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气机治百病:
调理气机治百病:
调理升降气机,是调理五脏六腑疾病的一大法则。而调理气机关键在调理三焦。其理如余在《杂病纲要》中所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为水谷之道,属性从上、中、下焦统属的脏腑确定。主升降出入,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司决渎,主行气。
据现今研究,三焦不畅,气滞血阻,气肿、血肿、出血;情志抑郁、胸闷、失眠、头痛;胸腹胀满,痰肿;小水不利、隆闭、昏迷.....可涉及到三焦统属的脏腑出现的症候,故有“善治三焦可愈百病”之说。
三焦主病涉及到五脏六腑、水液代谢至今仍需深研。 善治三焦可愈百病,是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治三焦关键是通调三焦使气血通调,十一脏功能恢复,抵抗疾病的功能增强,故可愈百病,而治三焦通调气的升降为首要,气为血之帅,气通则血也随之调顺,气血顺则十一脏的功能方可正常。
主升降的方剂:
1、柴胡、升麻、人参、当归、枳彀、陈皮;
2、柴胡、升麻、白术、获苓、陈皮、枳彀。柴、升与陈、枳之间添加各脏的药物,可调各脏腑。李东垣构方善用此法。
3、白僵蚕、蝉衣、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此亦升降也,其意与(1)的理一致。此方由杨栗山所创,取其清热解毒攻下逐秽,以降阴中之浊阴矣。
4、白僵蚕、蝉衣、片姜黄、天竺黄、远志、合欢花 具有调理气机紊乱,升降失常的功能。肝胆火旺加柴胡、黄芩、川楝子、山栀、龙胆草;心肝火旺肾阴不足加黄芩、白芍、炒枣仁、夜交藤;心胆虚怯加竹茹、枳实、半夏、获苓、郁金、浮小麦;阳明燥结加 大黄、杏仁、桔梗;胃不和加神曲、莱菔子、连翘、陈皮
5、白僵蚕、蝉衣、姜黄、大黄、苍耳子、羌活、细辛、川芎、赤芍
4、5两方可能是3方的加减,都具有升降气机的作用,对于耳聋、 喉痹、沙哑、鼻渊等
病例1: 李某某 女 46岁干部
面色苍白,乏力,纳差。后得一怪症,看书报只能垂目阅之,不能仰视。经西医诊断为;玻璃体混浊,用药多种未能收效脉虚弱 舌质淡白 时愚正读《续名医类案》,知此中气不足,清阳不能上举所致。愚用李东垣方,调整脾阳升降之方:
人参12克 灸甘草10克 当归12克 升麻15克柴胡12克陈皮10克 黄芪18克白术15克 枳彀10克生姜二片为基本方加减,前后服百余剂,视力恢复正常,人也吃胖。
病例2:黄某某 男 幼童 关帝山林区黄技术员之子
三十多年前,患儿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在省城大医院久治不愈,经友人介绍就诊,愚先用调整脾阳方加减,服至卅多剂,诸症皆失,后嘱服人参归脾丸,服廿多盒,化验检查正常。那时木材供应紧张,黄技术员送木料一立方半,愚按当时价付之。此事印象深刻,以供同人临证参考。
病例3:王某某 女 70岁 居民
自述二十余年睡不好觉,有时竟一夜失眠,服西药见效,但停药又失眠,白天头晕乏力,十分苦恼脉弦舌质红此肝阴虚火,用调整肝阴升降方加减:
白僵蚕10克 天竺黄6克 蝉衣10克远志12克合欢花15克 白芍15克 川芎15克当归12克 黄芩8克片姜黄8克 炒枣仁15克夜交藤15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三剂 一日一剂
二诊 服药当夜入睡四、五小时,三剂尽,睡七、八 小时。有时白天也有睡意,仍头晕 脉缓 去黄芩加 桑叶12克天麻15克钩藤15克 菊花15克。巩固疗效。
病例4、双某某 女 47岁 家庭妇女
近三月来,只能睡两、三小时,时彻夜失眠,白天多说多道,面色憔悴。脉虚数 舌质淡红尖尤红,苔腻 细问知月经周期紊乱,知是更年期之故,前心、肾阴虚,现三焦功能失调,挟痰浊。用药:
山芋15克 生地15克 山药15克 淫羊藿15克 丹皮12克 郁金12克 白僵蚕10克 天竺黄3克 远志12克 片姜黄10克 合欢花15克 夜交藤15克 云苓15克 蝉衣12克 半夏12克 陈皮12克 竹茹12克 炒枣仁15克 浮小麦二两 甘草12克 大枣五枚 三剂 水煎服 一日一剂
二诊:言一剂晚上有睡意,二、三剂能睡三、四个小时。效不更方,三剂。
三诊,已能睡五、六个小时。舌尖不红,苔腻减,前方去天竺黄、竹茹 三剂
四诊:能睡七、八个小时,但仍多说多道 苔尽,脉缓 上方去二陈汤,三剂
五诊:不多言多语 上方三剂,巩固疗效。
体会:用方意在滋肾阴,缓心,祛火、痰浊,此为常法。此方重在调理三焦,三焦者乃西医之内分泌也,余曾写《三焦者内分泌》,方中用调理三焦的升降汤,故诸药配合,取得良效。从而印证了三焦者乃内分泌。
病例5、刘某某 女 10岁 学生
发热恶寒,嗜睡,四日无大便,胸有前隐隐约约红点 脉数舌质红 邪入营血 清热解毒逐秽
白僵蚕12克 蝉衣15克 黄连10克、黄芩12克、 黄柏10、大黄12后下 银花50克 连翘15克 石菖蒲9克 丹皮10克未了赤芍10克 甘草9克 水煎服,
二剂热退、便下,三剂神清 六剂愈
如今此女已在学毕业多年,无后遗症。
讨论:纵观这些方中的柴胡、升麻、白僵蚕、蝉衣、连翘等味都是升清之品;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等药苦寒降浊。枳觳、陈皮、姜黄、细辛具有疏导作用,为升清降浊的基本方,然后根据病或健脾、或补气血、或活血化瘀血;或安神;醒神开窍、、、、辨证施治,达到升清降浊恢复气机的功能,故遇到疑难杂症具有三焦病的症候,不妨选用这些方头治之,或是配合应用往往会取得良效。
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也。脉象,则有三部九候。三部者,寸关尺也,以候形段之上下,以直言之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以候形层之表里,以横言之也。病在上则见于寸,在下则见于尺;病在里则见于沉,在表则见于浮;里寒外热,则沉紧浮缓;里热外寒,则沉缓浮紧。上虚下实,则寸小尺大;上实下虚,则寸强尺弱。
此脉象之大略也。
病机,则内伤之病,多病于升降,以升降主里也;外感之病,多病于出入,以出入主外也。伤寒分六经,以表里言;温病分三焦,以高下言,温病从里发故也。升降之病极,则亦累及出入矣;出入之病极,则亦累及升降矣。故饮食之伤,亦发寒热;风寒之感,亦形喘喝。
此病机之大略也。
气滞:亦称气郁,是指气的运行不畅而停滞或郁结不散的病理状态。气滞的病理表现因其气滞部位、脏腑的不同而异。气滞的证候表现甚多,但因其主要病机为气机郁滞不通,故多以气滞部位的闷、满、胀、痛为主。
