了,这是顺便多聊几句。
那么补骨脂这个药质地比较坚实,所以它不够滋润,你看熟地就比较柔润,滋腻,补骨脂这股收藏之势比较强,滋润性比差一些,所以从咱们这个后天一气要收藏还要生发,还要继续把一气周流延续下去,一气生发上去就成了木气了,木气要生发的话一定要荣润,就跟春天发芽要开花,不光有温度,还要有雨水。同样的道理,补肾的药,这个补骨脂,如果和一些比较滋润的药一起使用,那么这个收藏又生发的特性就体现地更好,补肾的效果就更好一些,这是从后天的角度来讲。所以补骨脂在临床上有一个常用的对药就是胡桃肉,就是咱们讲的这个核桃配合,一个偏于收藏,一个偏于滋润,这两个是常用的对药,李可老先生有一个补肾的肾四味,好像就有这两个药吧,其实除了补骨脂和胡桃肉以外,你还可以配合其他的药,配上这个枸杞子也可以,配上肉苁蓉也可以,可以灵活来搭配,就是把这个原则告诉大家,就是偏于收藏的药本身滋润性就差一些,偏于滋润的药本身收藏就差一些,不可兼得呀,你像枸杞子,滋润之性比较好,但是收藏之性比较差,没那么结实呀,我们这样配合的目的,就是让它收藏之中,然后再生发的时候,资本更多一些,目的还是以后的生发。
以前呢,好像是《验方新编》里的,有一个单方,七制骨脂丸,就是把这个补骨脂炮制七次做成的丸药,就这一味药,补肾,效果非常好,对于这种单纯的肾虚,肾气虚弱,收藏无力,尤其是年龄比较大的,补肾的效果很好,肾主骨,它可以让骨髓充益,收藏的多了,骨髓就饱满了,骨髓同时又是生发的源头,血细胞、红细胞都是从这里出来的,
所以咱们选补骨脂作为肾水肾气的代表药物,主要是考虑到这些方面,它本身药物的特性,符合肾气本身藏极而发的特点,药性相对柔和,比较沉稳,跟水气的特点也是吻合的。刚才讲补肾的时候,如果有有形的瘀滞的时候,或者是内在的邪气,不要盲目地去用大量地补肾的药,不然会留邪。
下面讲一下猪苓这味药,猪苓呢,它是一味利湿的药,首先说一下猪苓这个名字,“苓”呢,在乡下,他们认为苓就是动物的粪便的意思。猪苓呢,都是野生的,就跟茯苓一样,都是一种真菌,猪苓的饮片切片已经发上来了,茯苓有栽培的,猪苓都是野生的,猪苓长在什么地方呢,都是长在烂树根,腐烂的木头桩,树底下,这些比较潮湿腐败的地方会长猪苓,也是比较偏凉的地方,茯苓主要是长在土里,松树根,松树底下,南方比较多一些,长在气温相对比较高的地方,而猪苓北方长得多一些,陕西长得就偏多,就是长在偏凉的地方,肾水是属寒气的,猪苓是走下焦的,适合在偏冷偏凉的地方生长,猪苓长在腐烂的地方,湿气比较多,比较腐败,阴凉,所有这些都是肾水本身的特点,肾气腐啊。猪苓的颜色呢,皮是黑的,切开以后,切面是黄白色的,茯苓是纯白色的,猪苓偏暗一些,大概是黄白色的。猪苓长得形状,为什么叫猪苓呢?像猪拉的粪便一样,所以叫猪苓,有的长得比较小,比较薄的,就跟家里养的鸡拉的粪便一样,就叫鸡苓,当地人叫猪屎苓,鸡屎苓。老百姓叫的名字很形象,而动物的粪便也是属于水气的特性,腐臭之类都是肾气的范围,因为我个人认为猪苓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正因为它长在这么一个阴凉潮湿腐败的环境里,若是普通的东西在这么个地方早就烂了,它反而还能长出来,这说明它对于这种环境,这种水湿有一个比较好的化解作用,能够把这种比较阴凉,比较腐败的水气疏通流动起来,因为是菌类,它也是一种生命啊,它也在生长,在生长就是在流通,它也有自己的一气,所以猪苓相当于是化腐朽为神奇,化腐败为清透这么一种类似的功效,可以这么去理解。所以当人体这股气,下焦的阳虚,湿气停滞,水湿不能外流,这时用上猪苓,它利湿,流通一气的效果就非常好,因为它就适合在这样的环境里生长,它这股气在这样的环境就能很好地流通,所以我们用药的时候就要去体会药物的生长环境,人是天人合一,药物也是天人合一,所以我们用猪苓,就好比把猪苓这股气,从野外的生长环境移植到体内的生长环境,所以我们就可以借它本身这股特性,这股生发之气,来改善自身的气的环境,来改善自身一气流通的状况,其实所有的药都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所有的药物就比较简单。
所以你看这个甲流,甲流就是一股淤浊的湿气,今年本身这个湿气,寒水之气比较盛,湿气比较多,所以湿气在体内停滞,引起一气周流的不畅,全身酸痛,高烧,不光有肺部的感染,还有下焦的湿浊啊,所以你看这个官方的治疗方案,都是只看到了高热感染,只看到了抗病毒,没有看到下焦的湿浊,所以我在咱们这个论坛上提的方子,用的是麻杏石甘汤合猪苓汤加减,就是把它上下都考虑到了,我们也不需要去做什么实验。所以目前中医整体的环境不是很理想,基本上已经偏离了中医本身的特色,都跟在西医的屁股后面,能得出什么结果来,所以我们学习中医,就要把握住中医本身的特色。
猪苓这味药本身利湿的效果是很好的,所以对于水湿不是很明显,甚至已经有点津液亏虚的情况,千万不要用,用上不仅仅是伤阴的问题,这个一气可能就转不动了,这个一气不仅仅是阳气,是阴阳合一的,有阴就有阳,所以我们用药,从动态的角度来讲,要促进一气周流,要用温通的药,从有形的角度来讲,这股气它离不开具体的形质,它也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就是西医讲的血液啊,淋巴液啊,体液啊,这些东西,相对来讲是属阴的东西,你没有这个东西,这一气也流不起来,所以我们用阴柔的这些药物,实际上就是给一气一个附着物一样,使它附着在上面不至于散了,所以我们用利湿药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过分,也不能过度,有时候给大家讲这个升降的药物,好说一些,讲这个水火两极,有时候说起来不是那么容易,请大家多去体会一些。其实我讲的肾水的药物,包括它的收藏,它的生发,实际上也是一气,收藏的同时也是在生发,并不是说把它收起来了,再把它发出去,这不是分开的,是同时的,同步的,也不好再进一步的解释,自己多去理解。
