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三.脏腑关系及兼病概说
脏腑之间有相互滋生,相互克制的关系,因此在疾病发展传变过程中,往往一脏之病波及它脏,出现脏腑兼病的复杂情况。因此在临床之际,除对各脏之脏象症候分类应明确掌握外,还必須注意脏腑兼病,分清原发病和继发病,掌握主次病机,进行治疗。下面即就脏腑之间的关系及其兼病常見类型分述如下…
一、心和肺
心主血,肺主气,血之运行要靠气來推动。气的來源,要靠血来供給,即「气为血之帥,血为气之母」。肺气虚不仅推动血液运行无力,且可导致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即气之化生来源缺乏,又可导致肺气虚。二者交互影响,即成所谓「心肺气虚」。心火旺盛也能灼伤肺阴,出現「火旺灼金」之症。总之,心肺两脏常互相影响,例如現代肾学中因肺气肿导致的心功能不全,就是由肺病及心,因心功能不全而發生的肺水肿则是由心病及肺的例子。
1心肺气虚
⑴症状:面色皎白无华、精神疲乏、久咳不已、气息短促、心悸,甚者可見口唇青紫,或肢体浮肿、舌淡、脉细弱。如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慢性气管炎等可見上述床表現。
⑵病因病机:多因久患咳喘,肺虚及心,或由于心气不足,导致肺气亦虚,因而出現心肺气虚症。
2火旺灼金
⑴症状:口干、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甚者,肺火炽盛,也可耗份心阴,引起心火,证見咳嗽气喘,咯血,心中烦热。
⑵病因病机:火旺灼金,即心火消烁肺脏气阴。心肺同居上焦,心火上炎,易使肺热伤津。
二、心与脾
心主血、脾统血,二者都和血有关。血的生成在于脾,脾虚则血液生成不良而发生心血不足,心主血的功能便會受到影响。心血不足也会使脾的健运不全。不能发挥统血功能,造成血不循经而妄行。因心影响到脾时,从前叫「火不生土」。临床上更多见的是「心脾两虚」。
1火不生土
⑴症状:食少、食入难化、胀满、便溏、心悸、征仲。
⑵病因病机:心火不足,不能助脾阳以健运。
⑵病因病机:本症多由久病失调,慢性出血或思虑過度,心脾氣血两伤所致。
2 心脾两虚
⑴症状:心悸怔仲、失眠健忘、面色萎黄、食少倦怠、腹胀便溏、妇女月经过少或闭经,或崩漏等。舌质淡、脉濡细。如神经官能症、贫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可見上述临床表现。
⑵病因病机:本症多由久病失调,慢性出血或思虑过度,心脾气血两伤所致。
三、心与肝
心主血,肝藏血。肝得到血的濡养,肝阳才得以效藏。肝的疏泄条达也有助于心血的运行。若心火盛可引起肝火化风,肝火盛也可影响及心,一般叫做「心肝火旺」;心血虚可致血不养肝,出現一系列症状,肝阳虚亦能影响心阳而致所谓「木不生火」之症。
1心肝火旺
⑴症状:心火旺则心中烦躁、眼红肿痛、或鼻子出血。肝火旺则手足蠕动,甚或抽搐。
⑵病因病机:肝为刚脏,有暴躁好动的特性,若心火盛可引起肝火化风。反之,肝火亢盛,也可影响到心。
2木不生火
⑴症状:心情不舒、消瘦、胆怯、心悸、征仲、警惕、健忘、失眠等。
⑵病因病机:肝阳虚弱,外发之气不足,不能协助心阳。
四、心与肾
心居上焦,属阳;肾居下焦,属阴。心主火,肾主水。心和肾之间具有升降相因,阴阳相济的关系。借此维持生理上的相对平衡。就是说,心中的阳要下交于肾,温养肾阳;肾中之阴要上升至心,涵养心阴。心火之所以下降,是由肾水之上升以滋润,肾水之所以上升,是由心火之下降以熏蒸,這叫「水火互济」也叫「心肾相交」。两者之间,是互为制约的关系。