气逆:是指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而导致脏腑之气向上冲逆的病理状态。气逆以肺气、胃气、肝气上逆为多见。不同脏腑的气逆,其病理表现虽各不相同,但均呈现气自下向上冲逆的特点。
气陷:又称中气(脾胃之气)下陷,是以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气陷的形成,多与脾气虚衰有关。脾主升清,故气陷往往是脾气虚弱、无力升清的进一步发展。中气下陷的病理表现多见小腹坠胀,便意频繁,或见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肾下垂等。由于气陷多在气虚基础上发展而成,故中气下陷每可兼见神疲乏力,气短声怯,面色不华,脉弱无力等气虚症状。
正是由于气机的升降出入,关系到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各方面功能的协调平衡,所以,升降出入气机的异常,则能影响及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各方面的功能活动,从而在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等各个方面,产生多种病变。在升降失常的病变中,尤以脾胃升降失常最为重要,且亦为临床所常见。故脾胃升降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代谢废物不能排出,则诸种病变莫不由之而生。
还应指出,升降与出入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升降失常必然病及出入;出入失常亦必然影响及升降,故升降出入失调病机,不论内伤或外感、新病或久病等都是客观存在的。
气机的形式
1.气机运动的基本规律:位有高下,则高者下降,下者上升;气有盈虚,则盈者溢出,虚者纳入,故有高下盈虚的阴阳对立,就必然产生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这是事物的辩证法。“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素问·六微旨大论》)。古人以升、降、出、入四字来说明物质气的运动规律和具体表现形式。“分言之,为出入,为升降;合言之,总不外乎一气而已矣’’(《吴医汇讲》)。
其中,升,指气行向上;降,指气行向下;出,是气由内而外;人,是气由外而内。气的升降出入之间是互为因果、联系协调的。故曰:“无升降则无以为出入,无出入则无以为升降。升降出入,互为其枢者也”(《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素问·六微旨大论》):人类生活在宇宙之中,人体的气化运动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所以在生命过程中,“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没有升降出入就没有生命活动,故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可见,升降出入是万物变化的根本,是气化运动的规律,是生命活动的体现。一旦升降出入失去协调平衡,就会出现各种病理变化;而升降出入止息,则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
升降出入为一切器物的共同属性。器与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道”是无形象的,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中医学认为,每一个器物内部都是一个发生形气转化的气化作用的世界。由于气的运动,使器物内部出现升降的变化,同时与外界环境又发生内外出入的一定关系。故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高下相召,升降相因”(《素问·六微旨大论》)。天为阳,地为阴,天地阴阳上下之间相引相召,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降相因,从而引起世界的各种各样的运动变化。升与降、出与人,以及升降与出入,相互为用,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化过程。升者升其阳,降者降其阴,出者吐其故,人者纳其新。升降侧重里气与里气相回旋,侧重体内的气化过程;出入则侧重里气与外气相交接,侧重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升降出入,内而脏腑,外而皮毛,上而头面,下而百骸,纵横往来,并行不悖。“不止言升降,而必言出入,升降直而出入横,气不能有升降而无出入,出入废则升降亦必息矣。止论卉降,不论出入,是已得一而遣一”(《读医随笔·升降出人论》)。
升降出入是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诸如呼吸运动、水谷的消化吸收、津液代谢、气血运行等,无不赖于气的升降出人运动才能实现。升降出入存在于一切生命过程的始终。“死生之机,升降而已”(《素问·六微旨大论》),是对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
2. 脏腑气机运动的一般规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只有通过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才能具体体现出来。换言之,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是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
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无非是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其所需,排其所弃。人体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均赖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并与它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升降运动是脏腑的特性,是物质运动的规律。而每一种物质运动的形式,又为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本质所规定。因此,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及其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升降趋势亦不尽相同。