利湿的药物,茯苓讲过了,以前讲过滑石,泽泻讲没讲过我也不记得了,今天再把这些药物比较一下。茯苓刚才讲了,生长在南方气温偏高的地方,直接长在土里面,你要去挖出来,猪苓相当于是露在地面上,所以茯苓相当于在人体湿气盛,阳气不是很虚时用比较合适,而猪苓是相当于在下焦阳虚,湿气比较盛,比较浓厚,粘滞一些了,这时用猪苓比较好,猪苓相当是长在地面上,刚露了个头儿,含有一股生发之气,所以它动的力量要比茯苓要强一些,茯苓纯粹是缓缓淡渗,猪苓相对有一股主动性,所以猪苓的切片比较坚韧一些,茯苓就是散一些,一掰就碎了,猪苓你一掰它碎不了,它是一整个儿,拧着一股劲儿,比较坚实,当然茯苓猪苓都是比较轻的,这是猪苓和茯苓的区别。
而泽泻呢,泽泻是长在水里,直直地长出来,泽泻用的是它的根,长长的椭圆形的根,它整个质地坚实而疏松,就是比较脆,比较硬,也是一掰就断了,所以泽泻的性格就显得更痛快一些,流通之性更强一些,泽泻也是对流通性比较好的水湿之邪,它的祛湿效果最好,像病人的舌苔水滑,湿气很盛,都快自己流出来了,这时候用上泽泻效果非常好,相反,你看这个舌苔比较润,没有那么水滑的话,那就用茯苓相对好些,就是这个意思,泽泻祛湿速度最快,对气的消耗可能也是更快一些。
滑石以前给大家讲过,滑石就是比较滑利,对那些九窍,边边角角,别的去不了的地方,它都能去,都可以把水湿带出来,尤其是对水湿比较浑浊,粘滞性比较强的时候,自己流通不动的时候,淤浊比较厉害,这时候可以用上滑石,这时候效果比较好,这几个药大概给大家比较一下,这些药讲得都是个人的体会,也不见得就很准确,古人讲,“医者,意也。”我想很多朋友肯定有比我更好的建议,就是互相学习,大家每个人都去思考,就会有比较好的使用体会,比较好的认识。你把中医这个道理想明白了,把中医这个道理掌握透了,触类旁通,一通百通,所以我就想再用一两次的机会,再把肾气的药物再给大家讲两次,药多讲一点,这个药象也算结束了,断断续续跟大家也交流了一年了,也希望我个人的一些经验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学中医任何人都不能来替你,我也替不了你,真要学好要自己去体会,今晚上我就讲这么多,大家看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大家再沟通。
刚才这个素灵老师问,“怎样判断下焦湿浊比较厉害。”
这个呢,如果从舌苔来看,这个下焦湿浊比较厉害的患者,舌苔的根部比较厚,比较浊腻,前面还比较好一点,尤其是根部,特别明显,还有一点,就是脉象上,你摸的脉,一般是右尺脉,右路主收藏,右尺脉都是偏大,偏滑,收不进去这种感觉,如果这个舌苔脉象都具备,就可以断定下焦湿浊是比较盛的,不适合直接补肾,有一些患者他也有自己的症状,像有些人小便会不正常,会有肾炎,泌尿系感染等等,可以考察的因素还是比较多的,可能有的朋友见的患者少一些,见多了其实比较好判断。
另外天行健问,“能不能推荐一些冬天比较好的补益的方法。”
冬天主收藏,那你是收藏好了就可以了,实际上我个人的观点是不在补益,而在顺应天道,自然地收藏就很好。冬天收藏你不去藏,你还天天往外发泄,泄露,然后靠药物去补益,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按照“四气调神大论”里讲的,“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尽量去收藏阳气就是最好的,如果想要补益的话,食品方面,多吃一些黄豆,把黄豆煮得烂烂的,调得味好一些,多吃一点黄豆,或者多吃一点核桃,芝麻之类的,芝麻酱啊,都可以。冬至这个节气,多吃一些偏于收藏,就是我刚才讲的,既有收藏,又比较滋润,这样的东西,就可以,如果没有问题,咱们就下课吧。
弘毅生整理。
20100108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熟地、蜂房、附子、硫磺
今天这个药象呢,是最后一讲了。把这个讲完。去年冬天开始跟大家交流汇报,到今年又是冬天了。断断续续,跟大家也交流了一年了。我跟大家的交流之中呢,自己也有很多的收获。希望这种交流呢,给大家也带来一些帮助。
今天讲肾水,水气部分药物。讲几个药。今天晚上咱们讲熟地、蜂房、附子、硫磺。我给大家发一下。今晚上咱们讲这几个药,就是,挑一些有代表性的。比较常见的,常用药,讲一下。把所有的药,一个一个都细细地讲完,这也太多了,主要是给大家讲这个道理。具体运用啊,还是大家临床自己要去琢磨的。
那么在这次讲课之前呢,先聊一点题外话。一个是,这刚才我也讲了,也是作为药象最后一讲吧,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另一个呢,民间中医网,这个星期,终于又恢复正常了。在这里,我也想跟大家一起呢,小小地祝贺一下。
这两天,大家在《四圣心源》板块上,也都能看到,对黄元御学术呢,有些争论。那么就这个问题,这里,也想跟大家沟通一下。