如果肾阴亏虚,不能上承于心,则心阳不受肾阴的制约,就可以导致心火亢盛而产生心烦,怔仲、失眠等「心火炽盛」的证候。如果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反而下吸肾阴,也会造成「心肾不交」而出现心烦不寐,梦遗滑精,腰疲痛等证。又心火不足不能下温肾阳,以致肾水不化,就会凌于心而见「水气凌心」的证候。
由上可見,肾病可累及心,心病也可累及肾,二者可以互为因果,医生治病就在于调整這些偏弊使之归于平衡。
1心肾不交
⑴症状:心烦不寐、多梦遗精、心悸健忘、眩晕耳鸣、口干舌燥、腰膝疲软,或潮热盗汗、小便短赤、舌红无苔、脉细数。如神经衰弱症等可见上述临床表现。
⑵病因病机:肾阴必上滋于心,心火才不亢,心火必下交于肾,肾水始不寒,从而维持两脏的对立统一!此即「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之意。凡能引起心肾阴亏,虚火偏亢的病因,均可导致心肾不交。
2水气凌心
⑴症状:心悸、水肿。
⑵病因病机:心火不足不能下温肾阳,以致肾水不化,而上凌于心。
五、肝与肺
肝藏血,肺主气,气源于血,血赖气生二者相因,相互为用。肺得肝之疏泄则肺气得以宣畅,津液,得以输布,营卫和谐,疾病不生,肝得肺津,柔其刚性,其气方能伸展条达。又肝以升发乃顺,肺以肃降为常。肝气升,肺气降,相互制约,周身之气血才能升降有度,通行无阳。如肝气郁结,即肺失肃降,出现咳嗽胸闷太息,胁肋胀痛,这叫「金实木郁」,肝郁化火,火犯于肺,即出現气逆喘咳,胁肋作痛,面红喉干,这叫「木火刑金」,也称「肝火犯肺」或「木扣金鸣」。
1肝火犯肺
⑴症状:咳嗽氣逆,甚則咳吐鲜血,或痰带血丝,胸胁窜痛、性急易怒、烦热口苦、头眩目赤、脉弦数、舌红苔黄。如支氣管扩张、慢性气管炎等病可見上述临床表现。
⑵病因病机: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上逆犯肺,以致成病。
2金实木郁
⑴症状:咳嗽、胸闷太息、胁肋胀痛。
⑵病因病机:肺气宜宣通,不宜郁滞,郁而不宣,即成是病。
六、肝舆脾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只有在肝疏泄条达,气机通畅的情况下,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得以正常发挥,即所谓「土得木而达」。肝所藏的血又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物质所资助,脾运化不良可以造成肝血不足,即所谓「木赖土以培之」。
肝气横逆犯胃或肝强乘脾,这叫「肝脾不和」,而脾气壅滞也可影响肝氣疏泄,可见消化不良,脘腹胁肋胀痛,消化不良。也叫做「土壅侮木」或「土壅木腐」。以下就肝脾不调病症再略加解说。
⒈肝脾不调
⑴症状:两胁胀痛、脘腹满闷、食欲不振、烦躁易怒、腹痛便溏、或妇女月经不、舌苔白腻、脉弦缓。如过敏性结肠炎、溃疡病、慢性肝炎等病可見上述临床表现。
⑵病因病机: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病波及到脾,或脾虚肝木乘之,引起肝脾同病。
七、肝与肾
肝藏血,肾藏精。精和血的关系十分密切。肝血必须依赖于肾精滋养,肝的功能才能正常;肾精必须依赖肝血以资生,肾精才能充盛。两者相互为用,互为资生故有「肝肾同源」之说。肾阴不足,不能养肝,造成了肝阴虚,就可导致肝阳上亢,称为「水不涵木」。也有称为「肝肾阴亏」的。下面就肝肾阴病症再略加说明:
肝肾阴虚
⑴症状:头晕目花、面色憔悴、耳鸣耳聋、胁肋疼痛、咽干、腰膝痠软、颧红唇赤、手足心热、盗汗遗精,女子则见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虚细而数。如高血压、慢性肝炎等病可见上述临床表现。
⑵病因病机:肝肾相互滋养,久病营阴内耗,肝血不足,或房劳过度,肾精亏损等,均可导致肝肾阴亏。
