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进宫面见皇帝,被带到皇宫某处,四处...

曾国藩进宫面见皇帝,被带到皇宫某处,四处无人,怎么看也不像皇帝召见大臣的地方,只得回去,结果差点断送了他的官场之路。
 
这天曾国藩接到通知,让他准备第二天到宫里觐见皇上。第二天一早曾国藩就进到了宫里,被宫人带到了一个偏僻的房间。他环顾四周,空无一人,也不是平常官员们等候召见的地方。
 
左等右等等了很久,都没人带他去面见圣上,宫门都快要落钥了,他只能回家了。而此时的他是暂住在穆彰阿家里,离皇宫近点,准备第二天再去觐见皇上。

穆彰阿见到曾国藩回来就问他:“你有没有看清今天宫里你所待的地方四周悬挂的字幅?”曾国藩一头雾水,因为他一直在焦急地等待召见,完全没注意四周有啥东西,只得如实地告之穆彰阿。
 
穆彰阿一听,叹息地摇摇头说道:“可惜了这机缘。”
 
穆彰阿随后转念一想,马上叫来仆人,给了仆人400两白银,让他马上把这些白银送到内监的手里,让内监连夜将曾国藩白天所在之地墙上悬挂字幅的内容,全部抄录下来,这400两白银就是抄录费。
 
对于内监来说这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也不违反什么禁令,自然乐于接受。仆人连夜就将内监抄录好的字幅拿了回来。
 
穆彰阿拿到后让曾国藩连夜将这些内容全部背熟。
 
第二天,曾国藩再次进宫面圣,这次到没有再等待,宫人直接将其带到了道光帝的面前。道光与曾国藩所聊之事全是昨天他所在之地所悬挂的历朝圣训。
 
因为事先已经背熟曾国藩自然对答如流,合乎圣意,道光很是高兴,曾国藩也由此入了道光帝的眼。道光帝还下了一道手谕给穆彰阿,手谕大概的意思是说穆彰阿说曾国藩遇事细心,果然如此。
 
从那以后,曾国藩在仕途上可谓是得蒙圣宠,一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看到这,我们都发现整个事件中最为关键的人物就是穆彰阿,如果这次没有穆彰阿的帮忙,曾国藩肯定答不上道光的问题,他的官场之路从此凉凉。
 
那穆彰阿又是谁,他为何会这样帮曾国藩,一切的根源也取决于曾国藩的为人之道。
 
1843年,曾国藩参加大考,总考官就是穆彰阿。从这点来看,穆彰阿是曾国藩的恩师,也是曾国藩的伯乐,可以说如果没有穆彰阿的赏识,也就没有后来的曾国藩。
 
考试结束后,穆彰阿阅卷,觉得曾国藩的答卷深得他意,于是向其索要应试诗赋内容。曾国藩马上就将自己所写的诗赋内容重新誉写一遍,亲自恭恭敬敬送到穆彰阿府上,而不是派个小厮帮他转送,这样办事速度与态度让穆彰阿很满意,对曾国藩印象极好,才有了后面的举荐之事。
 
曾国藩33岁那年,派往四川主持乡试,得到1000两白银的出差费用,对于当时靠家人资助、借钱度日的曾国藩来说,无疑是笔巨款。

他想的不是自己如何使用,而是用这个钱买点什么孝敬老师穆彰阿。他知道老师喜欢古玩,于是遍寻成都的古玩店,最后在一个偏僻之地寻到一把看上去很破旧的小竹扇,他一眼就看出这是唐伯虎的真迹。
 
老板开价200两白银,他还价到50两成交,要知道这扇子当时值万两白银啊,曾国藩既然识货,自己又是文人,对这个扇子自然也是爱不释手,就算他留下也不会有人知道。
 
当他回到京城,第一时间到了穆彰阿府上,忍痛割爱,把扇子送给了穆彰阿。当穆彰阿把扇子打开,惊讶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失声道:“这是唐伯虎真迹啊,就我所知,世上仅存两把,你居然有一把。“当下吩咐仆人多炒几个菜,他要和曾国藩喝几杯,从此对曾国藩更是青睐有加。

这两件事上就能看出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熟练运用”欲成大事,需营运关系“之道,才能借他人之力以成自己之事。
 
对人恭敬、谦卑,态度诚恳。而且搞好关系也离不开送礼,曾国藩的送礼信条是:别轻易送礼,送一次礼,就要对方永远记住你。最好的礼物是对方真正喜欢,而又难以得到之物,掌握这个原则,也许你送的东西对你来说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但送到对方心坎上,自然有奇效。
 
曾国藩被评为' 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 三不朽' 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

也有人说“从政要学曾国藩”,不仅仅是他的理念,更多的是他的为人处世之风,懂得借势,单打独斗难成大事,运营好人际关系,只要有人在关键时候帮你一把,命运就有可能从此必变。
#图文创作打卡挑战活动##历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