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文学排第一,雕塑排第二,第三是木刻,第四才是绘画
从一张小猴票到巨幅国画,黄永玉的作品飞升海内外。一个湖南省凤凰县的土家族少年,一生涉猎很多领域,却对文学情有独钟。他好交朋友,好摆龙门阵,生活无拘无束。
鹅城 28×20cm 1946年
画画为黄永玉带来了心情,也带来了名望。他却认为,在他的生活中,文学排第一,雕塑排第二,第三是木刻,第四才是绘画。他说,我一生70%的时间都花在木刻上,在学校,我教木刻。为什么我喜欢文学、喜欢雕塑,而绘画排在最后呢?是因为绘画可以养活前面三个行当。
风车和我的瞌睡 36.5×22.5cm 1947年
“木刻是个累活,累上瘾改不回来了,就这么刻了我半辈子。我从艺态度跟文学态度一样,依靠的是永不枯竭的故乡思维。”
——黄永玉 2020年
我在海上一辈子 29.5×29cm 1948年
逻辑病者的春天 26×18.7cm 1947年
翠翠和爷爷 13.5×18.5cm 1947年
沈从文小说《边城》插图
花环 18×13cm 1947年
沈从文小说《边城》插图
初进森林 30.7×23cm 1954年
新的声音 37.5×25.5cm 1954年
森林小学 30×39cm 1957年
小鹿你好 40×26.5cm 1957年
齐白石 24×34cm 1954年
阿诗玛 25.5×12.9cm 1955年
大风雨和蜘蛛 25.5×16cm 1953-1954年
冯雪峰《寓言》插图
带着“流亡王子”头衔的小鸭 18.5×28cm 1953-1954年
冯雪峰《寓言》插图
鼓手的蛤蟆 19×16cm 1953-1954年
冯雪峰《寓言》插图
春潮 40×55cm 1961年
葫芦信 25.8×33.5cm 1961年
夏天的花 25×34cm 1962年
往事回忆 65.5×113cm 1964年
颐和园 66×80.5cm 1964年
蔷薇 38×33cm 1990年
那四月暖和的风 83×49.5cm 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