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炒好股跟养好孩子道理是一样的。
▼
古人云:一岁看大,三岁看老,但我们家里觉得我五岁已经成精了,每天咕噜咕噜问个不停,摁都摁不住。问妈妈我是怎么来的,她眼睛一瞪:“包子都塞不住你嘴,快点吃饭。”小姨看我杵在那可怜兮兮的,就告诉我说是我爸送我妈一颗种子,然后妈妈把那颗种子养大了就长出了我。“哦……“我恍然大悟,小姨满意的松了口气。“那爸爸送的种子是口服的么?”小姨听完眼皮上翻,差点口吐白沫。
被送到外婆家看管之后,老人家忙不过来,就让我跟大2岁的表哥一起,大夏天晚上洗澡,擦干之后外婆要我把背心小裤衩都穿好,表哥啥也不穿的在院子里裸奔她却一句话也不说,老人家去倒洗澡水,表哥跑过来得意的指着说:“我有一个小啾啾,你没有哦。“我不服气的回他:“切,了不起啊,明天就叫我爸给我也买一个。”对话刚巧外婆听到,她老人家强捂住胸口,一口老血才没喷出来。
讲来大人也是矛盾,一方面觉得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另一方面等真的教育的时候又喜欢藏着掖着。就比如放假在家看电视,一播到男女主角亲热的镜头,爸爸就捂住我眼睛,或者叫去倒开水给他喝,连《三国演义》这种级别的电视剧也不放过,我记得讲貂蝉和董卓吕布那段,爸爸一晚上喝了N次水,一会冷水一会热水的,等到后来演到偷情戏份,我求生欲特别强的喊:“老爸快来捂眼睛呀,他俩亲上了。”他老人家已经蹲在卫生间,爱莫能助了。当然他不知道的是,我在家没事就研究遥控器和电视台,捂住的每个镜头第二天我都能找到重播频道,一个镜头不落的重看一遍。
这种回避式的教育有效果么?答案是有,而且效果很显著。比如他觉得《水浒传》里西门庆和潘金莲那段有伤风化,少儿不宜。长大后我只好亲自研究《金瓶梅》,隔几天就写了几篇读后感,连人生理想都从不上班,变成了不仅不上班,还要在家写上一部小黄文中的世界名著。令人欣慰的是,在我每天借着写股评的乌龟壳夹带私货的努力下,现在的文字质量已经达到世界名著的第一步——厕所读物了。
当然,这么高逼格的理想我是不会告诉爸妈的,他们只知道我越来越不好管。最初他们给我定的目标就是念个师范当个小学老师,单位和婆家都在三公里以内。然后你们也知道了,一个小学教师倒下了,另一个跑遍了大半个地球的妹子冒出来了,穷的要死还自称大富。妈妈曾不止一次痛心疾首地说:“你为什么就不能听话呢?”我为什么就一定要听话呢? 记得有位心理学家说:”人性的成熟,在华人社会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听话是华人社会父母对孩子的一种共同期待。”(没错,这个心理学家就是我)。
人们最期待的人,最理想的孩子,就是那种既听话又优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际上这两个要求是很难两全的,听话的孩子可能暂时会优秀,等到大了就会变得很平庸,因为他内心的框框和局限太多了。而社会上那些成功而优秀的人,你倒回去看,他的人生转折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当年的“不听话”,比如许教授、比如我的两个马爸爸、奶茶家的孩子爸爸等等。并非所有的不听话都可以走向牛叉,但牛叉的第一步也许就是不够听话。
父母希望孩子听话的前提,是你必须一直把子女控制在自己能掌控的环境中,而且不能报太大的期望,希望他能有出息超过你,否则一定会失控。比如你希望养孩子就是为了养老,那你就不应当教育她好好读书,而是早早找个护工学校或者烹饪班,这样老来她还能一边下厨一边打针吃药的服侍你。如果你希望他能光宗耀祖,出人头地,那么就一定要有个心理准备,他迟早会远走高飞,因为有志气的孩子自然会有自己的理想,并独自决定未来去向。优秀跟听话你只能选一样,没有什么两全其美的事情,勉强两全的结果,就是他痛苦,你也痛苦。
