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二战后建造的第一型驱逐舰——米切尔级
美国海军在二战期间飞速发展,到战争结束时,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军,就连昔日平起平坐的英国被其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抛开航母、战列舰这些绝对主力不说,单是舰队型驱逐舰就有本森-格拉夫斯级、弗莱彻级、萨姆纳级、基林级等400多艘,并且服役时间都只有几年,可以说是非常新锐。
但是在1948年8月3日,美国海军又订购了4艘新型驱逐舰。按理来说,美国海军当时的阵容完全还可以再用个十几二十年不用替换,并且在战争结束时还取消了不少建造计划,这为何没过几年又要造新舰呢?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大批量建造的驱逐舰主要是为了应对战争需要,某些设计与建造工艺事急从权,后来又缺乏改装潜力,因此从1947年开始就退役了一批。
二、虽然二战已经结束,但是出现了新的敌人,军事对峙依然存在。
三、新装备从设计开始到最后列装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要提前研发。
四、喷气式飞机的出现导致旧装备难以应对新的威胁。
从以上几点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海军这次的订单数量这么少,必定带有试验性质,这就是美国战后建造的第一型驱逐舰——米切尔级。
米切尔级首舰DL2米切尔号
米切尔级的舰炮
米切尔级研发时,导弹技术还不成熟,因此该级舰诞生之初仍然是火炮驱逐舰。对于一型火炮水面舰艇来说,大到战列舰、小到驱逐舰,大家最关心的当然是它装备了什么样的舰炮,毕竟这关系到这型战舰的主要战斗力。介绍米切尔级笔者也不想免俗,先来聊聊它舰炮的来历。
MK12面临淘汰
二战期间,美国海军驱逐舰采用的是127毫米+40毫米+20毫米、大中小三种口径高射炮相结合的防空体系。其中127毫米高射炮采用的是MK12型38倍径高平两用炮,这种舰炮从1934年研发成功后,就成为美国军舰的标准防空火力,大规模地装备在了战列舰、巡洋舰、航母、驱逐舰等绝大多数大中型战舰上。
萨姆纳级装备的MK38型双联装MK12炮塔
在MK12型装备之前,美国海军使用的127毫米舰炮有两种,一种是25倍径对空型(二战时期重巡还在装备),一种是54倍径对海型,因此在研发MK12时,面临了一个如何选择身管倍径的难题。看到这个问题,大家肯定会想炮管难道不是越长越好?高射炮的炮管不都是又细又长,这样才能获得高炮口初速,射程才远、威力才大吗?
当然,从理论上来说中、小口径高射炮这么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大口径高射炮就没这么简单。因为决定了高射炮效能的不光只是弹丸威力,还有一个重要条件是反应速度,也就是炮管跟随空中目标俯仰和旋转的速度。炮管越长重量自然就越大,让其跟随目标运动起来的驱动系统就越复杂、重量也跟着增大。
军舰上的大口径高炮出于防护考虑,都设计有炮塔,在有限的炮塔内部空间里集成了俯仰与水平驱动系统;此外为了提高射速,炮塔在甲板下方还有一体化的供弹系统。上述这些制约条件都决定了炮塔内的俯仰设备不可能做的太大太重。
舰炮在甲板下有着庞大的一整套系统
因此美国海军军械局在当时技术条件限制下,新型127毫米炮选择了38倍径的身管,长度为5.683米。以亚特兰大级轻巡装备的MK29型双联装炮塔为例,电力驱动下俯仰速度达15度/秒,回旋速度25度/秒,最大射速12-15发,发射25千克高射炮弹时炮口初速762米/秒。MK12的性能在二战中应对螺旋桨飞机还行,对付速度与机动性都大幅提升的喷气式飞机就力不从心了,这种舰炮肯定不会成为米切尔级的选择。
MK16难堪大用
在战争结束的1945年,海军军械局还研发出了一种MK16型127毫米54倍径高平两用炮。MK16型俯仰速度同样维持在15度/秒,回旋速度增加到了30度/秒,最大射速15-18发/分,在炮管增长的情况下,性能参数同MK12相比有所提升。
可MK16型运气不好,研制出来时二战已经大局已定,在和平时期用这种性能提高稍许的装备去大规模替换现有的MK12,显然不是一种明智之举。战后随着东西方阵营都开始装备喷气式飞机,MK16的性能提高的有限,米切尔级自然也看不上它。
MK42
1954年,新型MK42舰炮终于研制成功开始列装(实际火炮型号是MK18,MK42是单门装炮塔型号,美国海军从50年代开始用炮塔型号来为整个舰炮系统命名)。MK42可以说是在MK16的基础上研发的,沿用了其54倍径身管,发射对海高爆弹炮口初速808米/秒,最大射程23.7千米。
