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云:悲哉!..医.易 [2]
为道“三见”之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此句出自《五灯会元》第十七卷,在唐朝禅师青原惟信说的一段话里面: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 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他的话阐释了修禅的三个不同的阶段,这是一种从不了解自然,到对自然的困惑再到完全了解自然的过程,现今我们对社会的认识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 初次接触,随意观察,表面印象,没有深入探讨。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 进入怀疑、批判阶段,疑团满腹,眼前是假象。
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 - 经验证、分析后获得领领悟和证明,疑虑解除。
:::时有龙蛇评论
::::龙曰:如何僧做得尼却说不得?
::::蛇曰:却是尼有分别心在。
::::龙曰:换做你却如何?
::::蛇曰:当下打倒。
::::龙又问:尝问得道者忘道,知“道”者不言道,不知“道”者谈禅论道。不知君意下如何?
::::蛇当下默然
:::
::::后人评说:寻道;悟道;得道;得道忘道。分别心起,既是虚妄。分别心起,犹自谈禅论道,既是邪门歪道。
::
尝问得道者忘道,知“道”者不言道,不知“道”者谈禅论道。不知君意下如何?寻道;悟道;得道;得道忘道。
知道未必悟道,悟道未必得道,得道未必成道。世间真有能一言蔽之的大道乎?便有,也非当下。所以悟道者不论道,得道者不言道,成道者不求道。
吾正论道,故未悟道。
心内求法与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即是外道”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理认为,人的语言是有局限的,它不能表达出所有感悟到得东西,尤其是高深的哲理,一旦付诸语言便失去了它的真相,也就着了相,也就没有了真相。因此禅宗主张的“道断语言,不立文字”也即植根于此。
大道至简,知易难行,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