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家长和学校肩并肩

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四4班  万珉瑞妈妈

对于孩子的教育,曾经我也和很多人一样,理所应当地认为“教”和“育”是分开的,作为家长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教导”孩子那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后来,在和一位老校长的交流中,他说了一句话,让我触动很大,他说“同一个校园里走出的孩子,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为什么千差万别,很明显,这就是家庭教育的不同导致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孟母为了孩子学习要“三迁”的原因了。说实话,为了更贴近孩子心理,更科学地去教育孩子,我也尝试了很多方法,我研读过《教育心理学》,阿德勒的《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也看过,后来抖音上很火的教育专家李玫瑾的授课视频我也看过一些,总是感觉不得其法,摸不着头脑,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现在我们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率先推进“家校共育”工作,我认为是恰逢其时的,作为孩子家长我觉得我们非常幸运,有了“家校共育委员会”的指导,我们不用再去漫无边际地去苦苦摸索,通过定期的专家讲座,家长交流,研学活动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孩子现阶段的心理特点,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去教育孩子。

我是从去年开始接触赣榆区“三宽家长学校”推送的课程。我本人在乡镇党委上班,手上的工作非常繁杂,拿出大把的时间去研究孩子教育说实话也很难。但是“三宽家长”的课程设置很科学,每周只有一次课,每次课程也就一个小时左右,而且也可以回看,哪怕周五晚上没有时间,其他时间也能学习。每次上课我都会带着孩子一起看,我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什么都不懂,既然是要教育孩子的,他们理所当然也应该了解。看完视频他也会和我一起讨论,我写心得的时候他偶尔也会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也同时顺着上课的内容对他进行引导。比如说10月16日那天陈艳老师讲授的《如何用有效的方法教育孩子》那一课,老师提出三个原则,紧接着我就带着孩子制定了写作业三原则(不分心,仔细审题,做好检查),同时由他自己提出违反原则要接受的惩罚。孩子心里会认为,课程是学校安排看的,原则是专家让立的,后果是自己确定的,这都是顺理成章的,没有任何家长强迫的因素,他的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

平时班级群里,除了老师下通知,就是个别家长问事情的,交流很少。因为觉得《如何用有效的方案教育孩子》这节课讲的很好,我就做了个美篇,把课程内容分享到了班级群里。结果得到了很多家长的共鸣,大家纷纷倾诉自己教育孩子的困惑和焦虑,共同交流孩子在家学习情况,因为有了课程作为切入点,都分享了自己的感悟,气氛非常热烈,本来沉闷的微信群一下子就成了“家校共育”的交流平台。在此,我也想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希望我们家校共育的讲台上不要仅仅局限于专家教授,也可以定期组织“家长大讲堂”,让我们家长也有机会坐下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教育经验,共同探讨一下共同面临的困惑,让我们“家校共育”内涵更加丰富,工作更加切实。

对于我们家长共同的焦虑和困惑,总是期待有人去答疑解惑的。在这里,我想代表广大家长,很感谢我们区教育局、妇联经常邀请一些家教专家来开展专题讲座,让我们了解最近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我在乡镇上班,乡镇周六是常态,所以很少有机会可以听讲座,不过上周日王道荣教授的课我是全程倾听了。听完后,对于家风我也思考了很多。什么是规矩?何为家风。孟子曰,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大到国家治理,社会管理,小到家庭教育,皆是如此。国家的规矩是法律,社会的规矩是道德,家庭的规矩就是家风。历史上钟鼎世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家风家训,这是家族治家立世的根本,这才是家族世代传承最宝贵的财富。我们的先辈世代都是农民,也就没有什么家风家规,但是像“从小偷针,长大偷牛”“吃饭吃米,说话说理”这些从小教我们的道理却是浸入骨髓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把我们正在和应该坚持的东西总结出来,作为孩子和子孙后代为人处世的原则和底线呢?经过全家人一个星期的反复讨论,形成了万氏家规,虽然不成熟,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做人)谦恭自谨  勤勉好学

孝慈仁爱  和睦友善

(做事)诚实守信  非义不取

助人于困  忠勇爱国

孩子的教育,真的是一门过于高升的学问,越探究越觉得自己欠缺很多,幸好有了“家校共育”这个平台,成立了家校共育委员会,为学校和家长有效沟通架起了桥梁,相信有了家庭、学校两只有力臂膀,一定可以托起孩子更加光明美好的明天。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