脏腑气机升降的一般规律:人体的生命活动,内而消化循环,外而视听言行,无一不是脏腑升降运动的表现。“出入”则是升降运动的外在表现,与升降运动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五脏贮藏精气,宜升;六腑传导化物,宜降。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居中而通连上下,为升降的枢纽。左右为阴阳之道路,肝主升发,从左而升,肺主肃降,从右而降,肝左肺右,犹如两翼,为气机升降的道路。六腑,“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脏》),虽然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宜降,但在饮食物的消化和排泄过程中,也有吸收水谷精微、津液的作用。如胆之疏泄胆汁、胃之腐熟水谷、小肠之泌别清浊、大肠之主津液等等。可见,六腑的气机运动是降中寓升。不仅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处于升降的统一体中,而且每一脏腑本身也是升与降的统一,即升降中复有升降。总之,脏腑的气机升降运动,在生理状态下,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可体现出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点。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脏腑组织不仅各自进行升降运动以完成各自的新陈代谢,而且各脏腑之间的升降运动又是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化生的。
综上所述,人体脏腑组织及各脏腑组织之间的气机升降,共处于升降出入的对立统一体中,共同完成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不断自我更新。即不断地从外界摄取食物,并将这种物质通过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摄其精微而充养自身。同时又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以维持机体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动态平衡。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的这种动态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关键。
五、气的分类
《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多宗“气本一元”之说。如喻昌认为“气有外气,天地之气也;有内气,人身之元气也。气失其和则为邪气,气得其和则为正气,亦为真气。但真气所在,其义有三,曰上、中、下也。上者,所受于天,以通呼吸者也;中者,生于水谷,以养营卫也;下者,气化于精,藏于命门;……人之所赖,惟此气耳”(《医门法律·先哲格言》)。“身形之中,有营气,有卫气,有宗气,有脏腑之气,有经络之气,各为区分”(《医门法律·明胸中大气之法》)。喻氏将人身所有的气统属于真气。何梦瑶亦认为“气一耳,以其行于脉外,则曰卫气;行于脉中,则曰营气;聚于胸中,则曰宗气。名虽有三,气本无二”(《医碥·气》)。
基于“气本一元”之说,就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而言,元气在生命之初,源于父母之精,是生命物质系统中最高层次、最根本的气,对人体的代谢和机能起推动和调节作用;而宗气、营气、卫气均来自后天的水谷精气与清气,根据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不同而称谓各异,它们是较低层次的气,能供给人体以营养和动力。
人体的气,从整体而言,是由肾中精气、脾胃化生而来的水谷精气和肺吸人的清气,在肺、脾胃、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下而生成的,并充沛于全身而无处不到。由于其主要组成部宗气、元气本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范畴,指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在中国古代哲学气范畴演变过程中,从秦汉时始,将气释为元气。其中,有以东汉·王充为代表的元气论。“元气者,天地之精微也”(《论衡·四纬》),“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宋代至明清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多言气,少及元气。明·王廷相认为元气是天地未分的原始混沌总体,“元气化而为万物,万物各受元气而生”(《雅述》),强调元气无形而实有物。元气论者认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也是智慧生灵的本原。元气按其不同的特性,具体表现为精气、天地之气、阴阳之气、五行之气、五常之气等等,它们相应地产生各种不同的物类。
在中医学上,《内经》只言真气,不言元气。元气、原气,首见于《难经》:“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难经·八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难经·六十六难》)“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不死”(《难经·十四难》)。“原,本作源”,“原,本也”(《释文》)。“元,本也”(《正字通》)。“元,犹原也。”“元者为万物之本原,而人之元在焉”(《易,彖》)。谓“乾元”、“坤元”分别为万物所“资始”、“资生”。“要之,元、原同义,本始之意”(《春秋繁露》)。原气又称元气。
(一)元气
