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姑娘顾家,两边不发”说的是什么?老祖宗的话还有道理吗

俗语是一种常见的民俗智慧,浓缩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也包括了家庭处事。其中有一句俗语“姑娘顾家,两边不发”流传至今,它说的是什么呢?实际上,这话就是一句很经典的、关于女子出嫁之后、如何处理婆家与娘家之间关系的总结。

“姑娘”这个词在古代有几种含义,可以指未嫁之女,比如《红楼梦》里的“林姑娘”;也可以指嫁出去的女子,和“姑母”、“姑姑”一个意思,《老残游记》第八回:“姑娘者,姑母之谓也。”而这句俗语是说,嫁出去的女儿还方方面面顾着娘家,两家必定都不得兴旺。

这两家当然是指娘家和婆家了。古人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就是夫家的人,她对于娘家来说是个“外人”,常言道“肥水不流外人田”,如果有了什么好处,她还只惦记着往娘家搬,那么结果肯定是两边都好不了,因为乱了纲常——这种认知有很明显的传统色彩。

不过到了现代,还是有很多人对此持赞同态度。原因很简单,近年来,网络上流行起一个新词,叫做“扶弟魔”,男人们纷纷吐槽,妻子把自己小家的钱财都拿去帮衬娘家,帮扶弟弟(或者哥哥),结果娘家是个无底洞,自己的小家也过得十分艰难,两边都没好起来。

女人出嫁以后,照顾娘家是不是应该的?这个问题从古代讨论到现代,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不过,古时候的女子“顾家”,基本是不被允许、或者很不受欢迎的。我们常见的《诗经》里就有不少女性作品,她们写诗大多是因为远嫁他国、再也不能回娘家,内心苦闷。

古代女性回娘家(归宁),必须得到夫家的批准。《诗经》收录周朝到春秋时期的作品,那时候的诸侯国公主出嫁,做了王后、或者诸侯夫人后,基本就一生见不到故乡,“父母没,不得归宁”,反而是普通士大夫的妻子可以,“卿大夫之妻,父母虽没,尤得归宁”。

可见,这种女人“出嫁从夫”的传统由来已久,公元前660年,卫国的卫懿公沉迷享乐、爱好玩鹤,不理朝政,赤狄趁机攻打卫国,卫懿公兵败被杀。许国的国君夫人(许穆夫人)是卫国宗室女、卫懿公的堂姐妹,她听说了卫国的情况后心急如焚,想回去看看,也不被允许。

再到了后来的封建社会,女人“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慢慢成为了公认条例,如果哪个女人过多照顾娘家,必定要被人在背后说上些闲话。民间这种说法更普遍,因为当时的人觉得,娶妻就是为了给自己家添丁添口、多一份劳动力,女人首先应该孝顺公婆;

如果她眼里还是只有娘家,没有婆家,婆媳矛盾就免不了,自然无法“家和万事兴”。到了现代,这种思想慢慢没有那么流行了,更多的人支持“孝顺父母”、“独立自主”,不赞同“孝顺公婆第一”,但也有人反对妻子太顾娘家。你认为,老祖宗的话放到现代还有道理吗?

(0)

相关推荐