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茶馆 成都大慈寺禅茶堂
成都大慈寺“禅茶堂”,早在一千二百年前的唐代就已经有了。史学家范文澜在其《中国通史》中说:茶作饮料,唐时自江南传到北方,逐渐流行。据《封氏闻见记》说,唐玄宗时期,泰山有一个大兴禅教,学禅首先要夜里不睡眠,因此禅徒都煮茶驱睡。后来俗人也竞相仿效,遂成风俗。成都不是江南,也不是“北方”,成都的禅和茶是由一位叫无相禅师的“洋和尚”普及来的。
无相是新罗国(现韩国)王子,出家前俗姓金,又称金和尚,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来到四川资州德纯寺,向处寂禅师学了14年禅法。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到四川,将无相禅师请去规划修建大慈寺,一共建了96院,内中一院便是专门饮茶的禅茶堂。
无相是禅师正如范文澜所说的那样,参禅时夜里不睡眠,以茶解困。他嗜茶如命,将茶叶视为灵芝一般的仙草,还写了首《茶偈》:“幽谷生灵草,堪为入道媒。樵人采其叶,美味入流杯。静虑成虚识,明心照会台。不劳人气力,直耸法门开。”
无相禅师持行的禅茶之道,有点繁琐,却又广为流行,如韩国、日本,至今盛行。2004年9月18日,“韩国无相禅师寻踪访问团”一行37人来到成都大慈寺,与中国学者20多人举行了无相禅师学术研讨会,在古朴悠雅的佛乐声中分别进行了茶道之礼,中方由大慈寺方丈大恩法师主持。令人吃惊的是:地隔数万里,时隔千多年,双方的茶道技艺居然大同小异。这活生生的茶道技艺,堪称茶文化的活化石。
大慈寺的“茶头”,相当于市井茶馆的“茶博士”,专门接待俗家游客和信众居士,饮茶环节简便得多,没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民国时期很多绅士都喜欢到大慈寺喝茶,据说特别醒脑提神。现在也有很多人爱到大慈寺喝茶,当然再不是鸣茶鼓、静禅心的禅道之茶了。
信步走进其间的禅茶堂,只见窗明几净,桌椅俨然。茶堂正中,观音在上;其下一桌,铺陈黄缎。桌前有两张木制靠背椅,一茶几,皆古色古香。堂前则是两排木椅分列,格局肃然。
寺院西角,隔墙相处的就是春熙商圈,相较于文殊院、昭觉寺,处于成都最繁华的商贸街交汇处的大慈寺,的的确确是“闹市最核心处的禅院”。
大慈寺茶园分室内、室外,卖的都是成都最常见的盖碗茶,5元、8元、10元不等,座位也是蜀地独有的高背高脚竹靠椅。竹椅上坐定,抿一口素毛峰,茶水清澈,津液油然。有道是,“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以上文字来自百度《汇茗茶业》:http://www.wtoutiao.com/p/Q36gW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