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药材小课堂 | 给宝宝健脾祛湿,茯苓、土茯苓大不一样,哪个更靓?
我们常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教导宝宝,这句话有时也该用在“马大哈”家长的身上——前几天有个家长问我,茯苓选白的好还是红的好?
嗯?茯苓也有红的吗?一看图片,原来她选的根本不是茯苓,而是土茯苓。
茯苓、土茯苓,名字相似,但性味用法还真不一样。家长在为宝宝选择食药材的时候,差那么一点,效果可就真的“失之千里”了。
茯苓、土茯苓怎么分?
名字、品种、性味、功效
【名字、品种】
很多人分不清茯苓和土茯苓。这两种中药材根本不是同一个品种。
茯苓又称云苓、松苓,是一种常寄生在松树根部的真菌——与其说茯苓和土茯苓是姐妹,不如说茯苓和灵芝是同科亲戚(多孔菌科)。
茯苓
土茯苓是百合科菝葜的根部,分红白两种。
市面上常见的红土苓、白茯苓、冷饭团、硬饭头、土苓、土萆薢、山牛……其实都是土茯苓的别称。
土茯苓
【性味、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常用量10~30克。
土茯苓味甘、性平,归肝、胃经;常用量10~15克。
茯苓和土茯苓虽然都能健脾祛湿,但具体功效各有侧重,家长要仔细辨别,对症下药。
茯苓功效:去中焦脏腑之湿
“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生津导气。”
——《用药心法》
“十方九苓”,指的是茯苓在中医药中被运用极广。
它性味平和,是健脾祛湿的上品,还有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的功效。
我们常说“湿气大”,指的就是入侵人体的湿邪长期消散不去,产生痰饮水湿,困于脾土,造成脾虚积滞。
茯苓主要的功效就在于恢复脾土健运水液的能力,利水而不伤气。
湿气减除之后,宝宝脾虚造成的脾气大、睡不宁、易烦躁等现象就能大大缓解。
最主要的是,茯苓药性平和,在健脾的同时能去中焦脾胃水湿而不伤津,还能扶正气。
对于天生脾胃虚寒的宝宝,再适合不过了,在吃的同时还能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
土茯苓功效:去下焦关节之湿
“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风湿,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去则筋骨利。”
——《本草纲目》
土茯苓虽也有健脾祛湿的功效,但它更专攻下焦水湿,主要有清湿热,利关节,治拘挛,止泄泻,除骨痛等作用。
和茯苓相比,土茯苓虽然性味平淡,但略偏凉性,且利水的功效比茯苓要更猛一些,阴亏无湿的宝宝要慎用。
不过土茯苓还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宝宝身上有疹疮热毒,用土茯苓就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综合宝宝的体质特点和这2味食药材的功效:
想给宝宝健脾祛湿的话,选茯苓更适合。
若宝宝身上起湿疹,可以适量服用土茯苓。
茯苓、土茯苓怎么吃
2个挑选法、4道食疗方
对中药材的挑选,不像买菜一定要买新鲜的。
中药材有的越陈药效越好,有的久藏却会使药效消散。再加上品种、产地等各方面的考量,不少家长都直言挑选有困难。
茯苓的挑选
茯苓以体重坚实、外皮呈褐色而略带光泽、皱纹深、断面白色细腻为佳。
挑选已加工成颗粒状的茯苓,可以用牙齿咬一颗试试。
好的茯苓会粘牙;如果是那些入口有粉质感、口感较脆的,家长要慎重购买,很可能是假茯苓。
此外,不建议挑选存放时间过长的茯苓,建议以2~3年内为佳。
储存过久的茯苓会颜色变深、轻微变质,就不要购买了。
土茯苓的挑选
土茯苓有红色与白色之分。
给宝宝入药,选择白色的更好。
挑选整块的土茯苓,以外皮红褐色、肉质坚实为佳。
挑选加工过的土茯苓片,可选片薄、整齐、筋少粉足的。
有些土茯苓会有轻微霉变的现象,这有可能是加工时掺杂淀粉并储存不当造成的,家长要谨慎挑选。
许尤佳教授 推荐
茯苓食疗方
茯苓扁豆大枣汤(健脾祛湿)
材料:茯苓10g,白扁豆10g,去核大枣3个。
做法:白扁豆泡水1小时,材料入锅,加水炖煮1小时即可,为1人量。
茯苓莲子甜粥(健脾补血)
材料:大米100g,莲子30g,茯苓30g,红枣10g,红糖适量。
做法:先将红枣、莲子、茯苓、大米文火煮烂,再加红糖调味。
土茯苓食疗方
山药土茯苓汤(健脾祛湿)
材料:土茯苓15g,山药10g,五指毛桃15g,芡实10g,瘦肉50g。
做法:食材入锅,注水烧开后转文火煲1小时即可。注意适合3岁以上、消化好、无病痛宝宝食用,1周1次。
扁豆薏米粥(清热利湿)
材料:炒扁豆15g,炒薏米8g,土茯苓15g,大米50g,黄糖适量。
做法:食材入锅煮成稀烂粥,加入适当黄糖调味;宝宝隔渣喝粥水。
育儿路上,做你身边的儿科医生
看一看朋友们在读什么,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