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故事】大包干

大包干

文/同龄人



      “实行大包干,粮油大增产,踏上致富路,干群喜开颜。”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赞誉。

       据我所知,我们这里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大多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包产到组或者包干到组;第二步是分田到户,国家的税负和集体的提留包干到户。包产到组是联产计酬,超产奖励,减产赔偿,仍然以生产队为单位统一核算;包干到组是把生产队的人口、土地、牲畜、农具、交公粮、农业税、还贷款、生产队提取的公积金、公益金和大队干部、民办教师、赤脚医生等人员的补助粮、款,统统分配到组,时称“三级半核算单位”(人民公社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队向下包干到组,多了半级)。      

       1979年春天,我在朱集公社工作。许多生产队分为二、三个作业组,实行包干到组。包干到组,虽然对于调动干群的积极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破除了生产队的“大锅饭”又出现了作业组的“二锅饭”,加之一些作业组的干部缺乏管理经验,组内人心涣散,社员觉得还不如一分到底爽快。1980年初,全县行政区划调整,设立14个区、镇,撤销21个大公社,划分为76个小公社。趁此机会,有一些作业组自发地实行分田到户,把生产队包干到组的所有项目再悉数分配到各家各户承担。分每一块土地,户主要抓一次阄。大到生产队的仓库、牛屋、牲畜和农机车辆,小到石磙、捞石、犁子、耩子、靶和叉把、掃杵、扬长铣等等,都先标价后抓阄统统分到户。

       总之,要把生产队集体的所有财产、债务和负担分得一干二净,一样不剩。眼看着分就分了,也没有人阻止,午收后大多数作业组都忙着分田到户,正如毛主席的一句诗词“分田分地真忙”。正当此时,区委尹书记开会传达地委孟书记的讲话:要把分田到户的,焊也要焊到一起。时值盛夏,天热人更热(热火朝天地忙分地),这一瓢冷水泼下来根本不起作用。分田到户之风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席卷全县各地,到年底几乎所有的生产队都实行了分田到户。只有极少数生产队继续维持集体经营,如游集镇九集乡有一个生产队坚持到1984年。后来,人们干脆把分田到户、包干到户说成是“大包干”,并且作了简明概括和形象地描述:“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对于“大包干”这一新生事物,当时也是议论纷纷,褒贬有之。最典型的一种说法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1982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宣传解释说“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充分肯定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稳定、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决定将土地承包期从原来各地定的3年延长到15年。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给农民吃了“顺心丸”和“定心丸”。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经过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农村中出现许多“万斤粮户”和“万元钱户”。

        农民有了钱,一方面是购买化肥、良种,添置牲畜、农机等扩大再生产,走上发家致富路;另一方面是盖新房、买家电、娶新娘,改善生活条件,提高幸福指数。一时间,盖新房的多,娶新娘的多,买小四轮机子的多,家畜家禽饲养的多。农村呈现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人欢马叫,欣欣向荣的景象。1984年夏天,我在娄庄区工作,看到农民下湖割麦、耪地,带着成箱的小香槟(时兴的一种饮料)留渴了喝。当时,有人编了顺口溜:“责任制,是个宝,用到哪里哪里好,乡村三年大变样,广大社员乐陶陶。”事实胜于雄辩、对于“大包干”的各种非议才逐渐销声匿迹。

       1988年夏天,我调到一个乡去工作。去报到的当天上午,乡里正在召开各村干部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土地调整工作,根据广大干群的迫切要求,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认识,决定利用夏秋之交相对农闲时间,全乡七个村同步进行土地调整工作。会后,乡党委、乡政府干部分别包一个村(我包的村是一个小集镇),深入村组宣传贯彻,配合行政村“两委”干部狠抓落实。因为“大包干”已经八年,农村人口变动很大,而纷纷要求调整土地,进行这项工作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确定每个农户应该参与承包土地的人口。

        一般说来,娶进门来的媳妇,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的人口应该分地;上大学、中专毕业分配的,在部队提干的,以及死亡的人口应该退地;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超生的人口不分地。这些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容易掌握,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可真是拿不准。例如:有一家三个女儿,其中一个是招亲的,上门女婿及其婚后子女应该给地;另外两个女儿出嫁了,仍然恋在娘家门上过日子,或者娘婆二家跑着过,甚至想讨巧两头要地,这种情况怎么办?乡党委把反映上来的问题梳理成23条,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逐条予以解答。乡村组各级干部以此为标准答案,统一口径,确定每一户应该承包土地的人口。然后,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扎实推进,如期完成。

         1991年,我在县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县委让政研室拟定全县土地调整工作指导意见。我们通过调查研究,综合全县反映上来的问题,梳理成45条,逐条解答。然后,印发各区、镇,参照执行。1995年,我在县委办公室工作。我和县计划委朱主任一道,深入大路乡的几个村,进行农村土地“二轮承包”调查研究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土地实行“二轮承包”的文件,有三个亮点:一是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延长三十年不变;二是在承包期内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三是鼓励农户依法有偿转让承包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后来,国家把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载入《宪法》。