1.基本含义:“真气又名元气”(《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故中医文献上常常元气、原气、真气通称。但是,人体之气的真气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统称,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元气属真气的下位概念,不应与真气混称。据元、原的本始之意,元气、原气为生命本始之气。在胚胎中已经形成,秘藏于肾中,与命门有密切联系,为先天之气。所以,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原始,源于先天而根于肾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包括元阴、元阳之气。故曰:“元气是生来便有,此气渐长渐消,为一生盛衰之本”(《医学读书记·通一子杂论》)。因元气来源于先天,故又称先天之气。
2.生成与分布
(1)生成:元气根于肾,其组成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化生。“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难经·三十六难》)。“命门为元气之根”(《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肾中精气,虽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所以李东垣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总之,元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并赖后天之精以充养而成。所谓“先天真一之气,自下而上,与后天胃气相接而出,而为人身之至宝”(《医原》)。但元气之盛衰,并非完全取决于先天禀赋,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的功能密切相关。所以说:“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乎人生者不小”(《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
(2)分布:元气发于肾间(命门),通过三焦,沿经络系统和腠理间隙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以作用于机体各部分。“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人身血肉之躯皆阴也,父母构精时,一点真阳,先身而生,藏于两肾之中,而一身之元气由之以生,故谓生气之原”(《医门法律·阴病论》)。可见,肾为元气之根。元气从肾发出,经三焦循经脉而行。
所以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诸气,经历五脏六腑。……所止辄为原”(《难经·三十六难》)。三焦为元气循行的重要脏器。“三焦资始于肾间……下焦禀元气……上达至于中焦,主受五脏六腑精悍之气也,化而为营卫,营卫之气得真元之气相合,主通达乎上焦,始经历五脏六腑也……故以三焦所留止之处辄以为原”(《图注难经》)。说明元气是并营卫之气循环往复于十二经脉之中,且循任督二脉环流不休。冲脉、带脉、维脉、挢脉等八条奇经虽不参加元气的循行,但对全身之气的分布有调节作用。元气除并营卫之气行于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之外,运行于本经经别之中。
总之,元气始于肾间,经下、中、上三焦,由手太阴肺经进入十二正经中,布于周身,蓄于奇经,溢三百六十五穴,然后再经腠理和大小络脉汇聚于四肢末端的井穴,入本经至经别,直接深入脏腑,继而浅出头颈部经穴、胸腹募穴和背部俞穴,自奇经总集于任督二脉,下归肾脏。元气在循行过程中,经过了人体的各脏腑、经络及体表组织。元气循此路径,周而复始地循环,以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3.主要功能:元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始物质,有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是构成人体的本原。“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三十六难》)。元气为其生身之精气,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盾。“所以发生吾身者,即真阳之气也”,“所以成立吾身者,即真阴之气也”(《类经附翼’求正录》)。故人之所生,全赖此气。元气的存亡,即生命的存亡,“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医学源流论·元气存亡论》)。
元气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与元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人从幼年开始,肾气与肾精逐渐充盛,则有齿更发长等生理现象。到了青壮年,肾气、肾精进一步充盈,乃至达到极点,机体也因之发育到壮盛期,则真牙生,体壮实,筋骨强健。待到老年,肾气、肾精衰退,形体也逐渐衰老,全身筋骨运动不灵活,齿摇发脱,呈现出老态龙钟之象。由此可见,肾气、肾精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发育,为人体生长发育之根本。如果元气亏少,影响到人体的生长发育,会出现生长发育障碍,如发育迟缓、筋骨痿软等;成年则现未老先衰,齿摇发落。
元气能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故“心得命门而神明有主,始可以应物;肝得命门而能决断;胃得命门而能受纳;脾得命门而能转输;肺得命门而能治节;大肠得命门而能传导;小肠得命门而能布化;肾得命门而体强;三焦得命门而决断;膀胱得命门而收藏”(《石室秘录》)。反之,“肾无此则无以作强,伎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则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无此,则不能腐熟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医贯》)。所以,元气者性命系之。元气充足,则精神昌盛。若元气微虚,则神微去;若元气衰竭,则神去机息。元气虚损之治重在治肾,“务使阴阳和平,水升火降,归于中庸之道而已”(《医权初编》)。