那么,首先呢,我个人认为啊,对黄元御学术的质疑,甚至是否定,这个不是个坏事,好事情。任何事情,如果只有一种声音,一个方向,完全一边倒的话,就容易产生盲从,容易头脑过热,可能就迷失方向。所以有人能够出来提出质疑,能够出来对我们提醒,所以我觉得对这件事,大家不要抱着一个针锋相对,不要搞得这个针尖对麦芒。即便是对这种反对,质疑,不管它有没有道理,我们也不妨宽容一些。正确的导向可以让我们进步,错误的导向,也可以提醒我们反思。所以,对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我觉得也是很好的机缘。能够让我们对黄元御这个学术啊,认识得更清醒一些。过犹不及,我个人也是非常担心,我向大家推广黄元御学术,是出于一片好心。最后的这个结果,是不是都是好的结果。万一有人误解,也没准就产生一个不好的结果。从这个来讲呢,我其实非常感谢论坛上浩然天地这位朋友。他的言论,给我们很大帮助,当然他说的可能不完全对,但至少这会提醒我们不要偏离方向,不要过犹不及。说的对的,我们要接受,不对的,我们要进一步去思考。促进我们思考啊。所以一件事情啊,这个是好是坏,看我们自己怎么去处理,怎么去看待。我个人不太喜欢一言堂,什么都是一个人说的对,我觉得这个不太好。大家集思广益,这样,我们才能够发展得更好。
所以呢,包括原来跟大家交流的临证辨象,后来跟大家交流的药象体会,都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经验,可能对大家有一些帮助,也有可能有错误的,会误导大家。所以我不希望大家对我讲的,也不要盲从。对黄元御讲的,也不要盲从。世上的东西,要不断地学习、体会、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个时候,就可以运用自如了。完全照搬别人的东西,那就是照猫画虎啊,你怎么能够熟能生巧,怎么能够反问。那么,提这个问题呢,主要还是希望,让大家注重学会自己去体悟,自己去思考。实际上,黄元御这套理论,当你体悟到一定境界的时候,你自己都能够悟出来,不需要他去说的。当然,这种境界,要把它描述出来,表达出来,是需要一定技巧的。黄元御《四圣心源》这本书,我个人感觉,他把这种境界表达得很好,他这种模式,很圆融。所以,黄元御老师,很聪明的一个人啊,能够给我们留下这么好的,宝贵的思想上的财富,要是我们,怎么说好啊?他已经给我们说好了啊。我们再去体验就是了。
所以我在网上发了一篇帖子,由这件事引起的反思,也就是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个人的想法。希望我们推广黄元御,学习黄元御,不要因为过于盲目,而产生错误。不要出现这个问题。黄元御先生学术本身没有问题。讲的是咱们的学习态度问题。
那么下面,咱们开始正式讲药象的内容。
先讲一下熟地。熟地这味药,很常见。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找一找有这个植物的图片,开花的图片,给大家发上来。好,发上来了。我们用的,比较好的,是河南,xxx 大家看这个植物的样子,叶子比较大的,实际上这个不是很大的,是比较小的植物。叶子比较大,显得肉厚,花是紫色花,小孩爱摘下来,汁液甜甜的,吸里面的汁液,很少的,吸着玩。叶子基本上都长着毛绒绒的毛,给人一种柔弱、绵软的感觉。熟地我们是用根。熟地的根,比较肥厚,比较大。我们医方用的熟地,都是炮制过的,所以叫熟地,没炮制过的是生地。熟地炮制,一般是用黄酒,或者高度白酒先把它泡一泡。泡过以后呢,在锅里蒸,蒸熟了以后,它就变成黑色的了。有的可能得蒸好几遍,蒸得比较烂,蒸熟以后的熟地,摸着比较软,有点发粘的感觉。非常温润,比较滋润的药。所以生的,是偏黄的,黄色的药,新鲜的。蒸熟了就是黑的了。刚才咱讲熟地这个植物,整个植物比较滋润、比较绵软,这样一个状态,给人的感觉。植物的肉比较厚,有比较软的毛毛。那么它的根也有这个特点。熟地蒸好了之后,非常粘腻、滋润,和熟地的药性是完全符合的。熟地的地上部分,相对比较小。根比较发达,所以这股气,都聚集在地下了,都藏着。所以熟地的功效,就是滋润、收藏。
张仲景在《金贵要略》里面,桂附地黄丸,熟地量最大的药,熟地8两,用大量的熟地,来收藏阳气。我们知道,肾主水,主收藏啊,藏精气,精气是阳气转化的。所以熟地呢,大家不要以为熟地是滋补的药,这么理解就肤浅了。熟地是藏阳气的,化精气的。把阳气藏起来,转化为精气。是这么个作用。你看熟地这个植物,它本身把全身的精华,都转化成地下的胖胖的根茎了。这么一种象。很滋润啊。这个阴阳啊,它是一体的。咱们讲这个一气周流,这个木金,这个好理解,也很好办。水火两头,这是个难点。临床医疗呢,经络比较好调。水火比较难驯,不好驯服。水中有火,火中有水。你稍微看一些肾阳虚的人,他,阴精也亏,很瘦。阴精比较亏损的人,他的阳气毕竟也弱,一个人阳气收藏很足,是不可能出现阴精亏损这种状态的。所以咱们补肾,不是往里填东西,拿熟地往里塞。补肾实际上是把阳气收藏起来。达到阴阳和合的状态。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阳虚,用了大量的温阳的药,用了之后呢,把这个阳气都耗散出来了。体质就越来越差。也有的人觉得自己阴虚,用了大量滋补的药,自身的阳气,承受不了这么大的阴柔的药,也可能适得其反。所以补肾的关键,或者说它的窍门在哪里呢?就是你要想办法让阳气藏起来。又不至于藏得在里面走不动,出不来了。
以前我也给大家讲过,阳气在周流,阳气始终在动。它周流的目的,它转了一圈,它要回来啊。它不是出去就不回来了啊。所以我们要把握这一点,出去能回来,回来又要出去,它在动。在动的过程中,不要散得太重,适当地收藏一些。补肾,是这个意思。要从动态的角度去理解补肾的意义了。有了这个观点,然后再选择补肾的药,这就比较灵活了。熟地为什么补肾呢?
