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浩一家五代留学把前沿理论技术带回祖国
江浩,原名江文浩,河北玉田人,曾留学日本。参与创建中共张家口地委,秘密成立中共玉田支部。1928年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1931年在海参崴病逝,终年51岁。
此前报道
江浩:“清贫议员”将家宅变战场
江浩后人。
天津中山公园南侧高台上矗立着“天津十五烈士纪念碑”。1950年,江浩的外孙张世杰参加抗美援朝前,就在这座烈士纪念碑下进行技术学习。回忆起当年的一幕,今年86岁的张世杰老人忍不住落泪。这座纪念碑上,镌刻着舅舅江震寰烈士的英名和光辉事迹。
江浩是中共早期组织成员,1931年在海参崴病逝,儿子江震寰1927年牺牲,一家两代人参加革命,父子均为革命献身。第三代人又奔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疆场,革命的火种在烈士后人中薪火相传。
江浩之子:留学苏联,回国后从事工人运动
江浩之子江震寰。
在江浩的教育和影响下,儿子江震寰、女儿江韵清从小追求真理,向往革命。1924年,江震寰和江韵清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4年6月,江震寰进入黄埔军校学习,为第一期学员。同年9月,被送到苏联东方大学深造。一年后,江震寰回国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江浩的外孙女张世莹回忆,舅舅江震寰从苏联回来后就在天津从事工人运动。当时的天津是北方工业中心,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工人觉悟。江震寰利用每一个机会,向饱受压迫和剥削的工人讲述他们生活贫困的根源,传播革命的星星之火。在江震寰的努力下,天津的纺织工人中第一次有了共产党的组织。
1926年11月23日,奉系军阀褚玉璞勾结英租界工部局查封了天津英租界义庆里40号,逮捕了江震寰等6名共产党员和9名国民党左派人士。入狱5个月后,23岁的江震寰英勇就义。
江震寰牺牲时,江韵清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底,江韵清毕业回国。党组织考虑到江韵清在天津公开活动过,容易暴露,便安排她从事地下工作。
江浩之女江韵清。
1945年初,江韵清把江震寰刚满18岁的遗腹子江宏烈和她自己15岁的大儿子张世平送到冀东抗日前线参加革命。张世莹说:“天津解放时,我们一家都在天津城里,表哥(江宏烈)是穿着军装骑马进城的。”
江浩外孙:抗美援朝,当通信兵保家卫国
江浩外孙张世杰。
1950年秋天,15岁的张世杰考入南开中学上高中。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张世杰第一时间报名参军,入伍后被分配学习无线电收发报技术。
张世杰回忆,那年12月份一入伍,他们这一批全都去学无线电,地点就在天津市中山公园,就在那个烈士纪念碑下。7个月后,张世杰到北京继续学习无线电修理技术,制作收发报机。
从学习无线电收发报技术,到修理、制作收发报机,经过两年系统学习后,1953年初,张世杰到朝鲜战场,成为一名通信兵。
当时志愿军主要依靠步兵加少量炮兵、坦克部队等作战,到战争后期才有少量的空军参战。张世杰说:“美国的飞机横冲直撞,来了没人敢动弹,志愿军只有用高射炮可以打到它。当时高射炮没有雷达,志愿军战士只能用眼睛透过光学仪器瞄准。即使如此,我们的战士作战很勇敢,抗美援朝中取得击落敌机2300架的战绩。”
1976年,张世杰从高射炮部队转业到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局工作,退休时是副局长。
江浩外孙女:参军不成,学机床科技报国
张世莹在北京机床研究所。
今年88岁的张世莹回忆,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同学们都要求参军。“我当时也要求参军去抗美援朝,学校没同意,说国家建设需要有人上大学,将来为国家搞建设。”在老师的劝说下,张世莹继续学业,考入大连工学院学习机床设计。
1953年,张世莹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张世莹被派到民主德国留学,是德累斯顿大学机械系第一个女博士。博士毕业回国后,张世莹到北京机床研究所工作,直到退休。
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引进外国新技术,德国是机床技术最发达的国家,精通德语的张世莹开始与德国各个大学建立联系。“把国外的新技术学回来,掌握了以后,慢慢地把咱们的机床性能提高一些。”张世莹说。
张世莹介绍,原来我国机床噪音很大,精度很低,出口很难,“造了很多,人家不买你的”。在他们的努力下,我国机床开始批量出口。
自1908年江浩东渡日本求学开始,江家五代人前赴后继赴海外求学,把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带回祖国。江浩之子江震寰、女儿江韵清先后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外孙女张世莹到民主德国留学,第四代人、外曾外孙女李民和外曾孙女张梅在德国留学,外曾孙张松在加拿大留学,第五代人、外玄孙女张佳宁在美国留学。
2020年,江浩的外玄孙女张佳宁和外玄外孙江成开始了一场寻访先辈江浩之旅。江浩对后人的影响还在继续。
(通讯员刘安娣)
【编辑:贺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