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的爸爸
今天翻看一则暑假记事,忍不住要把它好好整理一下。跟昨天谈到的引导孩子关注生活是一个中心。只是,想借这个感悟,反思一下,我们的孩子慢慢忽视生活的真实,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暑假期间,给闺女和俩同事的孩子上了次阅读课。文章是我自己选的,题是我自己出的。记得早在20年前,我就从《青年文摘》《读者文摘》上选择优美的文章,自己手刻印版,出点阅读题。那时真是初生牛犊,只是觉得文章很美,给孩子一个阅读的机会罢了。暑假里,大家都不愿意浪费了高中语文老师,所以,我就给小升初的孩子来了点阅读。
文本选的是林清玄的《期待父亲的笑》,节选。这是一篇回忆怀念父亲的文章,满满的,都是爱的味道。我喜欢这文本,最重要的是想要孩子感受生活中暖暖的父爱,当然,也能顺便培养一点概括和理解能力。
我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作者写了父亲那几件事?他的父亲有什么特点?你的父亲有什么特点?你的父亲或母亲是怎么爱你的?
孩子很快完成了,我拿过来一看,前两个问题做得还不错,筛选概括能力还比较强。到了第三个和第四个问题,直接落入“套板反应”。因为四个孩子的答案中,同时出现了“内外兼顾”“为我们着想”“细腻”等词语。我忍不住笑了,又无限感慨:四个不同的爹,怎么会有相同的特点呢!——这三个词,恰恰是林清玄笔下,他父亲的特点。
我跟孩子们说,父亲就是爸爸,爸爸俗语就是爹,你们四个,各有自己的爹,这爹跟爹能一样不?四个小家伙摇头晃脑,叽叽咯咯说不一样。那怎么到你们手里,都一样了呢?再好好想,认真想,仔细想,想想老爸平时怎么说话、怎么做事、工作有啥特点等,然后修改下。我可告诉你们,你们的爹,我都认识,是不是你写的特点,这个可哄不了我!每人至少写一点,要写真实的、与众不同的爸爸。
孩子们开始认真思考,一会儿工夫,给我重新交了上来。于是,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爸爸:
阳阳写到:爸爸爱学习,因为党的知识有些不熟悉,就开始读书,补知识;顾家,照顾妈妈。
我问阳阳爱学习是怎么回事,孩子说,爸爸换了工作,不太熟悉,所以总是看书看报,补知识。哦,是的是的,他爸爸从乡镇里德公务员成了县委大院德公务员,这其间自然是有差异的,所以要学习啊。顾家,这个我知道,他妈妈怀了二胎,自然要顾家了。瞧,这不就是真实的爸爸吗?
轩轩这样写:早出晚归,经常很晚才回来。
我一看就表扬了轩轩,说你抓得这点太有个性了!因为轩轩爸爸是我们学校的年级主任,早出晚归形容他是再恰当不过了。
“不爱说话,我和妈妈讨论问题时,爸爸比较沉默,但讲话很有道理”,哈哈,这不不用看就知道是俺闺女写的。我跟老公常说的一句话是:哎,说你呢,能吭一声不?闺女对她爸了解的也够透彻啊!
还有个杨杨:勤俭节约,洗手水浇花;细心,出门前总是关掉电源。
哇,大家是不是感受到一个暖心爸爸的形象呢?
从孩子们的模式化爸爸到个性独特的“我自己的爸爸”,我只是强调了那么一点点,一点点而已。就是这一点点引导,给我深深的触动。是孩子没有感知生活的能力吗?是孩子不具备观察的能力吗?是孩子不会表达吗?可是,为什么长着长着,写着写着,他们就一点点失掉生活的味道和活力了呢?
暑假里同事带队去参加中小学创新作文大赛的总决赛,北京,北大,著名作家曹文轩点评。同事的原话我记不准了,但大意还很清晰,曹教授的点评,其中一点就是,作文缺了一点鲜活的真实。
我们该教给孩子们什么?我们该怎样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