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得一枝梅,十载爱与痴:记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王艳
2011年的6月10日,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晚会在成都举行,王艳以一出《谢瑶环》夺得该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那晚,王艳身穿一袭红裙,接受着来自全场观众的祝福,梅花花瓣从空中飘下,她站在光里,手捧奖盘,奖盘上题有“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是寥寥几字,却让她内心百感交集。咏唱梅情溢馨香,得奖后她曾表示:“现在我可以自信地说,我不悔,我无憾”。回顾夺梅之后的这10年,王艳的艺术之路依旧走得清醒,走得坦荡。
在刚刚接触到戏曲时,王艳就已经知道梅花奖的意义。在王艳看来,获得梅花奖是每个演员对自我艺术向上攀爬阶段的一个小结。参评梅花奖的机会她等了很多年,对此,她很执着。摘梅第二年,女儿出生让她的生活有了很多变化,但不变的是对舞台的热爱。小宝宝的百天还没过,王艳就已经再次站上熟悉的舞台,为观众带来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演出。
“观众的掌声是对艺术、对演员最大的尊重和爱戴,所以,我把每一场演出都看作是第一次演出,全力以赴,让首次看京剧的观众不能说爱上京剧,但至少会记住京剧带给他们的愉悦。”这10年,王艳的演出基本不间断,无论是拼盘演唱会还是整本大戏,她都尽力以最好的状态面向观众。
“演员要把戏中最真诚的东西给观众,同时要把自己的唱念做打展示给观众,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一股气,一股情绪。这股气、这种情绪不能断,才能使观众真切地体会到你所表达的东西。” 她始终在思考一出剧目要怎样才能让观众在兴奋一晚后依旧念念不忘,大到一场戏,小到一个字,都值得她反复琢磨。
舞台的历练自然可以熟能生巧,但生活的感悟则是水到渠成。只有理解、懂得人物的内心,才能演好、演活人物。成为母亲的王艳对人物的塑造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在表演《乾坤福寿镜》中的胡氏、《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等角色时,身为人母的天性和戏曲演员的天职让她的表演更加炉火纯青、行云流水。她不再只是单一的“剧本复读机”, 而是开始懂得表演的法则,开始读观众,读他们的内心,读他们的掌声;也开始改变自己,掌握自己在舞台上收放的力度,调整自己在舞台上激情与冷静的关系,让自己的艺术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走向有厚度、有沉淀的深层次呈现。
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成功获得梅花奖并没有让王艳变得骄傲,反而使她越发清醒,时刻自省。以此为起点,她为如何能够更好的传承京剧这门艺术进一步探索。投身京剧事业至今,最让她庆幸与感激的事,莫过于能受教于多位业内颇有建树的老师,从老师的教导中汲取营养,使自己的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哪怕在旁人眼中她已小有成就,王艳也没有停下过学习的脚步。
2012年,王艳从中国京剧流派艺术研习班毕业,在此期间,她跟随刘秀荣老师学习了《王宝钏》、《棋盘山》等王派代表剧目。王派艺术对京剧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贡献,但是了解王派的人却越来越少,这让师徒二人有一种紧迫感。为了更加贴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刘秀荣老师对《王宝钏》这出戏进行了加工整理,使剧情发展和剧情更加紧凑。“作为后起之辈,我有责任有义务把这出戏继承下来,让更多的观众了解王派。”在个人专场演出中,王艳也将全本《王宝钏》再次搬上舞台。
2015年,王艳加入了由梅葆玖先生组织的“梅派艺术研习班”,系统地学习了《西施》一剧,并在天津、北京等地成功上演,获得了广大戏迷的一致好评。她还跟随华文漪老师学习了昆曲《牡丹亭》,她扮演的杜丽娘大方得体,娇柔又不娇媚,用温婉诠释着最美的青春年华。除了对戏剧表演知识的渴求,王艳还进入长江商学院学习EMBA课程,努力转变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更好的为弘扬京剧而服务。
“艺术就是这样,老师带走的,没了;你继承下来,留在身上,就是你的了。因此,我很珍惜,也会尽全力把它好好传承下去。”王艳在和各位老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不只学习了“手眼身步”,还专门研究老师们表演中的“法”,她说,学'法’ 很重要,当你不明白时,可以按着“法” 举一反三地推算出来。专注认真,细致严谨,这是王艳对于京剧的态度,数十年如一日。
这些年,观众给予王艳很大的肯定与期望,她依旧清醒,“领军人物不敢当,但我会努力坚持不懈传承京剧艺术。”她没有想过要当所谓的“扛旗人”,却始终在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尽一份力。
这10年,王艳作为院团主演带着多出剧目走进法国、美国、捷克、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2013年,纽约爱乐中国新春音乐会上,她为观众带来一段中西结合,纯西洋乐器伴奏的《贵妃醉酒》,端庄秀丽的扮相,圆润柔美的唱腔,细腻传神的表演,搭配恢弘大气的交响弦乐,在场的中外观众都为之倾倒。2017年,她带团出访日本,在东京和名古屋两地连演十五场《杨门女将》,演出中不慎受伤,又加上腰伤复发,却依旧尽量坚持上台。
5年前,王艳又拥有了一个新身份——天津京剧院实验团团长。有些戏,会的人越来越少了,这让王艳感觉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了。《乾坤福寿镜》拍摄成京剧电影,《霸王别姬》《谢瑶环》《昭君出塞》等十数部剧目参加像音像工程录制,《游龙戏凤》《三娘教子》《宇宙锋》,全本《王宝钏》《西施》《妈祖》《太真外传》等剧的复排,以及《孔母》《庄园烈火》等戏的创作,排练场上的每一滴汗水都是辛苦付出的见证。
王艳说,京剧人身上有一种责任感,前辈们留下的东西太珍贵了,继承好经典是传承的前提。近几年,她为大连、江苏、成都、上海、济南等多地的演员说戏,作为指导老师帮助多地院团排演了《谢瑶环》《白蛇传》等多部剧目,传播前辈们的艺术。目前,王艳的新专辑也在筹备过程中,传承一批经典,留下一批精品,在她看来,她有能力也有责任。
荣誉之前不停留,“梅花”才能常开不败。2020年,王艳入选第3届中国京剧之星。梁波先生曾告诉她:你要做一名优秀的艺术家,而不应该只是一位“名演员”。前辈艺术家们对于京剧艺术传承上表现出来的虔诚和勇气给了王艳很大的触动,她认为,京剧是角的艺术,必须注重京剧艺术的本体,本体就是手眼身法步和唱念做打,讲究程式化,“观众看京剧看的是角儿,只有自身的艺术过硬,观众才能看懂人物情感,才会记住故事。”
王艳心中的好戏关键在于“耐看”,能禁得起琢磨,这要求演员们跟着前辈们的步伐,在继承好传统的前提下,加以自己的认知,掌握现代观众的审美和心理,进而对舞台节奏进行调整。
古人说,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梅花奖的奖盘沉甸甸,现如今,王艳依然记得拿奖时的心情,也依旧对中国戏剧家协会专家评委对她的支持和鼓励报以感激。感谢中国剧协给予她的机会,感恩梅花奖这个舞台,让她获得认可,这是一份鼓舞,更是一种鞭策。
摘梅10年,王艳依旧在路上,带着对京剧的爱与痴,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这让我们开始期待,下一个十年,又会拥有怎样的惊喜。
文:张斯琪
本文摘自《中国戏剧》2021 年第 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