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生

小花生

文/苏苏

随兴卖了三年的小花生,今年又在欣欣然中落下帷幕,在很多吃货朋友的一片叫好声中,我想这几天的操劳和汗水值了。

应广大网友和家乡朋友的千呼万唤,我决定提笔再写一次八集小花生,这一次心情更是难以言说,对家乡的现状了解的越多,对花生的爱越深刻,越感觉自己势单力薄,以己之力是无法改变现状的,但是那又怎样,勿以善小而不为,让小小的我先来,为小花生的命运呐喊一声吧!

如我一般大的人,对花生是熟之又熟,更有上一辈的人感慨,是吃着花生长大的,是花生供他们读书,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的,所以我们这两辈人对于花生,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

小时候,并不觉得花生是好东西,也不贪吃那口,相反非常羡慕隔壁乡镇,人家是“一麦一稻”的鱼米之乡。我们旱田忙人,累,细活多,产量又不高。但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广袤的苏北平原,沙土地,天生是花生的暖床热土。我们种出的小油果,就是不一样,被父老乡亲伺候摆弄出来的花生,身价倍增,比大米、油菜、玉米贵多了。家里的开支,孩子们的学费全靠它。所以我的记忆里,那时候花生家家户户种的占比最高,一家人春种秋收,都眼巴巴盼望着收获的那一天,颗粒归仓,那种功德圆满的成就感,对农人来说,就是收成好。以我小小单薄的身躯,也有过带晚在地里收花生,平车拉了一车往家赶的经历,那时候我是我家的“顶梁柱”,骨子里能吃苦耐劳的劲估计都是那会攒下的,其实也不是坏事,你看我现在,就是乐活派。

渐渐地,发家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多,出去谋生的,回来创业的。不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恒古不变的真理,聪明的人动起了脑子,家乡的小花生被包装一下,批量生产,还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苏花”,立马登上了大雅之堂,名气大增。我知道“苏花”品牌其实才几年,假期回家,也会从街上特产超市买几箱送人。碰巧的话,我都是带上自己家种的花生,我觉得那更有味道。品尝过的人,也是赞不绝口。家乡因花生出名,乡亲们在“苏花”的带动和影响下,走向了致富路。最初几年,花生就是家乡的名片,扬名四海。不过,好景不长,盛名之下,竞争者也来了。听说,也仅是听说,山东等外地的大花生闻风而来,伺机而动,抢出路,争货源。也有个别不良商家,追求低价,以次充好。害得乡亲们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渐渐地对花生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弃之而改种其他农作物的农户越来越多。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私心讲,我替种粮大户的堂哥急,替每日地头田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大爷急,他们爱自己的土地胜过爱自己。往远的想,我也替家乡人和花生的命运着急。

农人种田,三分靠打拼,七分靠天收。前年吧,眼看着秋收在即,丰收在望,老天爷竟然不怀好意地下起了雨,而且一下就是十几天,下得我们苦不堪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堂哥家的百亩大豆烂在田里,直接成了来年的肥料,不算人工、农药化肥这些成本,单单大豆就损失近十万元。还有一个关乎我自家利益的坏消息,爸爸告诉我,“苏花”集团承包我村百亩土地,签了三年合同,因第一年就出师不利,花生颗粒无收,因而毁约不承包了。对于常年不种地的爸爸和其他外出打工的人来说,家里农田能有种植大户承包,自己只要安稳拿每亩一年八百块的租金,也是一份极好的收入。这下也泡汤了,那荒着的土地似乎在无声的诉说着田之痛,农人的辛酸和无奈。

每年我们吃到的早茬花生,就显得尤其珍贵。一方面,是因为春茬花生生长期长,日照光合作用好,花生个个饱满,味道好,出油率也高,。更有意义的就是,那是少数农人坚持耕作,他们从大片种植,改成了田头地头零散小块种植,小心翼翼呵护着花生,他们的心头之爱,让我们还能吃到地道纯正的小花生,还是那熟悉的味道。

前年,以物明志,我开始卖起了花生。我是边卖边玩,不带一点功利心的。去年,我已经觉得力不从心,很多外界因素,也有自己的原因,不过依然坚持。今年呢,纯属帮忙,因为我家不种花生了,我就借着我大爷家的花生,寄情以物(花生),不过我能保证,大爷家的花生,还是你们熟悉的味道。明年呢,不敢去想,也不愿去想,坚持去做就好了。

多年以后,当我老的时候,回忆起这一段说尽好话,四处吆喝,卖花生的经历,又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呢?“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我也想象我的父亲母亲,手捧花生,喜上眉梢的画面,那是人间至味和珍爱!

苏苏,财务工作者,泗阳人,现定居淮阴。80后,天生爱做梦,喜欢天马行空的想象!偶尔心潮澎湃,拙笔竟然生花。热爱生活,永葆赤子之心!

      感谢您关注淮阴语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