熟地这么滋润,它是润降,阳明之气如果太燥的话,它降不下来了,秋天要是下一场雨,你看这个热气马上就降下来了。所以熟地是润降,可以入肾,它就把阳气收回来了。气淤,火啊,阳气不收回来,它就一团火气,所以熟地这么滋润,火气就有地方去了,一起转化为体内的阴气,阴精,这就把阳气给藏起来了。如果你不用熟地,你用补骨脂,这些药来收藏的话,大家看一下,如果五味子用上6克,或者补骨脂这些药,用不了三天,你就上火了。为什么呢?光把气藏起来了,没有收起来,没有转化成阴精,就是一股火气。把它收藏起来,还要把它转化成相对比较安静的阴精,要用到熟地、用到山药,这些东西。
讲的就是这么个意思,大家知道,仲景的八味丸,必须用熟地,用了大量的熟地。小量的附子,肉桂。什么意思呢?大量的熟地把阳气收回来,安顿好。适量的附子、肉桂保证适量的阳气还正常地生发。它是维持一气周流的同时,然后让整个的一气便于收藏、整顿、修整。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这个熟地,用的量,必要的时候可以大量地用。用几百克,才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当然这个熟地呢,由于比较滋腻,用的时候,如果中焦能力比较弱,运化能力不强的时候,还要用点中焦药,所以为什么讲熟地和砂仁配合着使用?道理就在这里。中途如果运转不当,熟地更抓不到,中焦还过不去,挡在那个地方,你怎么去润化一气,根本走不到下焦去。所以用熟地,一个前提就是,中焦能够运转,熟地能够从中焦这个地方,能够走过去,能够走到下焦,这是前提。所以李可老先生有个经验,胃口比较好的时候,能治了,他就开始用大量的补肾的药,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熟地呢,它补肾气,藏阳气,它主要是靠自身比较滋润、比较粘腻的气势,往下引,往下降。他本身往里收藏的力量并不是很大,所以要以量来取胜。那么相反呢,有些药啊,它本身收藏的力量比较强,稍微用一点就有好的效果,你象这个山萸肉,它本身这个收藏的力量就很强啊。一气脱散,病情危重时候,用山萸肉把它收回来,山萸肉主要是肉皮了,能藏。这个提一下,不具体给大家讲了。着重给大家讲蜂房,熟地就说到这。
下面说一下露蜂房,实际上就是马蜂窝。以前给大家讲蜂蜜的时候说过,蜂蜜属水,主收藏的。蜂房呢,储存蜂蜜的地方,力就更强了。你如果见过蜂巢,它很有规律,都是正六边形的,很规则。大自然很奇妙啊,花都是有瓣的,为什么这么讲?这都有其中的道理。老祖宗的话不是随便说的,所以从收藏的角度讲呢,蜂房,它的收藏的力度,差不多是最强的一个药了。所以这个蜂房呢,它有很好的用处。它这股收藏之力,有时候能解决很多问题。留意偏方的朋友,可能会知道这么一个偏方,治疗鼻窦炎,用露蜂房,效果很好。就这一味药,你每天用一点,它就有效果。这是什么道理呢?鼻窦炎啊,慢鼻炎啊,包括急性的,这个肺开窍于鼻,是吧!肺气主降,鼻窦炎肯定也是肺气降不下来了啊。降不下来怎么办呢?露蜂房,我们用收藏力非常强的收藏之药,收藏一下。一收藏,肺气就有力量了,它自己就能降下来了,开始往下降,一气通行,开始走动了,开始走了,肺气主降,升降都是一气周流,都是通行,都是疏通啊,只要这个气疏通开了,流通开了,所以病就好了。所以不要以为把气收藏住了,不走了。不要这么想。所以这个露蜂房治疗鼻炎,它的这个意思,就是加强气力往下降,往下流通的力,所以鼻炎就治好了。
不光鼻炎,牙疼也可以用啊。牙疼,你看这个,从经络循行上来讲,大肠经入上齿,胃经入下齿,都是阳明经,这个牙疼,就是阳明,火气,虚火不降,或者实火,你用上露蜂房,往下降一下,肯定有效果的。
还有外科,疮疡,用露蜂房,来解毒、消炎、消肿。外科它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药。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啊。外科的这种疮疡,火气聚集在局部,不通了啊。我们可以用火郁发之,可以往外散,也可以往里入,因为这个露蜂房的收的力量太强了,所以它可以把这个气,收的是淤积而发,也能给你通开。以前我给大家讲临证辨象时讲过,这凉水可以发汗啊,冬天给病人浇凉水,可以治好感冒,发出汗,这就是汤激而发。
咱们在临床上,还能见到很多种骨质增生的患者,肾主骨生髓啊。骨质增生,长骨刺,为什么会这样。肾本身是收藏的,如果它藏不好了,或者有淤之类的,就是收藏得不够严密,肾气,它就会泄露出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说,牙长快了,叫髓溢,骨髓溢出来了,跟这个骨质增生是一个意思。它都是属于这种肾气的泄露,所以对这种病呢,单纯用疏通啊,暖水化结啊,治标不治本,你还要恢复肾气收藏,所以这个时候呢,你就可以用一些收藏的药物,比方说露蜂房,它就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大家可以在临床上去慢慢体会。有的甚至效果会非常好,当然不是就这一位药,还是要灵活处理。这个思路是这样的。
因为露蜂房这个药呢,它的收藏之力比较强,所以这个药,用量不要太大,一般用几克就够了。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多用一些。你不要露蜂房用上几百克,那可能就麻烦了,就是要用的量比较大的,慢慢地往上加,不要贸然用太多,这个药,收藏的力量过大。所以这个露蜂房啊,药性来讲,是个有毒的药,就是它的这股收藏之力太大了。
这是给大家讲了两味收藏的药,都比较有代表性,大家在临床上能够有机会用得到。那么下面再给大家将两个生发的药,先讲附子。
