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杂谈】咱们灵璧农村老人常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要自已去,这是咋回事?
农村老人常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要自已去,这是咋回事?
文/乡村农夫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要自已去,这种说法无科学依据,纯属子虚乌有。“七十三,八十四”是指人的年龄;自已去,是指死亡。无病无灾,咋可能凭白无故的就死亡了呢?
其实,这句话是古人,为纪念两位儒家圣人祭日留下的,后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就成老年人的旬头(死)了。这句话为什么会在民间流传的这么神乎其神呢?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历史渊源。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个。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因孔老夫子才华超众,后人对他的评价是:天下文官祖,累代地王师。他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卒于公元前四七九年,周岁为七十二岁,虚岁是七十三岁。
孟子,孔子的学生,七十二贤之首,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所倡导的是“以仁为本”,他的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被古人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生于公元前三七二年,死于公元前二八九年,周岁是八十三岁,虚岁是八十四岁。
因为古代人的年龄都是以虚岁来计算的,所以孔子是七十三岁死的,孟子是八十四岁死的。我国对孔子和孟子十分推崇,孔孟学说在我国有巨大的影响,二人被尊为“圣人”和“亚圣”。
“圣人”和“亚圣”都难过生死关,何况平民,于是这种说法就被世代流传下来了。
老人们,年龄到了七十之后,就忧心重重,“七十三”与“八十四”这两个数字犹如心魔,总在垂幕之年的老人心中晃来晃去。
这种说法,我个人认为是不科学的,古时医疗条件能和现代比吗?那个年代,能活到七十三,八十四,就是高寿、长寿了,真的是神仙了。生老病死的因素很多,长寿的密诀,应该取决于心态。
作者乡村农夫,本名刘亚,灵璧禅堂乡人氏,1982年高中毕业,现为灵璧政协十届二次社情民意代表,灵璧家园义工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