(二)宗气
1.基本含义:宗气又名大气,“膻中者,大气之所在也。大气亦谓之宗气”(《靖盒说医》)。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其形成于肺,聚于胸中者,谓之宗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上气海”,又名膻中。因此宗气为后天之气运动输布的本始,故名曰宗气。实际上宗气是合营卫二气而成的。所以说“宗气者,营卫之所合也,出于肺,积于气海,行于气脉之中,动而以息往来者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2.生成与分布
(1)生成:宗气是由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气所生成的。饮食物经过脾胃的受纳、腐熟,化生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赖脾之升清而转输于肺,与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相互结合而化生为宗气。肺和脾胃在宗气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故曰:“膻中宗气主上焦息道,恒与肺胃关通”(《医门法律·明辨息之法》)。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盛衰。
(2)分布:宗气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其向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经肺的作用而布散于胸中上气海。所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灵枢,五味》)。其向下赖肺之肃降而蓄于丹田(下气海),并注入足阳明之气街(相当于腹股沟部位)而下行于足:所以说:“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灵枢·刺节真邪》)。
3.主要功能:宗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三个方面。
(1)走息道而司呼吸:宗气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即“助肺司呼吸。”所以凡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故临床上对语声低微,呼吸微弱,脉软无力之候,称肺气虚弱或宗气不足。
(2)贯心脉而行气血:宗气贯注入心脉之中,帮助心脏推动血液循行,即“助心行血”,所以气血的运行与宗气盛衰有关。由于宗气具有推动心脏的搏动、调节心率和心律等功能,故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相当于心尖搏动部位),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手),脉宗气也。……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素问·平人气象论》)。所以临床上常常以“虚里”的搏动和脉象状况,来测知宗气的旺盛与衰少。宗气不足,不能助心行血,就会引起血行瘀滞,所谓“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灵枢,刺节真邪》)。
(3)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与之相关:“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言语、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综上所述,宗气对呼吸运动和血液循行具有推动作用,故云:“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邪客》)。此外,“宗气者,营卫之所合”,所以宗气、营气、卫气,“三气互为体用,有两得而无两离者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宗气者,为言气之宗主也。……及其行也,肺得之而为呼,肾得之而为吸,营得之而营于中,卫得之而卫于外”(《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
(三)营气
1.基本含义:营气,是血脉中的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因其富于营养,故称为营气。所以说:“营气者,出于脾胃,以濡筋骨、肌肉、皮肤,充满推移于血脉之中而不动者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由于营气行于脉中,而又能化生血液,故常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为“营阴”。
2.生成与分布
(1)生成:营气是由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精粹部分和肺吸人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所化生的。宗气是营卫之所合,其中运行于脉中者,即为“营气”。所以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素问·痹论》)。
(2)分布:营气通过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而循行于全身,贯五脏而络六腑。十二经循行:营气出于中焦(脾胃),循行到手太阴肺经,由手太阴肺经传注到手阳明大肠经,再传至足阳明胃经,以后依次传注到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最后由足厥阴肝经复注入手太阴肺经,构成了营气在十二经脉中循行流注于全身的通路。此为营气的十二经循行。