附子其实以前给大家讲过,好像说过不止一次了。因为附子啊,目前大家用的比较多,尤其是这个火神派目前比较普及,所以也有很多问题,重复说几遍。附子这个药呢,它是毛病多的药,也是有毒的一个药。那么现在比较好的附子,都是长在四川啊,还有陕西汉中这一带,就是秦岭啊,四川盆地靠北的这地方,也是靠近山区的地方,山下。比较有名的,你看刚才刘英(音)打出来了,就是四川江柚,比较有名气,比较好。这个附子,一般是,当年的冬天,入冬之前,种到地里去。我没有去过四川,我只是查资料看到是这样,具体情况呢,当地的朋友可能更清楚一些。入冬之前种到地里去,然后呢,再慢慢长,过一个冬天,然后呢,长到第二年的夏天,一般都是跟农作物套种的,这样,一般都是种植嘛。到第二年夏天好像是四月份,天比较热的时候,这时候附子就长出来了。它是从母根上长出一些侧根来,一个一个的,大家如果见过,高天好像网上发过一个图片,长出侧根来,可能不止一个,有的可能长几个,长出来的叫附子。母根就叫乌头。如果没有长附子,母根个头比较大,这样的就叫天雄,实际上都是一个植物长出来的东西。附子是新长出来的,由冬到夏,它经历的过程是阳气整个慢慢生发的过程,阳气由收藏慢慢生发出来,它的生长过程是这么一个过程。
附子这味药呢,因为它是新长出来的,生发之气相对比较盛一些。跟母根相比,它元气发散的力量就比较强。那么附子这股升散之气,为什么能够温通元阳、温通阳气呢?有一个比较强的通阳效果呢?首先跟这个药物本身特性,决定它的药性,附子生长的具体环境呢,从大的方位讲呢,它主要长在西南方,以前我跟大家都聊过,从八卦方位来讲,是一个坤位,坤卦是一个纯阴卦,阴气比较盛的一个方位,所以从这个地方长出来的附子,为什么质量好呢?别的地方长出来的质量就不好呢?跟这个是有关系的,那么纯阴环境、纯阴之气长出来,生发之气就必然要偏盛一些。高山发的,玉米底下就是正在生长中的附子,比较矮的这个,它的花是紫色的,好像还没开花,如果你到野外看这个药,野生的等到开花了你看这个颜色,开花的紫色越深,它的药性越强,药力越大,附子相当于从一个阴气很盛的地方生发出来,附子是这么一个性,是这么一个作用。所以附子经常用于人体的阳气很弱、阴气很盛,一气周流快走不动了,那么这个时候用附子来鼓动一气的周流,把这个一气从很阴沉的状态把它推动起来,生发起来。这是新鲜的附子,你看这个新鲜的附子长得就像一个圆锥体一样,上头大,下头小,相对来说,外形长的比较锐利,有一股锐气,大家看这个熟地,刚才讲的这个熟地,生的熟地,它就长的圆滚滚的,没有什么生发之气,附子本身这个外形长的就带有一股气势。所以,我们用附子用的就是这股作用,附子本身适合在阴气比较盛的地方生长,它能生长,本身就有一股生发之气,这股生发之气,相对而言,显得就比较强大,就成为回阳救急的一味药,所以药物的药性要跟药物本身生活环境联系起来。药物本身生长的时候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如果人体生病了,病态的状态跟药物生活环境相类似的时候,你用上这个药效果就很好。大家琢磨一下我说的这个意思,就是这么回事。
你看附子和肉桂,都是通阳气的,它们有什么区别?肉桂为什么不能代替附子?肉桂生长在南方气温比较高的地方,肉桂是树干上的皮,它生长在茎干以上。所以肉桂这种辛之气要比附子能够强烈,但是药效维持的时间很短,而附子藏在地底下,蓄势待发,所以药劲更猛,维持时间更长,为什么闻到肉桂气味很大呢?肉桂的药味都散出来了,附子都把自己藏起来了,藏起来等你用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这是不一样的地方。一味药,它本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它就有什么样的状态。起治疗的作用,药物治病都有切入点,从哪个地方开始起,这跟药物的药性、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肉桂用的是桂树上面的皮,桂枝用的是上面的比较嫩的树枝,更高了,所以肉桂还能够入下焦,桂枝是很难入下焦的,散的更厉害了,所以切入点不一样。所以附子我们用的就是它这股升散之力,上升往外散,附子憋了一股劲,从一个非常阴暗、阴冷这么一个环境升达、发散出来。因为它发散之力很强,所以说附子可以通行十二经络,无处不到,所以是大毒之药,通行之劲比较强,用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时机,要对症。李可老先生医案里面用了起死回生,用不对了就杀人啊,杀人如反掌。所以对这种偏性很大,毒性比较明显的药物,大家用的时候一定要慎重,用的时候一定要看准了确实适合这味药才去用,不是所有的病都可以用附子能治好,不是这么个概念,如果这么简单的话,咱没必要讲一气周流,是吧?内经中,黄帝和岐伯来回问答讨论说那么多话干嘛呢?告诉大家说都吃附子就行了,对不对?附子是有适用症的,不是什么病都能用附子。尤其像现在大家心性都比较浮躁,本身耗散都比较大,这时候用药要避免过度发散,要注意收藏。所以大量附子不是说不能用,只要对症是可以用的,但是对于大部分普通病人来讲,长期大量用附子这个是肯定不合适的。
用附子最好的典范就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面八味丸,大量熟地,少量附子,这个模式是最佳模式,内经“少火生气”。网上很多人开始反思,对火神派很有看法,我想,个人感觉火神派本身学术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郑寿全老先生在书里面阴阳都讲到了,人家也没有说只用附子,只是在学术推广当中,有点走样了,后来的人没有学好,过犹不及,把什么病都理解成附子都能治好,这就失去了郑老先生的本意了。所以不是哪个学派好与不好的问题,咱们学的态度要实事求是,不要脑袋一热,人家说咋样,你也跟着咋样。学医主要靠悟性,什么叫悟性?悟性就是你看了书以后,自己去体悟,自己体验一下是不是这么回事,如果自己不去体验,人云亦云,这样学不好。所以对附子这味药,今天我跟大家强调的这些,不要滥用,是一味很好的药,能救命的药,但不要用的太泛,它不是每个症都能用的。什么情况下不能用?特别强调一下就行,如果病人,我说的普通一般病人,摸着脉比较细、涩,尤其人显得比较瘦,阴精比较亏的,这种人往往都是耗散比较过分,耗散太过,收藏不足,这种时候不要强用附子。即使要用,小量用,配上滋润收藏的药,一起用,就是八味地黄丸的这个用法,比较好,比较稳妥。我跟大家说过不止一次了,阳气是往上升的,是往外散的,是流通的,但阳气最终是要收回来的,一气最终是要回来的,不是完全散出去不要,所以用附子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点。也保证在用上附子以后,一气周流在附子的推动下,不要全散出去了,它还能回来,回不来的话,阳气脱泄,生死就在你这个易如反掌,是人命关天的事,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能当成法宝一样,什么问题都去用附子去解决,这样的医生不会是一个好医生,那么附子跟大家聊这么多,下面再讲一下硫磺。
