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英博物馆里的一枚硬币,看英国女权运动发展
“1912年一个值得铭记的下午,五点半整,一批又一批女性从提包里拿出锤子,有组织有计划地敲碎了伦敦主要街道上的商店橱窗,因为她们知道在同一时刻,潘克斯特夫人正在把一块石头砸向唐宁街十号的窗户……”
——埃塞尔·史密斯女爵士(Ethel Smyth)
埃塞尔·史密斯女爵士是一位女性运动家,也是一位作曲家,她为女性参政权运动(Women's suffrage)谱写了主题曲《女子进行曲》(The March of the Women)。她提到的潘克斯特夫人,是英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性人物艾米琳·潘克斯特(Emmeline Pankhurst),英国女子参政运动的领导者。
伦敦国家肖像馆里的潘克斯特夫人画像
然而,你可能要问,非要采取扔石头、砸玻璃这种暴力行为吗?
的确,艾米琳·潘克斯特也饱受批评,后面我们会介绍更多一些当时比较激进的抗议行为。
现在先将时间再向前调四十年,艾米琳·潘克斯特的丈夫理查德(Richard Pankhurst)曾为国会起草了第一份《女性参政法案》,众议员对此反响不错,但这份法案显然不对当时的首相威廉·格莱斯顿的胃口。
“我担心的并不是女性侵犯男性的权利,我担心的是,这样做会无意中妨害女性天性中的娇柔、纯洁、精致与高贵,而这些正是她们力量的源泉。”
——威廉·格莱斯顿
这种观点,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即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是能在网上看到类似言论。
格莱斯顿还做了许多“帮助”女性维持本性魅力的事情,比如宣扬传统淑女行为规范。
在此期间,女性选举权的法案仍在不断被递交到国会,然而并没有什么进展。
时间到了1903年,女性朋友们的耐性到了极限,开始了一系列激进运动,比如在硬币上面刻字。
是的,说了半天终于讲到今天的主角,下面这枚被刻上“女性选举权”(VOTES FOR WOMEN)的一便士硬币:
这枚硬币铸造于1903年,当时六十出头的爱德华七世刚刚继位不到一年。他被一圈拉丁字母环绕,意为“爱德华七世蒙上帝恩典,他是不列颠之王、国教捍卫者、印度君王”。
虽然头衔比龙母丹妮莉丝短不少,但也充分显现出他的尊贵与至高无上的地位。
饶是如此,他的脸颊还是被刻上了参差不齐的VOTES FOR WOMEN。
这是一项犯罪行为。
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十分聪明的行为。
这种一便士的大小与现在的两英镑差不多,面积足够大令刻字清晰可见;市场流通中的数量庞大,价值又低,不会被召回重铸,因此这些简明却有力的信息可以被广泛地传播开去。
1903年,女性社会与政治同盟(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成立,潘克斯特和她的两个女儿是中坚力量。事实上在十四年前,潘克斯特与她丈夫已经创立了女性选举权联盟(Women’s Franchise League),这一大家子都为女性权益奋斗终身。
但是从1912年开始,“令人震惊”的抗议行为多了起来。有人用铁链把自己捆在唐宁街的栏杆上,甚至有人往信箱里投放炸弹,被抓进监狱后,她们大多选择绝食抗议。
这些抗议者被《每日邮报》称为“女性参权女斗士”,这并不是一个褒扬;“斗士”这个词将她们与那些历来以和平手段抗议的女性区别开来。
终于在1913年迎来了最惨烈的事件。
曾九度入狱的女权运动代表人物埃米莉·戴維森在赛马场上冲到国王乔治五世的马前,被惊慌失措的马踩踏重伤,死于四日之后。
社会还没来得及从埃米莉惨死的思考中得出进一步的结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扰乱了女权运动者的计划。
大战是残酷的,但是对于女权运动来讲,却是一次向前进步的机会。
男性全都上了战场,他们回来后发现英国已经“穿上了裙子”。
在“不适合传统淑女”的领域,他们的女性同胞们展现了不亚于雄性的力量,彻底击碎了“娇柔、精致”的历史形象。
这次的进步是巨大的,1918年,年满三十岁的女性获得投票权;1928年,《平等选举法案》将女性的投票权范围扩大到与男性相同的二十一岁;从此他们共发展,在1969年,一起享受投票年龄下拉到18岁的新政策。
而在我们的“主角硬币”出现的一百年后,也就是2003年,英国政府发行了一种面值五十便士的硬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