任督循行:营气在十二经循行周流时,还有另一分支,从肝别出,上至额部,循巅顶,下行项的中间,沿脊骨下人尾骶部,这是督脉循行的路径;其脉又络阴器,上过毛际入脐中,向上人腹里,此为任脉循行。再进入缺盆部,然后下注入肺中,复出于手太阴肺经,构成了营气的任督循行路径。营气的十二经脉循行和任督循行,形成了营气的十四经流注次序。如此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出阴人阳,又出阳入阴,相互逆顺运行,如环无端。诚如《内经》指出的:“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趾)间与太阴合……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人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人脐中,上循腹里,人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灵枢·营气》)。
关于营气的循行速度根据《灵枢·五十营》记载有两种计算方法,简介如次,仅供参考:
其—,“呼吸定息”计算法:人体经脉的总长度为十六丈二尺,一呼一吸(谓之一息)营气运行六寸。一昼夜呼吸次数为一万三千五百息,故以呼吸次数计,营气循行一周为二百七十息,那么一昼夜营气循行的周次为五十周。
其二,“漏下百刻”计算法:漏下百刻,指漏水下百刻而言的。铜壶滴漏,是古代计时器,以一昼夜分为一百刻,每昼夜铜壶滴水下注一百刻。营气循行十四经一周的时间,则漏下二刻,故每昼夜营气循行于人体五十周。
3.主要功能: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两个方面。
(1)化生血液:营气经肺注入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成分之一。“营气者,泌其津液,(据李德新(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邪客》)。“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灵枢·营卫生会》)。
(2)营养全身:营气循脉流注全身,为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营运全身上下内外,流行于中而滋养五脏六腑,布散于外而浇灌皮毛筋骨。
总之,营气主要由脾胃中水谷精气所化生,行于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营运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故“荣者水谷之精,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源源而来,化生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注入于脉,少则涩,充则实,常以饮食滋养,则阳生阴长,变化而为血”(《妇人良方·调经门》)。
(四)卫气
1.基本含义:卫,有“护卫”、“保卫”之义。卫气是行于脉外之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卫阳”。“盖阳气为卫,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合,此皆卫外而为固也”(《卫生宝鉴》)。卫气,其性傈疾滑利,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所以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素问·痹论》)。
2.生成与分布
(1)生成:卫气同营气一样,也是由水谷精微和肺吸人的自然的清气所化生。所以说:“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
(2)分布:“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端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次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人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人大指之间,人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人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灵枢·卫气行》)。从上述记载,可见卫气的运行,昼则行于阳分,始于足太阳经之睛明穴而出于目,以周于六腑而及于肾经,是为一周。夜则行于阴分,始于足少阴肾经以周五脏,其行以相克为序,故肾、心、肺、肝、脾相传为一周,而复注于肾,阴尽阳出,又复合于目。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次,昼夜凡行五十周。
实际上,卫气昼行阳25.2周,夜行于阴25.2周。因为卫气日行14舍。舍即宿之谓,一舍即一宿。宿为星宿。古人认为地球之上均匀地环绕着分布着二十八个星宿,并以地球为中心观察二十八宿的运行,认为每昼夜转过二十八宿周天,而同时每昼夜卫气行身五十周,所以每转过一个星宿(即一舍),则卫气行身的周数为50/28,计为1.7857周有余,以四舍五人法概定分1.8为周。日行十四舍为周天之本,卫气当行身14X1.8:25.2周(据《灵枢·卫气行》)。
总之,卫气昼循六腑行于阳二十五周,夜沿五脏行于阴二十五周,凡五十周。附行于脉外,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3.主要功能:表现在防御、温煦、调节三个方面。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卫气的这一作用是气的防御功能的具体体现。卫气既可以抵御外邪的入侵,又可驱邪外出。故曰:“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卫气的这一作用是气的温煦作用的具体体现。卫气可以保持体温,维持脏腑进行生理活动所适宜的温度条件。卫气对肌肉、皮肤等的温煦,使肌肉充实,皮肤润滑。所以周学海说:“卫气者,热气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虚则病寒,实则病热”(《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调节控制肌腠的开合、汗液的排泄:卫气的这一作用是气的固摄作用的具体体现。卫气根据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通过有规律地调节肌腠的开合来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和体温,以维持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平衡。
