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经销商生存纪实:挣的不多,却也不想离开
商情,专注行业20年
当下的三轮车市场面临着诸多困难,随着市场饱和、低速车蚕食以及创新乏力,低端三轮车的市场空间被进一步挤压,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与市场面对面的经销商对此体会最为深刻,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开始感受到生存压力。
开春以来,市场环境继续恶化,除了销量增速放缓外,价格战的不断升级,也进一步吞噬了厂家和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外部环境已然风声鹤唳,那么,身处一线的经销商真实的生存状况到底如何?经销商倒闭潮会不会出现?
在济南天桥区的一个三轮车市场里小编看到行业一线大品牌基本都在此设立专卖店,虽然是周末,人流也并不多。小编随机采访一位店主,在他的描述中发现,随着济南禁限三轮车路段的增多以及低速车品牌的竞争,当下三轮车经销商的生存空间日渐被挤压。虽然如此,但在分销渠道上,不少总代依然能够维持可观的利润空间。二级市场成主力,这已经是不少地方多年来形成的新局面。
济南市区偶尔有快递三轮出现,私人三轮车实际上并不多,但在县乡镇一级的地方三轮车明显要多出来很多。一方面交警管理的不像市级城市里那么严格,三轮车无论电动还是燃油,都能满足跑得远、载货量大的需求,三轮车对生活在这一级县城里面的人来说是再好不好的交通工具。
小编了解到,对于三轮车市场的经销商,另一个收入来源在于维修和升级服务,每日光顾的客户也以维修保养的居多。在配件更换上,门店依然有可观的利润空间,尤其老客户成为消费主力,专卖店兼备维修店的功能,也为经销商分摊了不小经营上的压力。但这种利润模式并不保险,很多老板也不愿看到自己的客户经常来修车,平白无故增加的售后压力也不小。
一位开辟修理业务的经销商告诉小编:“利润空间是维修高还是换配件高,大家心知肚明。电动车上有的问题修理不好,还老坏,不仅耽误客户,还让客户感觉你技术不行,反而会把客户丢了,换新的配件肯定比修理的效果好,车子好骑,也让客户感觉钱花的值,客户还会更满意,成为回头客。如果有电动车过来修,我这里都是换配件,基本不修理,每个配件保持合理的利润空间。”
舒适、便捷、方便,新一代的低速篷车,似乎颠覆了人们对传统三轮的印象。新能源产业革命滚滚浪潮,俨然让普通三轮经销商感受到凛冬将至。如今传统三轮车企业基本都开始踏足篷车市场,比如金彭、淮海、英诗兰德等深耕行业多年的老品牌都开始或者早已布局篷车领域,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力图在高端篷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那么问题来了,企业开展新项目,作为与企业休戚相关的经销商是否也应该转变思路开始在店里摆上几辆低速篷车呢?实际上这种趋势已经在终端上出现,不少三轮车批发商将篷车摆在门店显眼的位置,不但丰富了产品品类,让挑剔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有利于提升自家门店的形象。
但是接手篷车也不全是好事,篷车相对于三轮车成本要高不少,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对于已经开始进入微利时代的经销商而言是不小的压力。
如今做三轮车生意的老板大都已经步入中年,没了几年前的那股狠劲、拼劲,做事趋向保守。有不少经销商告我小编,自家三轮车专卖店已经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虽然利润微薄,但还是坚持做着。继续留在这个行业的原因是因为热爱。其实从他们的话语中,小编看到的反而是无奈。在行业耕耘十几年,再创业谈何容易,与其说是热爱,不如说是舍不得多年来的付出与积累的人脉。希望三轮车行业能够在困境中走出来,只有这样,经销商才有更多的理由留在这里,别忘记,我们曾并肩战斗!
本期编辑:子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