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随笔】渔沟磬云山遐想
磬云山遐想
文/同龄人
前不久,灵璧县作家协会、灵璧家园网站、灵璧红杏诗书画院携手安徽锐鹰置业有限公司,联合组织三十多位本土作家,赴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和滨河大厦建设工地开展采风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别开生面的采风活动,受益匪浅,感受颇深,特别是正在建设中的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着实让我这个渔沟本镇人士刮目相看。
说起磬云山,我并不陌生。我的老家是渔沟镇马集村,在渔沟集北边十里远。磬云山在渔沟集东边三里路。在磬云山西南面的山脚下及山坡上有一个比较大的山村,名叫“解山头”。我的姨娘家就住在解山头村庄的最东头,最上面一排的山坡上。她家两间堂屋(面朝南的房屋)、三间东屋,西面是墙头,前面是两间过底(房屋中间是走道)。院子中间有一棵洋槐树,春天里开了满树的洋槐花,雪白的、淡黄的,圆圆的,煞是好看!远远的就能够闻到一股扑鼻的清香味。洋槐花不仅好看而且还好吃,生吃有点甜味,拌一点杂面粉蒸熟吃很香,这道菜现在竟然上了高档酒店的宴席。在三年困难时期,我姨娘当生产队长,自然生活比普通老百姓强多了。那时,我在渔沟中学上学,每到星期天我就想去姨娘家蹭吃一顿,整日里忍饥挨饿的我难得填饱一次肚皮。后来,我辍学在家乡生产队里劳动,有时间还想去姨娘家走亲戚。我不再走渔沟绕远路,而是抄近道、走小路,从马集庄向东南方向,经过卓庄、钓鱼台、郑巷子,翻过一个山腰就到了解山头。只记得山坡上有山枣树,秋天里结一些绿的、红的,或者半红半绿的小枣子。小山枣只有花生米差不多大,但是枣核却比较大,吃起来没有多少枣肉,也不怎么甜。我边走路边摘几个小枣吃,从来没有注意脚下的石头。可以说,在集体经济时期,社员们一门心思在生产队里劳动挣工分,磬云山的奇石是“隐在深山人未知”!
大概在1980年代后期,听说有一个老农民家门口的一块拴牛石头,被一个外地人花二百块钱买去了,人们才恍然大悟:乖乖,这石头还怪值钱唻!一传十,十传百,消息不胫而走,磬云山附近的村民,纷纷上山捡裸露的奇石,在家里摆放,等着有人上门来买。渔沟街上的一些生意人看到了商机,就做起了下村庄收奇石、上县城卖奇石的生意。其中有一个名叫李福贵的生意人,收到一块半圆形奇石,直径约八十厘米,平面的下半部分像峰峦起伏的山峰,山峰的上面还有一个圆圆小球,好像天空中的太阳或者月亮。他给这块奇石起名为“韶山升起了红太阳”,并且带它参加广州交易会,仅这一块奇石就卖了五千元。从那以后磬云山的奇石身价倍增,远销全国各个大中城市,甚至漂洋过海带到外国去。2004年11月8日——18日,中共灵璧县委、灵璧县人民政府举办第一届“中国·灵璧奇石文化节”,邀请中央电视台白燕升主持的“戏曲大舞台”栏目组来灵璧现场演出节目;2006年10月18日——24日,中共宿州市委、宿州市人民政府举办“中国宿州·灵璧石文化节”,又邀请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栏目组前来宿州演出节目;2012年5月6日,中共灵璧县委、灵璧县人民政府举办“中国·灵璧国际奇石博览会暨钟馗文化旅游节、虞姬文化旅游节”(一会两节),邀请孙楠、屠洪刚、石头、刘谦等八位明星大腕前来演出。一时间,灵璧县城万人空巷,齐聚新建成的“奇石文化园”观看节目,有的人站在公园外面大路上看(我就是其中之一),有的人爬到树上去看,还有人在远处的高楼上用望远镜观看。会务组织动用公安民警、保安、防爆队员维持秩序。声势浩大,盛况空前!灵璧县主办的(一会两节)每年一次,在春季举行;宿州市主办的“中国宿州·灵璧石文化节”两年一次,在秋季举行,错开时段,轮番上演。以节庆活动为依托,诚邀国内外灵璧石爱好者来此参加会展、鉴赏、研究、推广,从而把灵璧县打造成最大的观赏石基地和奇石交易集散地,让“五彩奇石,魅力灵璧”的城市形象走遍全国、走向世界!
2018年9月22日上午,天气晴朗,秋高气爽。作家采风团在钟灵广场集中,乘坐大巴车沿灵双公路一路向北,10时许到达渔沟。在渔沟集北边拐弯向东,有一条宽阔的大道直通磬云山。在山脚下有一高大的辕门,门楣上书“中国·灵璧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我们坐在大巴车上清晰可见。大巴车盘旋而上,一直开到磬云山南坡的半山腰上,我们才下车观赏。园区里有人引导我们依次观看了“千层崖‘、”万卷书“、”长石阵“、”将军洞“,俯视山南坡下面正在修复中的”御安庙“,来到”摩崖石刻“前驻足。有一尊观世音菩萨雕像,高約80厘米,其余100多尊佛像比较小,高約20厘米。有的佛像比较完整,五官依稀可辨,有的比较模糊不清,还有的残缺不全,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人为破坏造成的。据中部两处刻文记载:宋至和三年雕制,即1056年,距今已经962年。我们在摩崖石刻前合影留念,自由拍照留下精彩瞬间。然后,我们步行从山腰翻过去到了山的北坡,观看”现代采石坑“和”宋代采石老坑“。据《灵璧县志》记载:”灵璧石,发于宋,竭于宋“,此言似有夸张之嫌,也由此可见宋代开采量之大。虽然经过900多年的泥沙淤积,但是现在看到的宋代老坑,仍然长约十米,宽约六米,深约三至五米。宋代采石老坑遗址的发现,是宋徽宗赵佶征用开采运输”花石纲“的铁证。
最后,我们走进”地质博物馆“。讲解员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磬云山山体的构造,形成的年代与成因,并且采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为游客深层解析,给予游客强烈的视觉、听觉效果。博物馆内还陈列了各种各样的的奇石,令人目不暇接。凭我的直觉,展览的奇石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上等奇石,但是并没有引起我有多大的兴趣,因为二十多年来见到的奇石太多了,习以为常了。引起我注意的是磬云山的地形地貌的特殊性,想作一些较深的了解和掌握。我的兴趣之一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作用包括深部喀斯特和表层喀斯特两种,表层喀斯特区域地表或者比较浅的土层内的可溶性碳酸盐岩石,受到来自土壤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蚀作用,在化学反应和机械破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各种喀斯特个体形态,并且组合构成喀斯特地貌。灵璧石的奇特外形是喀斯特作用后期改造的结果,其瘦、透、漏、皱的特征都与喀斯特作用有关。另一个感兴趣的是”臼齿构造“。
磬云山在远古时期处于浅海海域,灵璧石都属于碳酸盐沉积岩类,它们都是在海洋里面由过饱和的物质与一些生物碎屑堆积而成的。原始形成的沉积岩一般都是呈水平层状展出的,由于后期的地壳变动作用才形成山脉。在此过程中,一些水平的沉积岩地层弯曲形成皱褶或者断层,最为常见的就是单斜岩层。磬云山上看到的两处臼齿构造群景观,就是一个倾斜的岩层在山顶两侧的露头。臼齿构造的岩石形态多样、图案艳丽,被老百姓称为“天女散花”,极具观赏价值。
作者: 马香俊;灵璧县科学技术协会退休干部;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资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