亲情是这样,爱情婚姻也一样。有的家长说不希望孩子留在大城市打拼,太辛苦。有的亿万富婆会说,最怀念老公没有很多钱的时候,一家人天天待一起,过得很开心。表面上看,表达的是“我这人要求不高,不虚荣”,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出于自我安全感考虑的口是心非:不希望失去控制,也害怕跟不上对方的脚步。宁愿你稍微差一点,这样更便于掌控,离开也就没那么容易了。——这才是许多亲子和伴侣关系中,要求不高的真实含义。
为什么一会希望孩子听话一会又希望他优秀,一会又觉得他只要听话没那么优秀也行呢?说到底还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没有长远的规划,就容易短视,看见孩子考砸了就发飙,看见孩子打游戏不做作业也发飙,容易盯着“别人家的孩子”来规划自己孩子,在一次次“你看看人家谁谁怎么样,再看看你……”中活的不像个母亲,而像个狱警。试想一下,如果父母能明白,每个孩子成长周期不一样,有的早熟有的晚熟,成功的定义也不一样,未必要样样都比人强,只要他做的是喜欢的事情,过得是愉快的生活就行。这样的话,还会有那么多问题和摩擦存在吗?
如果你觉得今晚我是给二胎都生了的你上课就错了,我想说的意思是:当父母当儿子孙子都要有长远目标,你炒股也是一样的。因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道理都是相通的,如果你在进入股市之前,已经制定了一些长远而周密的计划,那么你就不会随随便便因为三八节一个大跌,就轻易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操作计划。也不会动不动就问:现在还能不能买XXX,某某股我要不要跑?为什么买?怎么买?买了如何卖?一整套流程的决定权不在别人手里,在自己手里。手里的股就跟你家的娃一样,你要去投入,去下功夫研究和参与它的成长过程,你没吃过叶酸也没有过晨吐,你只知道它的名字代码,那你怎么能确定这孩子就是你的,你都不确定是不是你的,大风大浪怎么有胆拿得住?人家一买就赚你买就套,是因为他操心操肺累到吐,而你大街上白捡的,人家可不逮着就咬?
——我是养儿防老、买股防咬的分割线——
周末消息综合看是利好大于利空的,利空有:
1、券商研报事件发酵对券商股有冲击;
2、房产税加速推出+汽车销售下滑,对地产和汽车股的冲击;
3、上月信贷和社融大跌,放水低于预期。
但仔细一想,也许是利好,券商股在牛市和科创板设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跌就是机会。房地产税推出,中长期看热钱多半往股市里冲;再看社融大跌,那是因为2月有假期,谁大过年借钱啊,而2019年前两月,社融规模是5.31万亿,比去年同期多1万亿,这多出来的不是放水是什么?
我们A股最不缺的就是水了,因为我们都知道它比谁都水,除了房地产流出的配置资金,养老金等机构,还有易行长关于降准的发声。哪一个迹象都证明上头好不容易搞起来的资金牛,是不会这么容易就结束的。牛市里,每一次大分歧就是一次最好的个股筛选机会。周五这个大阴线回撤,不出意外,明天早盘受地产股拖累的指数大概率还有一次吓爹,吓爹带来的情绪冰点就是非常好的分歧买点,主线是科技股(芯片软件、边缘计算等)+科创板。
很多大V都在狂推软件股,但这玩意大家都知道了,你就很可能买不到了。如果真这样,不如找找偏门,我依然看好科创板块和券商股,前者承载的郑智任务太多了,搞大是必须的,看权限开通情况就知道了,创业板开通手续还要折腾一下,科创板几乎是相当于满足条件就自动的。而且科创板IPO,券商要自己掏腰包跟投,这注定了券商股不会就此熄火,除非你告诉我这牛市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