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少丨麦黄黄闺女瞧娘
农历四月份,过了小满,天气开始一天天的炎热起来。大田里的麦子开始变黄,麦收也就正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金色的麦田像一片金色的海洋,一眼望不到边际,当阵阵风吹来,金色的麦穗随风波动,金色的麦浪从远处一波波袭来,冲击眼睛与心灵,眼睛看到的是金黄,耳朵听到的是沙沙的麦浪声响,心里想象的是丰收的希望,整个人是美美的,甜甜的,穿行在无尽的金色海洋如同一条船在麦浪上浮动,似婴儿在摇篮轻中甜甜入睡,嘴角带笑。
麦黄黄,闺女瞧娘。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样的习俗谚语。因为每到这个时节姑姑们都会来家里看望奶奶,每当家里来亲戚对于孩子来说是个开心的事,这意味着将会有好吃的东西,因为老人和孩子,姑姑们总会带些礼品的,有好吃的孩子们是最欢喜的。对于现在物质条件丰富的孩子来说也许对这些多少有些难以理解,过去孩子对好吃的定义。
麦黄黄,闺女瞧娘。这样的习俗起源于何年何月无从考证,但它却真实地存在于故乡的广阔的土地上,贴近生活,气息可闻,充满泥土的芬芳,散发着浓浓的亲情与温暖,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的光芒。
从麦黄黄到麦收开始忙碌,这中间大约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上世纪九十年代农业机械化尚未普及之前,这段时间是农家为麦收做准备工作的阶段,各家各户把收麦所需用到的农具从仓库了收拾出来,对各种器具进行仔细的检查,修理,该钉的钉,该磨的磨,该动锤的动锤,该动刀的刀,斧子、刨子、凿子、锤子、锯子齐上阵,绝不含糊和迟疑,本着俭省节约的持家理念能修理好尽量捯饬修理好,如果实在没有修理价值了,那就到集市重新置办新的农具。其中每年必须要更换的要数镰刀和大竹子扫帚了,因为这两样农具都是农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消耗品,易于磨损,因此每年都必须重新置办。在所有麦收前的准备工作中有一件事则是整个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麦收工作中的必要一环,那就是准备打麦场,打麦场是存放收割后麦子和麦子脱粒的场所。准备打麦场在老家俗称“操(cào)场”,操场(动词)也是一项技术活,要经过耙地、平整、泼水、晾晒、碾压等多道程序反复进行,有些工序还要讲究时间比如泼水要选在傍晚,碾压要选早上,这样才能操出符合平坦、光滑、无大裂纹、晴天不起尘土等要求标准的打麦场来。
等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也就进入麦忙季节了。在机械化普及之前,从收割到从田里运到打麦场,再到轧场脱粒,基本上全靠人、畜之力。地里麦子全靠人工镰刀收割,然后在用架子车,把收割下来的麦子拉到场里,先堆放起来,等积累到一定数量或者全部麦子收割拉回完毕之后再分次,分场进行碾轧脱粒。依靠人力镰刀收割麦子,以一个拥有四个劳力四把镰刀的家庭来计算,一天连收带拉最多也就收割两亩麦子。在天气良好给力的情况下,一个麦忙季,从收割、打场、脱粒、秸秆上垛到玉米播种完毕,整个过程要延续半个月之久,如果再碰上天气不好,不给力,下雨打连阴天,忙季将会持续更久。整个麦忙季将会在忙碌,紧张,喜悦,疲惫,有时煎熬中度过,有笑声也有忧愁。
麦黄黄,闺女瞧娘。在麦黄到麦子成熟麦忙前这段准备时间,是出嫁闺女在未来二十天左右时间内唯一轻松有时间回娘家看望爹娘的机会,因为一旦进入麦忙季节将会全部身心地投入到繁忙的农活之中,无暇顾及娘家父母。麦黄黄,闺女回门看望爹娘,是为了缓解闺女想念爹娘,爹娘思念闺女的相思之苦,是女儿宽慰爹娘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其无法探望的提前告知的孝心,希望爹娘不要挂念,好好照顾好自己。麦黄黄,闺女瞧娘,是孝心与安慰,是宽容和理解,因为没有哪个子女不爱、不孝敬自己的爹娘,没有为人父母者不爱护理解自己的子女。麦黄黄,闺女瞧娘,闪烁着孝敬与包容的光芒,呈现出亲情之美。
麦黄黄,闺女瞧娘。在故乡那片农耕的土地不知源于何时,却植根大地,一直在传承与延续,生生不息。
雪雨风霜,寒暑过往。早已远离故土身在他乡,忘记了故乡榆钱何时能吃,槐花何时飘香,桑葚何时变色香甜,也许只有偶尔在梦里回到故乡,嗅满树的槐花飘香,看父母开心的笑脸。身在他乡不曾看到父母守在大门口盯着村口望眼欲穿的张望,守望成了雕像,不曾看到父母依稀听到儿女呼喊猛然回头后欣喜变成失望的落寞与悲凉。
麦黄黄,儿女瞧爹娘。麦子已泛黄,何时回故乡看爹娘?
作 者 简 介
王子少,出生于1983年,现供职于河南省中原经济区研究会,从事中原文化研究。历史学出生,爱好文史,从高中时期开始诗歌写作,虽积累了部分诗歌,却多数没有发表,少数散见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