       现在,已经没有人担心“大包干”会不会再变了,而是想着“大包干”将怎么样向前发展?对于这个问题,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早有预见。1990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农业问题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与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1993年和1994年,我两次到县委党校举办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班上,作了《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的专题报告,联系本县实际,谈了本人学习邓小平关于“两个飞跃”论述的体会。然后,我撰写了一篇论文《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指路明灯——学习邓小平关于“两个飞跃”论述的体会》,参加中共宿县地委宣传部和《拂晓报》社联合举办的“金利杯”有奖征文竞赛,1995年12月获得二等奖。与此同时,时任中共灵璧县委书记刘统海同志的参赛征文,获得一等奖。

作者:  马香俊;灵璧县科学技术协会退休干部;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资深作家。

(0)

相关推荐

  • 散文||村庄的涅槃

    村庄的涅槃 袁福成||江苏 曾经在网上读过一篇名为<我站在山岗,为村子招魂>的文章,因为我的老家就在农村,文中所述,真的感同身受.后来,此文又被冠以<村子已死>的名头在网上疯传 ...

  • 从人民公社到包产到户看我国农村生产的发展与变化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拨乱反正与调整国民经济的同时,中央领导人民勇敢地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这个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冲破人民公社经营管理模式开始的. 从50年代中期农业合作化到80年代初,农村 ...

  • 从农民日记看农村变迁:一位农民60年“土地记忆”

    新中国成立60年特稿 一位农民60年的"土地记忆"--从农民日记看农村变迁 侯永禄是陕西省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五组一位普通农民.从1940年起,他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到2004年3月 ...

  • 散文||挣“工分”的岁月

    挣"工分"的岁月 袁福成||江苏 在解放后的中国农村,从人民公社开始,直至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止,挣工分,曾经是亿万农民难以忘却的记忆. 在农村老家,乡亲们经常把挣工分叫做 ...

  • 【灵璧故事】小周瑜大梦成真

     小周瑜大梦成真  (商海小说) 文/抱璞斋主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周洼村小周庄的周华,十年前父亲肝癌病故,妈妈把他丢给爷爷奶奶,一走了之.爷爷奶奶离世后,他成了孤儿,幸好大爷周继贤收留了他.没爹 ...

  • 【灵璧故事】孤 坟 幽 灵

    孤 坟 幽 灵 (风俗小说) 文/ 抱璞斋主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东郭文萱服毒自尽了."这个噩耗在东郭家的亲邻.同学中轮番风传着. 文萱1985年县重点高中毕业,17岁,1米 ...

  • 【灵璧故事】杨疃老街的前世今生

    灵璧随笔 自 古 杨 疃 趣 事 多 文/胡荣谦 杨疃老街地处灵城北三十华里的灵房公路东侧,古时是一个只有十多户人家的小村落.远在唐宋(618-907)时期,杨疃周围为水乡,到处一片汪洋,惟少数几处高 ...

  • 【灵璧故事】奶奶这些年

    奶     奶 文/刺猬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我奶奶已经过世二十年了,小时候特别疼我们兄妹四个,尤其是我.人家都说,过世的人,活着的时候最疼谁,就会经常到她的梦里去探望,可我从来没有梦见过奶奶. ...

  • 【灵璧故事】秀秀哭了

    秀秀哭了 一转眼就到了我们该上学的年龄,家长们都在为孩子准备书包,有的是用旧毛巾缝的,有的是用碎布头找人在缝纫机上斗在一起的,有的干脆买了上面印着"为人民服务"字样的黄书包,我们急 ...

  • 【灵璧故事】骚 货

      骚        货 文/抱璞斋主 1956年秋后,我喂的马杆子猪400多斤了,年底要卖掉.父亲花了十几块钱,又买了一只雄性大绵羊,是骚羯子,一买来就有四十多斤重.说是新疆良种羊在内陆繁育的新型混 ...

  • 【灵璧故事】当年那个小混混长大了

    一顿小龙虾 文/汤曙光 夏天县城的夜市还是很热闹的,吕文轩带着一家三口来到夜市,找到最出名的一家叫侯四龙虾城的特色排档,坐了下来.这是一个依据废弃单位院子开起来的排档.虾大量足味道好,在县城密密麻麻的 ...

  • 【灵璧故事】四宝掉河里啦!

    我的邻居 文/刺猬 中午尅饭的时候,就看见村西头菊花大嫂,着急忙慌的跑到四宝家大门口."四宝妈,你赶紧的,四宝掉南边水塘里了."四宝妈,一下从屋里窜出来,"我也不会凫水, ...

  • 【灵璧故事】看大把戏

    玩 杂 技 文/刺猬 一大早,村长也就是俺大爷来俺家通知"吃过晌午饭,你都去俺家门口那,有一帮玩大把戏(玩杂技)"的来俺这表演.""俺大爷可好看?可要钱?&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