另外整个炮塔系统的性能有了质的提升。首先是反应速度大幅提高,最大俯仰速度为25度/秒,最大回旋速度40度/秒,这使MK42可以跟踪、捕捉到速度更快的空中目标。其次最大射速提高到了40发/分,MK42采用了独特的双路供弹机制,每套供弹系统有2个弹鼓(分别储存炮弹和发射药筒)、2个下扬弹机和1个上扬弹机。火炮装填时,2个弹鼓同时旋转,炮弹和药筒在进入下扬弹机时自动组装,再通过上扬弹机送入炮塔。由于射速提高,1座MK42的弹药投射能力相当于1.5座MK16双联装炮塔。
射程远、反应快、射速快,性能优异的MK42成为50-70年代美国海军主要的标准舰炮,装备了大量的巡洋舰与驱逐舰,米切尔级成为了使用该炮塔的第一型驱逐舰。
装备了MK42舰炮的亚当斯级驱逐舰
米切尔级的性能
米切尔级采用了之前美国驱逐舰惯用的双烟囱平甲板船型,长150米,宽14.5米,吃水4.5米,标准排水量3642吨,满载排水量4855吨。这个标准的体量远远超过了美国二战期间的驱逐舰(例如建造时间最接近的基林级标准排水量只有2616吨)。
DL2米切尔号
导致米切尔级排水量大增的原因除了需要安装更大、更重的雷达系统等等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武器系统增重太大。MK42型炮塔别看甲板上的外形圆圆溜溜、小巧玲珑,但是甲板下却集合了庞大的、复杂的一整套系统,净重为58.6吨,满弹时重量高达66.2吨(要知道二战时亚特兰大级轻巡装备的MK29型127毫米双联装炮塔才49吨重)。
米切尔级的主武器就是2座MK42型炮塔,分别位于舰艏和舰艉的中轴线上。这种炮塔从前方看起来好像有一对“耳朵”,其实那是火控塔,每个里面都有一套观瞄系统,里面坐着一名操作员,左边负责对海右边负责对空。所以说MK42还不是无人操作全自动炮塔,一套火炮系统的人员配置为20人。
米切尔级装备的MK42型炮塔,上面有两个大耳朵,其实是火控塔
MK42的后期型号
该级舰的副武器为2座76毫米双联装防空炮,分别位于2座127毫米炮塔的后方,另外还有8门20毫米防空炮。反潜武器有4根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MK37型反潜/反舰鱼雷;2座“阿尔法”火箭深弹发射器;1座深弹投放轨。
动力采用了4座锅炉,2座蒸汽涡轮机,总功率为80000轴马力。最大航速34节,最大续航里程仍然停留在基林级的水平,为4500海里/20节。
服役历程
4艘米切尔级全部在1953-1954年间建成服役,并在建造时就被列为驱逐领舰,服役时编号变成了DL2-DL5。
悲哀的是美国早在40年代末期就开始研发防空导弹,再强大的火炮防空舰在50年代都难以逃脱改装或者退役的命运,米切尔级也不例外。好在该级舰建造数量少,本身就是试验性质,避免了刚服役就落后的尴尬。
60年代初,2艘米切尔级在改进船级计划(CIP)中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分别是DL2米切尔号和DL3麦凯恩号,改装方案包括更换锅炉和武器系统。
CIP改装后的米切尔号,编号变成了DDG35
被拆除的武器有艏艉的2座76毫米双联装防空炮、2座“阿尔法”火箭深弹发射器、4根鱼雷发射管和舰艉的深弹投放轨。重新在舰艏原76毫米炮的位置安装了1座八联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箱;在舰艉原76毫米炮的位置安装了1座MK13型单臂导弹发射架,用来发射“鞑靼人”近程防空导弹;在2号烟囱与MK13之间还设置了一个直升机起降平台,可以起降QH-50C DASH 无人驾驶反潜直升机。
MK13型单臂导弹发射架,除了发射舰空导弹,还能发射反舰导弹
这些改装完成后,DL2和DL3彻底改头换面,被划归为导弹驱逐舰,编号也变成了DDG35和DDG36。这两艘舰一直服役到了1978年才退役。而另外两艘没改装的米切尔级,在1969年就早早退役,只服役了15年。
CPI改装后的麦凯恩号,变成了DDG36
战后驱逐舰大型化的探索
米切尔级作为一型带有试验性质的驱逐舰,同二战期间的型号相比,不但排水量大幅增加,还在建造之初就装备了完善的防空与反潜武器。虽然这些武器很快就被导弹淘汰,却奠定了美国海军随后的驱逐舰发展方向,那就是功能全面的大型化之路。
二战期间,虽然舰载航空兵已经崛起,但是大型水面舰艇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直到进入导弹时代之后,这些装备了巨炮的战舰才在一夜之间失去了意义。未来美国海军的战术思想是以航母战斗群为核心,打击任务由舰载机承担,而其他水面舰艇则负责保卫航母,只需要有完备的防空能力与反潜能力就行。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水面舰艇出现了两条发展思路,一个是巡洋舰小型化,再一个就是驱逐舰大型化。
谢尔曼级驱逐舰
米切尔级就是美国海军在驱逐舰上的第一次大型化尝试,设计思路比稍晚建造的谢尔曼级还要超前。1960年之后随着法拉古特级与亚当斯级的服役,具备完善防空与反潜功能的多用途驱逐舰开始逐步取代巡洋舰与护卫舰,成为美国海军的主要水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