此外,卫气循行与人的睡眠也有密切关系。当卫气行于体内时,人便入睡;当卫气自睛明出于体表时,人便醒寤。当卫气不足时,人体肌表失于固护,防御功能低下,易被外邪侵袭,且病亦难愈。若脏腑功能低下。肌表不固,腠理开疏,则可出现汗出(自汗),若卫气循行异常,则可表现寤寐异常。卫气行于阳分时间长则少寐,行于阴分时间长则多寐。
营气与卫气的关系:营气和卫气,都以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的物质来源,但在性质、分布和功能上,又有一定的区别。营气,其性精专,行于脉中,具有化生血液,营养周身之功。而卫气其性剽疾滑利,行于脉外,具有温养脏腑,护卫体表之能。营主内守而属于阴,卫主外卫而属于阳,二者之间的运行必须协调,不失其常,,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
营卫是互相为用的,营行脉中并非脉外无营,卫行脉外并非脉内无卫,营中有卫,卫中有营。分之则二,合之则一》故:“营卫同行经脉中,阴自在内为阳之守,阳自在外为阴之护,所谓并行不悖也”(《医门法律,明营卫之法》)。
除上述外,还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等:所谓“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实际上都是由真气所派生的,真气分布于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即成为某脏腑或某经络之气,它属于人体气的一部分,是构成各脏腑、经络的最基本物质,又是推动和维持各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故:“诸气随所在而得名,实一元气(这里元气指先天元气和后天元气)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在中医学中,气的名称还有很多。如正气与邪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气候,称之为“六气”;异常状态下的六气,又称之为“六淫之气”;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和作用,称作“四气”等。由此可见,“气”在中医学里是一字多义,或作“性质”,或作“功能”,或作“气候”等等。这些气和我们所论述的构成人体最基本物质的“气”是有区别的。
护五脏之气:
“气”对我们的生命来说有着重要意义。而在人体所有气之中,最重要的就要保护你的五脏之气。《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保养我们的气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合理的爱护我们的器官,要心疼它。如果你过度地运用它,它亢奋以后,必然来的是衰竭,那么它最后就给你了。
五脏之病多源于亏气,因为“气”对我们的生命来说有着重要意义,而在人体所有气之中,最重要的就要保护你的五脏之气。
那么,气虚通常是怎么形成的呢?俗话说,久病伤气。有病不去治,尤其是五脏的病,当然伤气了。
还有什么原因呢?营养不良是一个主要原因。我举个例子,有一个人,她说这几天一点气都没有,是不是有什么病,问我给她开个方子。我就问她,说你这两天吃什么了,她告诉我,她在减肥,肉类的食物什么的都不敢吃,只啃一点玉米棒子,最多再加个红薯。我说怪不得你没有充足的气,都是因为营养跟不上。所以,你赶快去好好的吃一顿,你的气就充足了,什么药也不用吃。后来果然就是这样。这就是我们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存在的误区,就是不科学的减肥瘦身。尤其很多女孩子,上班的时候,一点气都没有,都萎萎缩缩的坐着,好像有病。其实她不是病,就是因为营养不良,伤了她的气,这叫做亏气。
另外一种就是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以后,超过了身体的负荷,就耗伤了气。过度运动也会表现为气虚。
所以,出现了没有气这个情况,你就得考虑,自己是在哪个方面出现问题了。下面我们来具体讲讲怎样保养五脏的气。
保养心气
五脏之气中,心气最重要,所以一定要养护好我们的心气。现代社会四十岁左右就猝死的事常有发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简单的说就是心气不够。很多中年人到了四十岁以后,就觉得心气不足。心气不足有什么表现呢?就是话说多一点、稍微劳累一点,就觉得心慌,气不够用。三十岁之前这种现象很少发生,但进入四十岁以后,便常常就有人觉得气不够用,这里的气就是心气。
说话多了心慌,动多了心慌,这是心气虚的一个信号。这时就要注意保养你的心气了。保养心气你要注意多进行些慢养生和静养生。因为你生活和工作节奏快了,这个心气耗散就会变得很大。所以你应该该快的时候就快一些,但该慢的时候一定不要再把自己赶得很快。比如,上班的时候你快节奏工作,那么下班了就要放慢节奏,进行静养。
另外,可以服用一些养心的药。治疗气虚最好的就是参类,人参也好,丹参也好,太子参也好,生条参也好,各种参都好。也可以用西洋参或者人参三克,再加上肉桂五克冲服,对心脏也有一定的养护作用。
保养肾气
人由精、气、神三部分组成,其中精和气为根,元气、元精都保存在肾里边,所以养肾尤为重要。肾为先天之本,有藏精主水、主骨生髓之功能,人体随着肾气的逐渐旺盛而生长发育,直到成熟。所以肾气充盈,则精力充沛,筋骨强健,步履轻快,神思敏捷。
肾是人体五脏的根,所以你五脏你都不能够用过度,你要是把它都用了,那五脏六腑需要的时候就没了。它等于是国家的国库。所以,我们就要善于藏精、善于藏气。那么怎么样保养我们的肾呢?
当肾气虚弱时,乏力、脉弱是肯定的。肾气虚最大的特点,就是腰酸腿软,小便多,肾主二阴,小便多说明他肾气弱,尤其是在夜里。同样年龄的人,有人总觉得气不够,那么这时你就要好好保养你的肾气。
首先,要节制。不节制对肾精、肾气的伤害很大,尤其夫妻到中年以后,一定要注意的节制。
