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驮经:佛教入中原的传说
佛教在传入我国中原内陆之前,已经在西域地区广泛流传。自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凿空”(司马迁语)西域后,西域诸国与中原的汉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频繁,从而为佛教传入中原准备了先期条件。
佛教具体是何时传入中原的,现在已经很难确定了,据《魏略·西戎传》记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者伊存曾向西汉博士弟子景庐口授《浮屠经》。
大月氏王国此时已经是中亚的一大强国,同时也是这一地区的佛教中心,因此,在西汉哀帝时期,大月氏王派人来中原传授佛教也是有这种可能的。
丁云鹏《白马驮经》图
但是,在我国佛教的历史上,流传更广、被佛门弟子更加认可的则是“白马驮经”的故事。
根据多种典籍如《四十二章经》、《牟子理惑论》的记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曾于夜晚梦见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项有日光,在殿前飞绕而行。
第二天,汉明帝召集群臣,说出自己所做的梦后,问道:“这是什么神?”
当时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回答道:“听说西方有号称‘佛’的得道者,能飞行于虚空,神通广大,陛下所梦见的想必就是佛。”
第二年,汉明帝派遣蔡愔(yīn)博士及弟子秦景等十人远征西域求法。使团到达大月氏国后,抄回佛经42章,收藏于皇室图书档案馆“兰台石室”中。
汉明帝感梦而求法的记载,应该是确有其事的。后来的一些记载中,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润色,于是就有了“白马驮经”的传说。
据南朝梁《高僧传》的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在大月氏遇见僧人迦摄摩腾、竺法兰,邀请他们来汉地传播佛教。两位僧人欣然接受邀请,并用一匹白马驮着佛像和若干经卷,随蔡愔一行来到洛阳。
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后,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由于“鸿胪寺”不适合长住,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两位僧人用白马驮经,遂取名“白马寺”。而“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佛教寺院的一种泛称。
这样,白马寺便是我国汉地最早的佛寺,后世的佛门弟子一向推崇洛阳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迦摄摩腾和竺法兰在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发展却在汉地。汉魏之后,佛法日隆,由河洛至江汉,由繁华京师至偏乡僻壤,九州起庙,五岳树塔,“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序》),这些都是开始于汉明帝时代“白马驮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