八、脾与肺
肺主全身之气,但必须依靠脾所转运的水谷精微以充实,才能气血畅行无阻。脾主運化水谷精微,但必须依靠肺气的散布推动,才能输送到全身内外。脾主运化水湿,肺主水氣的肃降,两者在水液代谢和通调上起着互相促进相互合作的作用。脾阳虚衰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久之就可引起肺氣虚弱,這叫做「土不生金」或「土虚金弱」。肺气虚肃降失常,水道不调,水湿停聚,也可引起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聚而为痰为饮,出现咳嗽吐痰或痰饮浮肿等。下面就「肺脾两虚」病症略加説明。
肺脾两虚
⑴症状:咳嗽气促、痰多清白、纳食减少、神疲懒言、面色不华、身形消瘦、腹胀便溏,甚則面浮足肿等。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浮大无力。如慢性气管炎、肺结核等病可见上述临床表現。
⑵病因病机:久病咳喘、肺气虚弱、损伤及脾;或脾气久虚,精微衰少,使肺气不足。
九、脾与肾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人体的生命活动,依靠脾肾以维持,脾的运化功能,需依靠肾阳的温养,肾阳足则脾阳健,脾阳健则能够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如果肾阳不足,必导致脾阳不振,运化失权。这种情况称为「脾肾阳虚」。反之,當脾运化失权,也会出現肾虚,导致水湿内聚则为肿、为饮。五行学说称之为「土不制水」。
1脾肾阳虚
⑴症状:畏寒肢冷、少气懒言、精神萎靡、大便溏泻、完谷不化,或五更泄鸣、腹部隐痛喜按,或见浮肿,甚則腹满鼓胀。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弱。如慢性肠炎、慢性痢疾、慢性肾炎等病可见上述临床表現。
⑵病因病机:本症多由命门火衰,不能温养脾土,导致脾阳亦虚,亦可由脾阳久虚,不能运化水谷之精气,以充养肾,导致肾阳亦衰。
2土不制水
⑴症状:水湿内聚为饮,甚或泛滥为肿。
⑵病机:脾之运化失权,生化不及,肾失后天之济,影响而致肾虚,肾虚则开合不利,而致水湿聚为饮,肿之症。
十、肺与肾
肺主气,肾纳气,如果肾不纳气,呼吸就不能归根,发生短气。所以说「肾为气之根」,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气的依存方面,肺为水的上源,肾主化气行水,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则寒水上泛于肺,叫「寒水射肺」,可导致肺气不降,水道则失去通调,证见短气咳嗽,四肢厥冷或浮肿。如外受风寒肺气不宣,可导致肾的水道不通,证见发热腰痛全身水肿如「风水」证就是由肺及肾的证候。本证多见于急性肾炎。
肺肾两者之间常相互影响,肺虚可致肾虛,肾虚也可导致肺虚。肺肾两虚的病人,在临床上是经常遇到的。以下就肺肾两虚(阴亏)略加説明。
⑴症状:咳嗽痰出不爽,动则气促,间或咯血、口干咽燥或声音嘶哑、腰膝酸软、消瘦、骨蒸潮热、盗汗遗精、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如肺结核、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病可见上述临床表现。
⑵病因病机:本证或因久咳耗伤肺阴,进而耗损肾阴,或由于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肺阴,两者都可引起肺肾阴虚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