这是把硫磺的照片发出来,大家如果看过《扁鹊心书》,窦材在里面讲,温阳之法,艾灸第一,硫磺第二,附子第三,呵呵,我们刚才讲的附子排在第三位。硫磺温阳的效果比附子还强,为什么会有这个效果?现在用的硫磺可能都是提纯的,升华硫,人工提炼的,古人用的硫磺都是天然硫磺,就是大自然天然生成的硫磺。自然生成的硫磺是在哪里生成的呢?硫磺温泉,就是从地底下流出来的温泉,它会有硫磺冒出来,硫磺是在地底下高温高热的状态,岩溶状态下自然生成,火山爆发啊,也会生成硫磺,所以硫磺来源在很深的地下呀,高温高热,深藏地下,这个是什么状态,这不就是肾气收藏的状态吗?是不是?这就是硫磺的一个象。硫磺中医有一个俗名叫什么?硫磺叫火中精,火中的精气,就是收藏的火气,就是收藏的肾气,对,高天概括的很到位,就是火精。
硫磺为什么能补肾气?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就是这样的,它本身就是一股收藏的火气,所以它可以把它收藏的这股火气在你身体里,到人的肾气收藏的环境里,可以把这股火气慢慢释放出来,一股火把寒气驱散,驱散寒气,人体阳气自然就旺盛。阳气旺盛自然就运行有力了,自然能藏,就是这个意思。硫磺本身跟露蜂房不一样,露蜂房这味药,往里收藏之势,把人体这股气硬收起来。硫磺实际上没有这股收藏之力,它本身是一股火气,火中精嘛,它是把人体内部很深的寒气化开,相当于把阳气直接补进去,直接增强人体阳气的力量,是这个意思,它并不是靠自身的收藏力来壮大阳气,这是两味药不同之处。如果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了解,从化学周期表来看,硫磺和氧都属于氧族元素,跟氧气是一家子。到医院住院的很多人都会吸氧,硫磺跟氧气有很多类似之处。有时候我跟朋友讲,你把硫磺理解成固体氧气就可以了,固体氧气的还原性都很强啊,有很强的氧化作用,硫磺我们吃下去以后,生硫磺吃上5克,你没问题的,我吃上20克,也没事,20克顿服,肚子里面热热的,很舒服,热了一整天,药效持续时间很长,干的生硫磺我感觉没什么太大的毒性,它是什么作用呢?硫磺很强的还原性把体内很多代谢产物氧化,氧化之后就容易排出去。硫磺除陈寒,去除下焦陈寒效果很好,是跟硫磺的氧化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因为硫磺本身溶解度比较低,又是固体,发挥作用比较慢,所以药效持续时间很长,从你吃下药开始,到慢慢就开始起作用,到药效发挥完,估计得七八个小时以上,药效比较长。硫磺本身什么味都没有,你如果要吃的话,就跟吃石头末子一样,但是硫磺本身是火中精,这个称号不是徒有其名,不是虚名,它确实是一把火,这个大家别忘了。这团火可以驱寒气,也可以耗散人体真阴。所以说,于浊不多的,阴精比较亏的,不要没事天天吃硫磺,那会吃出一身火来,把身体的阴精消耗的很厉害,所以硫磺没事也不要长期吃。可以少量的,先吃一点,吃上几天,没有问题。长期吃,量不能太大,或者你要跟其他药配合上,要避免硫磺耗伤真阴的弊端。那么有些人阳气很弱,老是觉得阳虚,用大量附子也不见效,吃一点硫磺有些患者效果会很好,这就说明这种患者陈寒瘀滞比较多,他这种阳虚是这种沉积瘀滞所引起的,所以这种病人服用硫磺后一般就会出现典型症状,就是放屁多,拉的大便特别臭,量也比较多,内部的淤积排出来了,他就好了,是这么个道理。如果不是这种情况,你用上硫磺也没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你看我们讲壮阳,就是温补肾阳, 温补阳气,不是只有附子这一味药,我们有很多,但是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要把握住阳气要把它收藏好,阳气不怕多,但是呢,这个不怕多是指收藏好的不怕多。阳气如果收藏不好,在里面乱跑的话,那还是少一点比较好,不要太多。正常的阳气都是可以收藏的,能收能发,收发自如,这个多多益善。所以我们治疗的原则也是这样的,不管你怎么去壮阳、温阳,不管你用什么手段,用艾灸也好,用硫磺也好,用附子也好,用肉桂也好,不管你用什么办法,不要忘记阳气是要收藏的,阳气不是不受控制的完全生发,要把握这个就不会出太大问题。硫磺一般用来治疗什么病呢?一种是瘀滞,阳气比较弱,瘀滞比较多,这种情况用的最多,这种病人比较多见,慢性肾炎啊,然后一些高血压糖尿病也会有这种情况,只要对症都可以用。你感觉他阳气很弱,瘀滞很多,只要属于这种情况你就可以试用一下,有时候效果是很好的。当然硫磺一定要干净,用干净的天然硫磺最好,天然硫磺这股气比较精纯一些,比较纯净一些,人工升华精制的,人自己加工的硫磺,从成分上来讲,看着好像纯度比较高,但是它这股天然之气稍微差一些,气薄一些,不够精锐,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感觉。但是都可以,主要的原则就是比较干净,杂质不能太多,因为天然硫磺里面含有好多伴生矿物质,有些是杂质。不过,我估计药店里大部分卖的都是人工精制的,这个就可以,如果能买到天生的那更好,比较干,看着黄亮剔透,没有杂质,这样的好。硫磺我个人感觉生用就可以,不用炮制。古书上介绍硫磺有很多炮制方法,估计是他们的硫磺纯度不够,现在升华硫经过精制,纯度比较高,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安全的,可以直接用。硫磺的用量,普通人来讲,5、6克就会有明显效果,1克就会有感觉,这味药火气比较大,一团火到了你的肚子里,用量不要一下子搞的太大。如果你要想用大量,慢慢地往上加。
