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云:悲哉!..医.易 [2]

为道“三见”之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此句出自《五灯会元》第十七卷,在唐朝禅师青原惟信说的一段话里面: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 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他的话阐释了修禅的三个不同的阶段,这是一种从不了解自然,到对自然的困惑再到完全了解自然的过程,现今我们对社会的认识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 初次接触,随意观察,表面印象,没有深入探讨。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 进入怀疑、批判阶段,疑团满腹,眼前是假象。
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 - 经验证、分析后获得领领悟和证明,疑虑解除。
:::时有龙蛇评论
::::龙曰:如何僧做得尼却说不得?
::::蛇曰:却是尼有分别心在。
::::龙曰:换做你却如何?
::::蛇曰:当下打倒。
::::龙又问:尝问得道者忘道,知“道”者不言道,不知“道”者谈禅论道。不知君意下如何?
::::蛇当下默然
:::
::::后人评说:寻道;悟道;得道;得道忘道。分别心起,既是虚妄。分别心起,犹自谈禅论道,既是邪门歪道。
::
尝问得道者忘道,知“道”者不言道,不知“道”者谈禅论道。不知君意下如何?寻道;悟道;得道;得道忘道。
知道未必悟道,悟道未必得道,得道未必成道。世间真有能一言蔽之的大道乎?便有,也非当下。所以悟道者不论道,得道者不言道,成道者不求道。
吾正论道,故未悟道。
心内求法与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即是外道”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理认为,人的语言是有局限的,它不能表达出所有感悟到得东西,尤其是高深的哲理,一旦付诸语言便失去了它的真相,也就着了相,也就没有了真相。因此禅宗主张的“道断语言,不立文字”也即植根于此。
大道至简,知易难行,道法自然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 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悟读述杂【14】

    《道德经》 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悟读述杂【14】

  • 曾谦:12年悟道,他在嵖岈山以画修心

    曾谦 <十八> <三十六> <嵖岈山一> <嵖岈山四>

  • 道在何处

    弟子问禅师:"道在何处?" 禅师:"只在目前." 弟子说:"我何以不见?" 禅师:"汝有我故,所以不见." 弟子又问:& ...

  • 医易同源:十天干与中医阴阳五行之秘!

    一.十干的来源 十干由五行所生,五行是阴阳在人道的具体落实和细化.五行是阴阳二气作用到人道,分化成金木水火土,它为阴阳的载体,是阴阳的细化.五行再细化就生出了万物,即为十干. 因此十干就是人道的万事万 ...

  • 医易系列谈之二十

    自从人类两条腿走路以后,作为一个有了更高精神追求的动物,就一刻不停地对世界展开了思索和研究.从最初的小问题,比如哪种树叶可以充饥,哪种小虫子更好吃开始,一直进化到明天会不会下雨,今年收成如何这类高级问 ...

  • 医易系列谈之十九

    前面我们花费了很多篇幅讲述了殷商的干支文化,从这一篇我们将开始讨论周的易卦文化. 对于易卦,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不陌生,因为易卦的符号已经融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但是,"易"究竟是什么? ...

  • 医易系列谈之十八

    中华文化第一子--箕子 中国历史上,把一些大思想家称为"子",如孔子(孔丘).老子(老聃).庄子(庄周).孟子(孟轲).荀子(荀况).墨子(墨翟).孙子(孙武).韩非子(韩非).朱 ...

  • 医易系列谈之十七

    十天干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难解之谜. 我们受惯性思维影响,认为既然是周期性出现的东西,就应该符合某种天文的规律,所以总是习惯在各种天文数据里,去寻找与之相应的周期性规律,故而总是劳而无功.出现这个问 ...

  • 医易系列谈之十六

    现代人已经与自然隔绝得太远了,日月星辰的升降隐现,自然界的寒来暑往,动植物的生死荣谢,我们已经不在关注,因此,大部分现代人的天文历法知识基本上等于零. 而对于古人而言,这一切都与他们的密切相关,是生死 ...

  • 医易系列谈之十四

    历史发展到了殷商,中华文明进入了所谓的"信史"时代,因为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记载历史,承载文明的工具--甲骨文.甲骨文肯定不是中华文明史上最早出现的文字,但它是现存的,最早的一种成熟 ...

  • 医易系列谈之十三

    前面我们探讨了龙山文化和黄帝的关系,也提到了导致山东的龙山文化及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快速没落的原因--史前的大洪水. 这场突然其来的大洪水,使山东半岛乃至整个中国的东南部,都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泽国.这使得 ...

  • 医易系列谈之十二

    一般认为,文明的三大标志是金属器的制造,文字的发明和城市(国家)的出现. 龙山文化可以视作五帝时代的文化,到了晚期已经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城市,少量的黄铜,以及至今专家学者仍处于争论之中的陶文符号.可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