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1万-8232-老照片:绿皮火车,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共同的回忆!
1987年,美国一位作家正坐在喧闹的绿皮火车中。窗外美景如画,他的心思却完全放到了人群中。他发现,在这拥挤的火车上,乘客们或嗑瓜子、或打牌、或喝茶、或聊天,好像都在度假。
后来,这些见闻被他收录到著作《骑着铁公鸡,做火车穿越中国》。30多年后,这位作家笔下的火车已经渐渐被速度更快的和谐号取代。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远行最便捷的交通工具首推火车。当时的火车皮都刷着绿色,其来源即是计划经济时期对苏联的模仿。1980年,中国作家王蒙先生写下了《春之声》,故事背景即是绿皮火车。
可以说,绿皮车不论在当时,还是在过去,抑或在现在,都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它频繁出现在诗歌、散文和影视作品中。当然,有关于绿皮车的故事还要说到灵魂诗人海子。在1989年农历,身着白衬衫和蓝西裤的他卧在山海关的慢车道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同样结束的,还有八十年代的浪漫主义。
1980年,春运首次出现在《人民日报》。1987年,历史上第一个春节民工返乡浪潮出现,并迅速席卷全国。其实,这不过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乘火车的浪潮。第一次是1966年红卫兵入京接受检阅,第二次是1968年上山下山的大浪潮。
看着图中拥挤的人群,不由地想起一则长途列车上流传已久的故事:姑娘坐在你身旁,她困极了,下意识地靠在你的肩膀上睡着了。睡眼朦胧的你为了陌生的姑娘能睡好,坚持了一天一夜,纹丝未动。等姑娘醒了,马上决定要嫁给你。
1994年,北京开往沈阳的列车上,一对相互依偎的情侣。
由于旅客众多,火车停靠时间又短。于是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乘务员时常会帮忙将旅客“塞”进列车。
当时火车的窗户是可以打开的,故而每当火车停靠站点的时候,乘客们往往会下车吸烟或者买些当地的土特产。
卖土特产的商贩。
在当时的绿皮车上,在南来北往的人群中,你能听到来自各地的见闻。后座会讨论乡村的风流逸事,前座会大谈特谈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旁边的姑娘会谈着即将见面的男友。当火车停靠站台,你旁边的过道上悄然走过一位背着吉他的青年,他走出列车,又踏上一列不知开往何处去的列车。
1993年,《人民日报》报道,“全国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将有旅客一亿人次需要输送。”于是,速度和卫生成为了当时中国铁路的当务之急。1997年春运,中国铁路取消“以棚代客”的做法,将时速提升到了140公里。2007年,中国铁路迎来了第六次提速。次年,动车组首次投入春运大潮中。从此,除了偏远的山区,速度缓慢的绿皮列车慢慢消失。
如今,再次登上和谐号的我们,上车便可看到挂在头顶的电视。但乘客们却无人观看,因为他们大多都在网上冲浪。当然,我们也再听不到当年绿皮火车上刺耳的叫卖声:“买我皮带,传宗接代”,“手机有电,感情在线”,“充电宝啦,有没有人要充电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