今晚的药主要就给大家讲这四味药,把肾气、肾水重要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药给大家讲了一下。我们药象体会讲座到今天为止就算结束。跟大家顺着一气周流又转了一圈,讲的都是我个人的认识,肯定有些不对的地方,主要是跟大家互相学习。整理的稿子在网上发布出来以后呢,大家也多提宝贵意见,互学互助,共同进步。
讲课内容就到这里,大家看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一起交流一下。
问:附子、硫磺那个温藏的作用,会不会把人的一团邪气逼到四肢体表去
答:他理解这个寒气,本来在里面。现在用了温阳的药,会不会把他们都赶到外面去了呢?应该是这个意思吧!这个问题实际上不会有这样一个问题,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实际上是对人体一气周流理解的还不够透彻。黄元御在他的著作里讲,说外邪为病,就是说邪气为病,只是这样说,说是邪气为病,实际上身体里哪有什么邪气,都是正气本身自病,所有疾病都是本气自病 。人体身上没有真正的邪气。而我们为什么还驱邪呢?到底驱的什么东西?驱邪实际上就是,恢复人体一气的周流,温阳也好、温阴也好、运中焦也好。我们讲的一气周流,着眼于人体的正气,不去考虑外边的邪气,但是呢,外边的邪气和人体的正气的状态也是紧密呼应的。外面有风寒束表,必然里边有阳气瘀滞在肌表的表现。
我们这个麻黄,温腾发散,帮助阳气开通,流行开,这个病就好了。就相当于把这个表寒给它破了,给它解了。实际上没有什么表寒,是一种阳气的周流不畅。实际上这个阳气的周流不畅,表气其实是受寒引起的,这个症状,因受寒而起,一旦形成了这个症状,他的寒气也就相应的离开了,没有必然的关系。所以这个发散药,它不会把这个邪气,从里面发散到外边去,没有这个可能的,也不存在这个事情,这个要跟大家说清楚。这是对这个本气为病这个观点还没有认识清楚。你看我们冬天很冷的时候,人自己受寒会感冒,外面砖头、石头,它也受寒呀,它不会感冒的,这寒气都是一样的啊。病的是人的本气,跟这个邪气没有直接的关系。邪气都是致病的诱因,是这个意思。不知道我这样解释大家可不可以理解,这个问题就是说这一个。
问:如何理解阴药阳药在体内如何运行,发散的药和收敛的药,一块进入胃里如何运行,各行各的道吗?
答:我以前跟大家提过这个问题。比方说这个干姜和黄连,一寒一热耶,一块吃进去会不会把药效给抵消了呢?不会的啊,仲景泻心汤,干姜黄连一块用,这是两个很主要的药,所以这个凡事主升发的药,它代表着左路,偏于温升。主敛降的药,偏于走右路,往下走。那么人体这股气呢,他是个单行道,可以大体的理解成,类似成一个圈,实际上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圈。刚开始的时候,如果你体会不到这个真是的境界,可以先这样理解。认识就是一圈在转,温升的从左边往上转,敛降的从右边往下降,这两个药是不会打架的,不会说碰到一起升不上去降不下来,不动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各走各的路。包括发散收敛的药,同样也是一样的,发散收敛也是升降的一个形式。所以这个一气周流模式是立体的或者说超过了立体的这个概念,可能是多维的,超过了三维空间的这个概念。,很难给大家讲的很透彻,需要自己去体悟。
问:中药服药之后,药物如何起作用。
答:你看我们这个喝中药,不是从口里喝到胃里去,胃属阳明啊,大肠也属于阳明,都是属中土,药物都是由中焦来吸收,然后呢再运行到身体各处,起一个治疗作用。那么这个具体的过程,它怎么去理解。是不是这个左路的药,比方说桂枝,它就往左胳膊走,右路的药,石膏它往右胳膊走,他不是这个意思,实际上人体这个一气周流,药物对人体的影响,它是调控整个人体一气周流的开始。黄元御为什么强调中焦,中焦土气是一身一气周流的核心。中焦的这一股土气,它在慢慢的运转周流,然后散出去,就成了木气;再回来就是金气,这一股气;但中焦是核心,是一个中心。所以黄元御强调中土,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有这个体会,比较好的,比较清透的朋友,把这个药喝下去之后,药到了你的胃里,到了中焦,然后呢,你全身的气血,它在来回周流的过程中,都强迫经过中焦。这个一身之气不正常的部分,比如说左路升升不上来,它回到中焦之后,如果你吃了桂枝,它在中焦就像得到一个调整一样,在中焦变的特别有力,生发有力;再回去的时候,再去生发的时候变得比较畅。其它也是一样的,就是说人体一身的病气,就是这个不正常的一气周流,它在周流回到中焦的时候,会受到药物的这个作用,受到药物的调控,变得比较正常,它在运行的时候,该到哪去到哪去。该什么状态什么状态。就会有一个正常的状态,到达该去的地方。
所以黄元御讲,这个土气是一气周流的核心,我们吃药,这个药喝下去,不是静脉注射到血管里,道理也在这里。不是一个精准的描述。大概是这个意思大家去体会,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上的东西很难把一些真实的东西讲清楚,黄元御的书把道理搞明白就可以了,不要去抱着书上的文字上钻不出来,那样也很难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自己多去体会,一定能体会到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的妙处。他为什么这样讲,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
问:各类病的专科药有没有?比如黄疸病用茵陈,颈椎病用葛根?