再一个呢,不要用脑过度。肾生髓,脑髓靠肾来生长;用脑过度便会伤肾气。比如很多头晕并不是脑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肾虚;有的患者找我来看头晕的毛病,我就用补肾的方法,给他吃一些六味地黄加味,如熟地、枸杞、山萸肉等等,症状多半会好转,吃了他就不头晕了,这些药没有一味是补脑的,养脑的药我一样没用,我就是补肾,就可以把他头晕的毛病治好。还有一些人失眠,吃养心安神的药都不见效果,吃一些养肾的药,再适当加一点养脑、安眠的药,睡眠质量自然就好了起来。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腰的保养,不要随便伤了腰,因为腰里边藏着肾虚命门——两肾,所以也是不可忽视的地方。
人的精气神三宝,其中精和气它的根——元气元精就在肾里边,所以你这个仓库得保管好,不要让它漏水,不要让它受寒。保护好了你先天藏在里边的肾精,就会维持你的生命。然而,仍有好多人在过度的用腰,过度的用腰的结果是伤了他的肾。那怎么办呢?我给大家建议就是壮腰健肾。取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各一两,泡在500毫升的白酒里边,一天一到二次,一次饮5到10毫升即可,一般喝完500毫升后就好了。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多补充动物蛋白。
保养脾气
中医历来就有“脾为后天之本”的说法。脾胃既是人体五脏六腑气机升降的枢纽,也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和赖以生存的“水谷之海”。导致脾胃疾病的原因,不外乎饮食不节、寒热不适,或情志郁闷等因素,因此预防也要从这三方面做起。
脾气虚表现为:厌食、腹胀,舌苔发白,脉博虚弱;这时候就要健脾。脾气虚是怎么形成的呢?《黄帝内经》中说,生病起于过用;过度的运用,它亢奋之后,必然带来衰竭。要保护我们的脾,最重要的是饮食要节制,我在临床上经常见到这样的病患,就是说他不想吃东西,吃下去以后肚子就胀。我给他号脉发现,他的脉比较弱,舌苔也白,然后我就知道他这是脾气虚,必须得健脾。那为什么形成脾气虚呢?我问他是不是最近一段时间吃得太多了,暴饮暴食了?得到了很多肯定的答案。《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我们要合理的爱护我们的器官,要心疼它。如果你过度地运用它,必然来的是衰竭,那么它最后就给你了。所以,保养脾气,饮食一定要节制,尤其不要撑着。
其次是寒温要协调,饮食不要过凉,也不要过热。太烫了,容易得食管癌、胃癌;太凉了容易导致脾胃阳虚。
我们在夏天尤其要注意养脾。因为脾为土脏,按照五行生克关系是怕火,因为火克土,夏是火的季节,所以夏天最要注意脾胃保健,否则脾胃在此时期最易患病,如腹泻、呕吐之类。另外,因为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养脾之道在于进食有规律,不吃损伤脾胃的食品,如过辣、过甜、过咸、过辛、过苦的食物。
保养脾脏可以用山药、白术、苡仁、芡实、白扁豆,炖肉或熬粥来吃。如感觉自己消化不良、腹胀、不思食等,饭前或饭后可服用山楂、炒谷麦芽、炒鸡内金。
保养肺气
还有是肺气虚,肺气虚有什么特点呢?肺气虚的病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爱动,不想动,动了以后就觉得气短,脉搏也弱,他也乏力,一点精神都没有。这就是肺气虚
肺气虚就得给他补肺,什么补肺最好呢?是沙参,可以再加一点人参,用人参和沙参炖肉吃。同时,再多吃一点羊杂汤。因为羊杂汤里边,用到的羊肺比较多。中医讲以脏补脏,
多喝一点肺炖出来的汤以后,他这个气可能就不短了。
保养肝气
我在临床上见到过很多患者,说一段时间内,总觉得精神萎靡不振,特别没有朝气。我问他吃得下去饭吗?他们也能吃,但就是没有朝气。而且两肋间也很不舒服。我再给他一号脉,发现是肝脉弱,形成了肝气虚。
我问他们怎么形成的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人告诉我说这段时间比较疲劳。中医讲肝为疲极之本,过度疲劳就容易引起肝气虚。我在治疗这部分病人的时候,就给他们用人参泡枸杞子,往往吃几次以后就好了。
我告诫大家,再我们一生当中,我们都要保护好自己的气。一定不要随便的耗伤五脏之气。这其中有三点是最重要的。
避寒就温,避免过劳
首要的一点就是,不要一味的受寒,也不要过度的劳累,当然除了工作紧张没有办法,但一定要调节,劳累以后再补回来。
保护我们身体的气,就是必须要保护阳气。怎么保护阳气呢?首先就是不能受寒。寒伤阳这是肯定的。另外就是要保护我们的精,尤其是我们的肾精因为肾精是我们的气的根。所首要的是不能让我们的腰受凉。
荤素搭配,摄入优质动物蛋白
我们的饮食要注意动物蛋白的摄取。我们强调饮食要荤素搭配。如果你只吃素不吃荤,你肯定脏腑之气不够,过不了几天,可能气就虚了。荤素搭配要吃优质的动物蛋白,这是肯定能补气的。还有一个要吃一些高能量的东西,那就是粮食,米和面。不能因为减肥之类的只吃素,有的甚至只吃素菜不吃饭,这样下来对我们自身五脏之气的保养是非常不利的。
充足的睡眠是气血恢复的最好方法
历史上有一个人叫做陈抟,他被称为睡仙,就是睡觉的神仙。他特点是睡,他可以不吃不喝,但是他必须得睡觉,睡醒以后,面色红润精神饱满。这虽然只是个故事,但也给我们一个提示,就是睡眠的重大意义。我们可以做试验,把两只健康的小耗子分开,一只小耗子,只给它吃不给它睡;一只小耗子呢,只给它睡不给它吃。结果给它吃的不给它睡的死掉了,不给它吃给它睡的还能活着。
这也说明了睡眠对我们人体养气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时候我们觉得气不够了,觉得特别累了,这时你就好好地睡一觉,饱饱地睡一觉,起来以后,你的这气就恢复了。
推拿调心气:
【病例】一个朋友除患有高血压外,还常常感觉浑身上下不舒服——有时候心里发堵,有时候胃里发胀,也不知道是哪儿出了状况。他去医院把肝、胆、脾、胰、肾等脏腑器官都检查了一遍,也没问题,所以他想用中医的办法来调一调。他说:“很多事情我都看不惯,走在大街上,看到有人乱扔垃圾、说脏话,我心里就不爽。回到家里吧,又看到孩子们总是懒懒散散的,我那气儿就不打一处来。
原来他是个老“愤青”。平时都这样爱生气,时间长了,当然会气机不畅了。对于这样的症状,适宜用疏调气机法。
【步骤】1、坐在椅子上或者仰面躺在床上都可以,双手放在胸前的膻中穴上(图1)。
2、然后用右手向左推,左手向右推。这样从上到下依次交替进行6-10遍(图2)。
3、用双手手掌向下推5次即可。这个办法具有宣通心阳、疏理气机的作用(图3)。
做完这套推拿动作以后,如果您能再配合做“扩胸运动”,效果会更好。
扩胸运动很简单,双手平伸,然后用力水平外扩(图4),收回的时候,双手击掌(图5)。当您听到清脆的“啪”地一声后,再向外扩。这样可以起到宽胸、理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