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近几年来,某些高等院校经常发生在校大学生自残自杀事件,这些悲剧也都引发了社会的关注。细究导致这类悲剧的根本原因,就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了问题。所以,高等院校务必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一半的在校大学生相对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果不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提升 其抗挫能力,就会有可能发生悲剧。也可以看得出,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关键和重要。

1、提高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新时代要求。

国家教育部早就在2011年就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8年又下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符合社会进步的新时代要求,大学务必要提高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提高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

现阶段,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普遍存在大学生就业难、市场竞争压力太大等问题。假如再出大学生轻生甚至违法犯罪恶性事件,必然影响到学校的影响力和认同度,在同类型同级学校中竞争力便会显著下降,进而影响到学校发展。

3、提高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校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推动身心健康发展最重要最直观的方式。所有在校大学生都希望自身身心健康,可事实上现在的大学生,有很多人都普遍存在着某些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着一定的潜在风险。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性别、家庭环境状况、精神状态、人格特征关系等是密不可分的,主要表现在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恋爱和情感问题、人际交往关系焦虑不安等好几个方面。

1、环境变化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人的过度关怀中成长,通常无法换位思考和正确理解其他人。进到大学,许多人不可以很快学会自理能力和融入集体生活,便会形成自卑感、疑惑、无助等心理健康问题。也有一部分学生从农村到城市,因为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的不适应,很有可能形成自卑、冷淡、性格孤僻等心理健康问题。

2、学习遇挫而产生的紧张焦虑心理。

从高中到大学,许多学生由高中的紧张状态到大学的放松状态,突然之间失去了个人目标和方向,有时候会出现旷课、逃课情况,造成学业成绩下滑甚至于考试挂科。学习的遇挫,自信心的丢失,便会形成紧张焦虑心理。

3、恋爱问题产生的困惑烦恼。

大学生谈恋爱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但因为心理和生理的不完全成熟,缺少生活经验,因青春期的冲动,也会出现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情况,引起焦虑不安、担忧、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或是因理想的恋爱观与现实情况发生矛盾,而陷入痛苦、迷惘、消沉之中,甚至于情感破裂后形成报复心理。因没有恋爱而变得难耐孤独、烦躁、情绪不定的情况也时常出现。

4、人际交往关系问题造成孤独心理和自我封闭。

在学校,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学生走到了一块儿,不一样的民俗民风经常造成人际交往关系出现问题,解决不当便会形成孤独心理。一部分大学生宁愿在互联网里倾诉,也不愿意与同学相处,更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讲话,在现实生活中封闭自我。

三、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高等院校要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意义上当一回事,构建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教育网络平台。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学校要根据具体需要配备专(兼)职老师和心理咨询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要制订规范化管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条例,确立各层级的权责,依照心理健康程度的轻重,分类对全校学生进行筛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2、制订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学校要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加强案例研究和分析,建立适合学校具体的教学方案,对情感负面情绪、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性、完成学业、稳妥就业等心理困扰问题有确立的具体指导,教会学生适度释放负面情绪和压力。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充分利用心理教师资源、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进行心理辅导,进行内容丰富的心理活动,帮助学生改变不科学的认知,提升 心理调节能力。

3、完善心理危机的预警和监测。

要根据心理健康档案,各自做好对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跟踪监测,充分运用班干部、宿舍长的作用,对出现长期失眠、情绪出现异常、行为不正常的学生早发现早干预,并立即汇报,提高心理危机的预警和干预水平,从根源上防止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此外还需要尽量鼓励学生参与课余活动和社团活动,培养个人爱好和乐观自信品格,学会提高自我调解及自我抗压的能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