这样来讲,每个病都有自己一个确切的定义,一个确切的病症,因为你说的都属于西医的病名,有一些西医的疾病,它的这个病症同中医来讲是相对固定的,你像这种情况,根据病的病因,我们选择一种正好能够解决问题的一种药,就像一个单方一样,有一个很好的效果,这样的药肯定是有的,这就是所谓的验方单方,专科用药,这个有。但是要对症,不是就这个病就没问题,是这个病,还要是这个症。这个东西,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经历,我建议大家还是先学理论,把黄元御的理论先搞清楚,然后你如果再对个别的药有很深的理解,那就更好。如果没有很深的理解,你按照黄元御的这个理论,来补充这个药,也有不错的效果,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
问:说虚阳外越,与精神不能收藏的脉象有什么不同?
答:精神不能收藏呢,它是只泄不能降,虚阳外越是阳气有升无降,都是不能降。这个脉象,有什么区别?一般来讲,病情出现虚阳外越,这个阳气就是以外散为主,它可能没有收的力量,这个脉都是偏虚的,偏于浮。而这个精神不藏呢,它只是阳气收藏的不好,并不一定是虚脱外越,它很可能是在往里收,只是收的不通畅。有时候这个脉,可能这个上部脉,六寸比较大,有这个相火瘀滞在上,不能潜藏的这个症状。虚阳外越算是一个实症,不藏了,相对而言算是一个实症,它并不一定是纯虚。具体症状区别这个虚实症状,每个人有不同的表现。你看它这个虚阳外越这个脉理,**肯定没有了。精神不藏,这个脉可能不会是很虚。
问:怎么理解瘀滞症的人温阳药先通腑,先用下法,不然瘀浊会布到全身的四肢?
答:那么这个问呢,与温阳药会不会把寒气扩散到全身,实际上是类似的。刚才讲,人这个病,不管什么病都是本气为病,即身体内有瘀阻,尤其现在的人,高粱厚味,吃的比较好,瘀阻就更多了。所以人体一气不通畅的就多见。所以我们用温阳的药,改变的主要是自身一气周流的状态,不会说邪气怎么改变,本身这个气呢,严格来讲没有真正的邪气。那么对于体内这个瘀阻我们怎么去理解,像有些人咳嗽有痰啊,有些人体内长了息肉啊,还有些人有淤血啊,这都是我们能够感觉的到,可以理解的,有形的这个浊气。那对这个问题怎么去理解,他跟这个本气是否有矛盾呢?这个并不矛盾,所有的瘀阻,不管是无形的气郁,还是这种有形的痰浊,这种有形的邪气,它在体内确实存在,但是呢它和人体的正气,人体周流的一气,是相对分开的,你可以认为这些东西是人体一气周流道路上的障碍。它和人体一气周流是两回事。我们用温阳药先温腑,实际上就是先打扫垃圾,通腑也是一气本身,它的作用,以及调动人体一气周流先往下走,先把道路打扫干净,然后你再去让它防堵。
道路通畅了,它走起来就痛快了,道路不通畅的话,你强行通阳,路上磕磕绊绊,没准搞的满目灰尘,这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大家对这个邪气,有形浊邪和无形邪气的理解呢,不要跟自身的主气混淆在一块,我们治病呢,需要调整一气周流的状态,也要通畅一气周流道路上的障碍,蔬通道路上的瘀阻和障碍,也要借助人体本身一气的力量,是这个意思。
问:这个病人的脉象是不是跟虚阳外越的脉象很相似?
答:这个病人的脉象接近于虚阳外越,实际上是个虚象,确实是很相似,或者说已经很接近了呀。你看他老是不停地跑啊,停不下来,阳气不停地往外发散啊,往外散的一个象。严格来说,也算是虚阳外越,应该是非常接近的。我认为桂枝加桂汤,再重用熟地,其实还是仲景八味地黄丸的意思。虚阳外越有人主张用大量附子,温阳为主,用大量附子温阳,阳气流通的力量强大了也可以转回来。我不用附子,用桂枝升,再用熟地往回收也应该可以收回来,治法是很灵活的,不是只有一个治法。当然他这个虚阳外越相对比较轻,跟真正的虚阳外越、阳气外出、阳虚汗出相比而言他这个轻一些,他这个更像是奔豚,奔豚症本身也是肾气往外发越,也是一个虚证,跟奔豚汤的意思是类似的。我用桂枝加桂不就是仲景治疗奔豚的意思吗?只是轻重的问题。脉象上来讲,他确实跟虚阳外越是很相似的。虚阳外越的脉象可能更虚一些,真正的虚阳外越脉象你摸着不接续,他还没有这么严重。我估计他问这个问题,是怀疑用大量的附子来回阳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回阳的办法不是只有附子这一板斧,还是要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应用。
应该没有问题了吧,没有问题咱就下课。
玄同、珍珠雨、一页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