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门内传承之【揽雀尾内劲内通】
《易经》云“一阴一阳为之道”,太极拳作为阴阳变化之拳术,以柔克刚,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为核心总旨,究其劲道根源,修炼的是脏腑之气,中和之气,内外相合之气,这就是劲的化身……神意气化合
因此杨家32老谱有《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言“理为气之阴阳主宰,主宰理以有天地,道在其中”
太极拳术之深邃,就在于蕴含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太极拳就是在于“武以载道”
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入道呢?是本性纯真、心诚专志,一心不二之人。所以习练太极拳,如果只是在招和术前层面,则学起来容易,拳招好学。但要深入到静妙,道的层面,需要很高的心性和禀赋,离不开做人的风范和气节。因此,随缘而求,随心而求。
再谈揽雀尾之哲学内涵
中国的哲学元素是五行,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可相生,生生不已。而太极拳为什么把揽雀尾放在整个13式的首列(古太极就是十三个动作,后来才有传统太极套路),前辈把五行的元素依次化在拳里,也就是掤、履、挤、按、中定五个式子,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雀尾的灵动和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在于四劲贯通后的相生相克
拳 掤 履 挤 按 中定
五行 水 火 木 金 土
藏器 肾 心 肝 肺 脾
如果我们再深入发现
掤是八卦里的坎卦,掤要体会坎中满,水的漂浮。
捋对应离卦,捋要体会心空,丹田气下沉。
从五行到八卦,我们发现太极拳越来越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太极拳提升免疫力的理论基础就在于,行气的藏腑运动,所以为为什么说八段锦是祖国的瑰宝,你们看下名字,
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攒拳怒目增力气,
两手攀足固肾腰,背后七颠百病消。
这些动作都是运动脏腑的,调理经络和理气的,因为肌肉运动影响人体的脏腑运动比较少,这也是太极拳能长寿健养的根本,因为脏腑的动,都是不随意肌为主,它不通过独有的心意和运动轨迹,你没办法让它们动起来。
这也是内家拳和体育运动的区别所在。
不好意思,话题扩张太大了,我们还是继续说传统太极拳,掤履挤按要认真,要象麻雀尾一样灵活。
行拳的原则是节节贯穿,轻灵,只有轻灵,才能真正体会知己和知彼。因此,张三丰的《太极拳经》首句就是“一
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穿”
李光藩老师和他母亲用生命保留下来的定军诀,五弓图和节节贯穿图等资料,“节节贯穿图”是里面最宝贵的,因此他没有一开始叫严翰秀记者公开出来,宝贵的东西要有公开的时机,一下子公布出来,大家都不珍惜。
轻灵表达的是我们的心意,心要平静,心要澄清,纯净,不必要的欲望要时是排遣,心无太多挂碍,因此艺术的东西,都是没有生计担忧的人,更能出成就,这也是退休人群更好练好太极拳的原因,心无牵挂,一心只为健康长寿,时间充足。
如何节节贯穿,陈耀庭老师的好文说的非常棒:
谈“运、落、开、合”
掤履挤按要打出雀尾的灵动性,必须要剖解其中的运行转换和细节。
每个拳式都有运、落、转合组成,即运行,落点,转换,合住四个过程。
有时一个式子可以两次,即八个动程,,熟练后,这四个过程的次序可以自由变换。
运行是一个过程,运行到一定程度就要转换,转换前先气沉丹田,落点如大燕飞翔鹤着地,又好比飞机到达目的地要着陆,然后转换,换成大巴或转机。
转机是一开劲,虚领顶劲,张第三之眼(神意修炼后的上丹田一种特有的体悟),开天门,体悟觉明,然后合作,开始另一拳式。
武术中,先要合作再应敌,再接手啊。武氏太极拳中李亦畲宗师的“启、承、开、合”同样是说的拳的如何运行。
因此学会运行作为开始,才是打拳会打的法门。
身体练通了,气血旺盛,人最宝贵的“精气神”有了,免疫力自然就增强了。在这特殊时期,好好的练练祖国传承下来的健养宝贝……【太极拳】
以武体悟中国传统文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